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精選4篇)
新聞兩則教學 篇1
1、新聞兩則教學(總第1-2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
2、閱讀課文,把握新聞的特點、結構。
3、能根據新聞的結構理清內容、層次并體會語言的準確、簡潔。
4、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學習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學習準備:
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走進新聞。
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為例走進新聞——
新聞的特點:真實性、及時性、簡明性。
新聞的要素:即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原因、經過、結果。)
新聞的基本結構:
標題:是整篇新聞的眼睛,具有簡明、概括的特點。它可以是只有一個主標題,也可以是多行標題。多行標題包括:主標題、引題、副標題。
導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新聞的基本事實或主題,給讀者以總體印象。
主體:是主要部分,對導語中已披露的新聞要素作進一步的闡釋和拓展。
括號內的部分是“電頭”,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發電地點和時間。此“電頭”表明材料真實,報道及時。時間精確到“時”,暗示戰役在迅速發展之中。
二、新聞朗讀,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要求讀準字音,并努力讀出文章的感情和氣勢。)
2、根據新聞的結構特點,理清文章的層次及新聞的要素。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主體:20日夜起,—————————課文最后。
第一層:(20日夜起——已度過三十萬大軍):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
第二層:(21日下午五時起——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的情況,并加以評價。
第三層;(湯恩伯認為——結束):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三、合作探究,畫畫地圖。
畫畫地圖:分別將西路軍、中路軍、東路軍已占領的地方用紅色標線,向前進發點用箭頭標出。(可畫在課本上的地圖上)
四、角色體驗,變換閱讀。
1.當當播音員
如果你來當播音員,你在重音、語調、情感、節奏上應怎樣讀這則新聞。
2.當當軍事家
如果你來當軍事家,你應該向觀眾介紹哪些方面的情況。
3.當當主持人
如果你來當主持人,你將怎樣設計導播語、采訪問題、結束語。
五、語言品味,學習提高。
♂看誰讀得好,講得好。
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1、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避免了歧義。又如“我東路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精確到日到時。
②再如“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準確表現了我軍指揮部運籌帷幄,指戰員胸有成竹的狀況。
③還有全文最后,就分別用了“殲滅”及“擊潰”(不是籠統地說“消滅”或說“打垮”)“占領”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進了一步,江陰要塞已為我所用),對長江是“封鎖”(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則用“切斷”(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準確,這就有助于“真實”地反映戰況,又能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④ “突破”準確表現了戰斗過程;(“越過”的對象是靜態的,) “渡至”,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到達”,泛,) “24小時內”,時限明確,(“共”,時限不明,一般化,)“即已”,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現在”,時界相對模糊,)“至發電時止”,時界更為確切; “余部”,軍事術語,準確得體,(“剩下的”,表達內容模糊。)
⑤用詞準確還表現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說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而能恰到好處地表現(或正面或反面)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2、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盡管時間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正是……那一天”既對“督戰”“認為很鞏固”構成強烈諷刺,又證實了的確“不起絲毫作用”。敵人“不料”,我軍“突破”,“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對比鮮明,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
②第4小題①句,對戰況、戰果的介紹比較籠統,不夠準確之外,也不夠鮮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戰”介紹了戰況,“殲滅及擊潰”更鮮明的報道了敵軍慘敗狀況,“廣大地區”既準確說明了并非全境,又鮮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陰要塞”鮮明的表述出“封鎖長江”的確鑿態勢,更切實可信。將“東路軍”改為“我軍”在不影響準確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親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還很多。例如“百萬大軍”、“1000余華里”、氣勢豪邁,排山倒海,“沖破”、“橫渡”、“突破”,勝利豪情,激動人心;又如我軍的“英勇善戰”、“銳不可當”與敵軍的“紛紛潰退,毫無斗志”,贊揚與藐視之情,對比鮮明;再如“殲滅”、“擊潰”、“占領”、“控制”、“封鎖”、“切斷”一系列動詞,鮮明的寫出了我軍一個又一個戰果,富有動態,正如大軍如潮,鐵流難當的形勢,雄闊有力,激情昂揚。本文這種語言特點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報道內容的需要。
六、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新聞:包括標題、導語、主體三部分
(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 銳不可當
西(較詳) 中(略) 東(詳)
長_______________橫 ↓ ↓ ↓ ↓ 渡 ______________ 江
(國民黨反動派)不堪一擊 潰不成軍
第二課時
一、新聞復習,激趣引讀。
電視,以其五彩繽紛的視頻、極富渲染力的音響、精彩的制作、豐富的內容吸引著我們,而新聞,又是電視節目中的重頭戲,今天,讓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二、朗讀積累,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朗讀課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內容。
三、比較閱讀,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別閱讀兩則新聞,將兩者相同的地方找出來。
文體相同:都屬于新聞(借此可以介紹有關新聞的文體知識)。
作者相同:兩則新聞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目的相同: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一步的勝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處于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
2、找“不同”
具體時間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寫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夜。
具體寫法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巧用對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與敵軍的節節敗退形成對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妙用暗示,關于歷史上南陽所發生的重要戰事的介紹,點明南陽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及蔣介石的暗淡前途。
