《被壓扁的沙子》教案
1、請看大屏幕上的這兩句話:
(1)這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2)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兩句話有什么不同?有“也許”跟沒有“也許”,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點撥:“這”指什么?“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使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是導致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是客觀事實,還是根據現象推出的結論?是科學家根據科學現象進行科學推測得出結論。如果去掉“也許”,句子意思就成了一個科學的判斷,與客觀事實不符。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去掉“也許”,句意過于絕對化,與客觀事實不符。)
雖然只是一個詞的應用,卻足以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和嚴密的特點了。
2、請看這兩句話:
(1)如果在8500c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為普通沙子。
(2)如果在大約10000c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左右,它將變為普通沙子。
像(2)一樣,把表示溫度和時間的詞換成不確定的大約數字,行不行?
(不行。因為斯石英變為普通沙子的溫度和時間是推測出來的,還是經過科學驗證的客觀事實?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使用數字必須采用經過科學驗證后確定的數字,數字的運用同樣可以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3、(學以致用)你在文中還能找出與前兩個事例相似、能夠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的句子嗎?嘗試分析這些句子。
4、小結:通過《被壓扁的沙子》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親密接觸了阿西莫夫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他用縝密的邏輯順序、準確嚴密的語言,使我們明白了恐龍滅絕的原因。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再次遇到類似文章時,能夠學以致用。
(四)悟意會言能力嘗試
阿西莫夫除了這篇文章提到恐龍滅絕的問題,他的另一篇文章《恐龍無處不在》也與恐龍滅絕有關,《恐龍無處不在》跟《被壓扁的沙子》有什么異同點?
請大家閱讀《恐龍無處不在》,就兩文異同點互相交流。
(若時間充足,請大家齊讀《恐龍無處不在》的第一句話,提示他們:生活中一些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存在著內在聯系,只要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你肯定會有獨到的發現。)
(五)布置作業:
尋找《恐龍無處不在》與《被壓扁的沙子》有什么不同,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可以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角度、說明語言、科學結論等多角度進行分析)
課后反思:
1、我在進行本課的人教八上時試圖凸顯本文科學性特點,又因執教學生剛進入八年級,相關知識的教學還沒有展開,所以確定以說明文的說明順序、語言特點為主要教學內容。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我以“導入新課”“據意知言”“順意品言”“悟意會言”來逐層遞進地深入研讀文章。
2、新課改理念中特別強調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我在設計本課時加入小組討論,借以讓學生自主理順本文的行文思路并能夠用準確語言進行表述,使學生在討論中明確邏輯順序的特點。
3、說明文語言特點是這一特殊文體必須掌握和品析的,因此,我用命題形式直觀而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以求達到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