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論趣
二在啟發心智上要有“趣”。
這“趣”具有多方面的內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薄懊、利、色、權,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教育、讀書上要有“趣”。
“青年人讀書,最難是動了靈機,能夠知趣!薄氨匾矎U寢忘餐,而后有成。要廢寢忘餐,就單靠這趣字!
教師小結:
這一部分是此文的主體,寫還有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為動機,叫做趣,及其三方面的表現。(也可以將第三方面分成兩部分)
2.引用作用。
文章開頭引用“乾隆游江南”的傳說,目的是什么?
明確:為了引出所要議論的話題:對名與利的看法。
作者列舉大禹治水和墨子摩頂放踵的事例來說明什么問題?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持什么觀點?
明確:作者充分肯定大禹治水、墨子摩頂放踵并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理想和信仰,有積極向上的精神。作者認為“有時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這就跟一般商賈差不多了,只怕利祿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夠通脫自喜,做到適可而止,便是賢人!边@是作者人生境界和藝術境界的追求。
教師小結:
此為第一部分:從故事引出,寫古今一般人有目的的行為動機。文章本身寫得很有趣。開頭是一段不長的傳說故事。作者由此轉入議論,道出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權是人生中普遍的現象,引出另一種行為動機——“趣”。
3.歸納總結。
正是因為有了第一部分的對比,才顯得“趣”對于人生來講十分重要而且難得。我們應萬事以“趣”為行為動機,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優秀的成績。并讓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且歌且行,快樂無比。
五、精講課文,深入理解。
1.把你認為最關鍵的或者感觸最深的句子畫出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師:有人評價林語堂散文的特點說:“讀他的文章,就像海中拾貝,不在乎把握全篇,將那些散落各處的好東西收拾起來就夠了。”現在我們就來做一下“拾貝”的工作。
生1:我看至少有四條船,叫做名、利、色、權。世上熙熙攘攘,就為這四事。色是指女人,權是指做事的權力,政權在內。不愛江山愛美人,可見有時美人比江山重要,不能不說是推動人世行為的大動機大魔力。
(形象生動地說出了名、利、色、權都是眾生難以抗拒的,但眾生還是一頭扎進去而不能自拔,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愚昧。)
生2:能夠通脫自喜,做到適可而止,便是賢人。
(這里有陶淵明的“愜己心,會己意”的脫俗賢者風范。我看到了一種大度樂觀,在物質待遇上知足常樂的心態,看到了一種積極、灑脫、無功利的心態。)
生3:以前有位得道的大和尚,面壁坐禪十年,享有盛名。一日有一位徒弟奉承他說:“大師,像你做到這樣超凡入圣,一塵不染,全國中怕算你是第一人了!蹦谴髱煵唤⑽⒁恍Α_@也可見名心之難除也。
(一笑間,超凡之韻全無。經歷了滄桑,不一定看破了紅塵,淡泊了名利,不一定心如止水,“排脫”是一種考驗。幽默地道出完全超凡脫俗是不可能的。)
生4:禪師有時只敲你的頭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頓然妙悟了。
(思考的豁然開朗僅是一瞬間之事,玩味思考之趣,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思維的火花源源不斷,這是人生的樂趣。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達到的。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的文化因素積淀,但在林語堂筆下,也多了一些“玄虛”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