構思特點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分步敘寫,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勾聯歷史與現在,縱橫揮寫,引而有度。
語言風格不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如“百萬”“均是”“占領”“控制”“切斷”等;《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廣博儒雅,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澤的命運是在等著他的”。
四、新聞朗讀,語言品味。
1、新聞朗讀: 看誰讀得好
活動過程:主持人一名,評委3—5名,(其它同學可模擬電臺播音員,按新聞播音的要求,開展朗讀比賽。)既很激動又很莊重地來朗讀全文,
2、語言品味: 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①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②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五、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合作探究: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閱讀這則新聞后,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討論后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體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2、課外延伸:
①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種新的體裁——新聞,請聯系本課的學習談談你對新聞的認識。(200字左右)
②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并整理在練習本上。
七、作業:
1、生字、詞語。
2、運用新聞結構的知識分析《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新聞兩則教學 篇2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一篇獲過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的優秀新聞作品,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傳統新聞“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窠臼,大膽地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著力表現作為一名有使命感的記者的在場的主觀印象,激情洋溢地抒發了對法西斯暴行的深惡痛疾,對自由、解放、新生的無比珍惜之情。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反思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課文選自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單元教學重點是教會學生分清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價,在此基礎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對于現在的高一學生來說,因為他們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常見的新聞了,所以達到這一要求還是比較容易的。我考慮的是,作為一節新課改研討課,如何在我的這節課上體現出一些新課改的理念,以供同行們研討,哪怕是失敗了,也算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當然,由舊有的觀念向新的理念轉變這一過程還是非常艱難的。(盡管我的教齡尚短,但作為舊有教學觀念下的學生的時間可謂長矣,所以舊觀念的影響還是很深的。)所以原先的教學設計依然沒有多少突破,還是過分注重理性的分析,而忽視了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自主合作,輕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區教研室組織的集體備課會上,許多老師給與了真誠的批評與指點,我校語文組的老師們也為我出謀劃策,就在正式講課前兩天試講時,教研室兩位張老師還給我進行深入點撥,回想起準備這次課的過程,我深深體會到了“新課程促進教師成長”這句話的含義。應該說在大家幫助下,這堂課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還是體現了新課改若干理念的。
一、凸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之所以能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會意義,二戰已經結束十幾年了,過去的殺人工廠、人間地獄——奧斯維辛卻“陽光明媚、綠樹成蔭”,也許“忘卻的救世主快要降臨了吧”,人們應該永遠牢記那段悲慘的歷史,不要使悲劇重演,這正是本篇新聞的價值所在。如何讓學生深深體會這一點呢?于是我讓他們自己查找相關資料,以自己的體驗感染自己,然后我課上借用多媒體手段,精心節選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的兩個片段,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去打動學生,我覺得以這種方式來凸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比空洞的說教省時、有力的多,當然前期的選擇過程時一定要做細的。
二、關注學習的過程
語文學習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過程和方法”有時可能比偏重于結果的 “知識與能力”更為重要。我反對把課堂淪為學生對“標準達案”的記憶,所以體現在課堂時就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參與必然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沒有學習過程,就不會有好的學習結果,正如本班學生在評課時說:“這堂課上,老師不像過去的老師那樣滿堂灌了,而是讓我們學生自己查資料、展示成果、自己讀課文、自己提問、互相解答,老師只在關鍵時候引導點評,我們整堂課既緊張又充實,我喜歡這樣的課。”我想對學生講,我也喜歡這樣的課,這也是老師所追求的。
三、積極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最先提出了轉變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作為新課改研討課,我必須要在這方面進行嘗試。課前學生去搜集有關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資料,加深對納粹罪惡的了解,學生搜集的過程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搜集整理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產生自己的思考;同學小組內交流材料,并選代表課上展示最讓本組同學震撼的一張圖片,體現了合作交流;課上同學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提出問題,生生互動,互相啟發;探究學習,是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并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問題的答案的學習方式,本課中我也給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教師在這堂課上起到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著的作用。
四、新課改促我成長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也必然要求教師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當然也包括理論素養和專業知識的更新,就本課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諸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對文本的挖掘不夠深入,所以課上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探究就顯得比較淺,誠如有些老師所言,人文性體現得較突出,工具性就顯得有些薄弱;由于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和學識的淺薄,對于學生的評價還缺少精當的點評;作為一堂課,如何把用多媒體調動起來的學生的情感轉移到文本本身來等問題解決得并不夠理想,這些“缺憾”同“亮點”一樣,也是我作這堂課的收獲,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其途徑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作為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趕上新課改的大潮是我的榮幸。感謝新課改敦促我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新聞兩則教學 篇3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
