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了解新聞特點。
2、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3、識記新聞結構組成,并能分析典型的新聞的結構。
4、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1、主體部分層次的劃分和層意概括。
2、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難點】
第二則主體與背景的確立,以及中間部分層次的劃分。
【教法】
傳授、點撥、講練結合。
【學法】
自主、合作。
【教具】
傳統(tǒng)、powerpoint 投影。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教師朗誦毛主席《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xiàn)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jīng)過長期革命戰(zhàn)爭戰(zhàn)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教師提問:作者是誰?什么身份?由此可以說明什么?
背景介紹:蔣介石政府拒絕和平談判,人民解放軍為了解放全中國而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渡江戰(zhàn)役。
教師提問:這是一篇新聞。同學們知道新聞有什么特點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板書:新聞特點:真實、及時、簡明)
二、整體感知
齊讀課文,填表(投影):
引出的問題:
1、作者為什么要按照“中路-西路-東路”的順序來報道?
明確:一是按照渡江的時間順序;二是先寫西路軍是因為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放在一起寫方便分析,語言更精煉。
2、劃分出報道三路大軍渡江作戰(zhàn)情況的層次。(答案詳見課本。)
三、新聞結構
結合課后練習二,說說本篇新聞的結構組成。(答案詳見課本。)
補充說明:背景不是每篇新聞都有的結構。導語通常是開頭幾句話或者第一段。包括引題、主題和副題,字號最大的是主題,主題下面的是副題,上面的是引題。導語前面的文字叫做電頭,屬于結構的附加成分。
小結: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就要看。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就要看導語。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就要看主體。
四、語言特點
思考:結合導讀和原文,具體說說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學生看書、思考、討論,教師巡查指導。(答案詳見課文。)
課后思考:劃分第二則新聞的結構。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默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jīng)過、結果。
學生讀課文后,討論,教師巡查點撥。
明確:
人物:南線人民解放軍
時間:
地點:南陽
原因:解放全中國
經(jīng)過和結果:王凌云棄城南逃,解放軍當即解放南陽。
小結: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意這六點,養(yǎng)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了。
二、新聞結構
理清了六要素,我們來劃分這則新聞的結構就容易多了。請大家思考、討論。
明確:(詳見課文)
點撥:課文并非按照時間順序來寫,劃出表示時間的文字,有助于分清結構。
說明:這則新聞結構比較特殊。背景材料占了新聞的相當大的篇幅。為什么要介紹過去一年來的背景材料呢?(為了說明王凌云棄城南逃的原因。南陽解放是一個轉折點,意味著蔣介石軍隊從此走上節(jié)節(jié)敗退的道路。此時正是總結一年來所取得成績和教訓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