【教材地位】
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四單元,該單元系新聞和報告文學單元。此文與《別了,“不列顛尼亞”》可組合在一起,使高一學生感受悟新聞追蹤時代的特有價值,了解新聞中記者的感情滲透其中,以揭示新聞事件的意義的寫法。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學生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搜集奧斯微辛的相關資料;學會分析新聞中的記者的感受情傾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著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使學生能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抵制暴力與罪惡。
【設計思想】
實現新課標下三維教學目標;提升學生思考的層次,結合當前時代,從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罪惡提升到對德國納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惡,激起理性思考。
【教學重點】
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教學設想】
讓學生自主尋找納粹罪惡的史料,充分利用學生的課程資源生成新的課程資源;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來理解記者在新聞事件中的作用。
【教學對象】
重點中學高一學生。
【學生分析】
這些高一的學生他們有自己收集資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夠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與思想,能與同學們合作交流;關心時代發展,洋溢著青年學子的朝氣。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①使學生課前通過圖書館或電腦等搜集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圖片等資料,并準備小組交流發言。
②對“新聞的客觀性”課前自己思考,積累感受。
【教學過程】
一. 交流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認識,自然營造對納粹憤怒氛圍。
1.先讓同學們分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資料,談談看法。之后,請兩組代表到講臺上向全班出示最讓小組震撼的一張圖片,并闡述理由。
2.讓小組派代表來簡要闡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罪惡。
3.讓學生一起默讀課文,來感悟該新聞寫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罪惡。(此時氣氛沉靜而嚴肅)
二.引導學生通過此文獨特的新聞視角認知其控訴價值(整體感悟新聞內容)
1.引導學生探索該新聞的視角
①新聞與一般的文章的顯著差別點是什么?
師生間會明確為及時敏銳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觀地傳達。
②本新聞有沒有寫道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的事件呢?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學生探究而知,本新聞并沒有寫道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的事件。此可從題目“奧斯維辛沒有新聞”及文中“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等可以看出。
③那么本新聞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參觀者沿毒氣室——焚尸室——女監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參觀
④作為一名敏感記者,為什么要寫一些不能稱為新聞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題目《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是否違背了新聞當敏銳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則呢?讓我們每個人都靜靜地想一想。
注意:此問題不要讓學生回答,而是在靜默中沉思。
三.對新聞中記者所蘊含的感情的感悟
1.我們會發現,作為一名新聞記者,羅森塔爾的眼光敏銳地追尋著參觀者的行動與神態。
我們一起來讀從P50頁“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起至結束,哪些是客觀的描述,哪些又寫出了參觀者內心的感受呢?(各舉一例)
2.請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請同學對該生的朗讀作簡要點評,既加深對新聞傳達出的感情的感受,又利于學生間互動交流。
3.師生一起探究新聞中對參觀者行為、神態的客觀性描述,及反映他們內心感受的句子或詞語。
參觀者行為、神態的客觀性描述,如“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尸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用的。”而“恐懼萬分”等詞直接顯示了參觀者內心的恐懼。
4.“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同學們,你們說這位可愛的姑娘會在想些什么呢?
(老師表情較為嚴肅,特意留下一點時間空白)這個問題我們想留在課外,讓我們用筆來表達,就算是表達對一個像鮮花一樣生命的姑娘的追念吧。
5.為什么對于參觀者來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為什么要用“懇求”一詞呢?
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語言或動作表達出來。
6.新聞報道中,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物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
請比較《奧斯維辛沒有新聞》與《別了,“不列顛亞”》在此的不同。
7.作為新聞,我們分明能看到記者的感情也蘊含其中,除了在參觀者的行為、神態及他們無法抑制的內心中,我們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記者的情感?
學生會找尋一些語句并加以探究羅森塔爾所蘊含的情感。
例如: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波娑起舞。”
預設:學生體味:“最可怕”等詞,作者用反語,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熱金卡因為曾經是人間地獄,只有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能與之相稱。作者表達出自己內心無比的憤懣,讓讀者感到沉重的壓抑。
“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預設:兩種事物形成強烈反差,是諷刺,納粹的殘暴,終不可絕滅生命;是控訴,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毀滅。
四.師生共同總結
1.為什么要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預設:一批批的參觀者在奧斯維辛都會看到同樣的東西,得到同樣的感受,那樣震驚,那樣窒息,那樣憤怒。
2.既如此,為什么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預設:“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種使用命感,對死難者的悼念,對納粹的憤恨。
3.為什么這篇并沒有寫下什么新聞的報道會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為新聞史上的佳作呢?
教師組織提升: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定,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
五.引導學生思想深化。
在奧斯維辛,納粹的暴行使400萬人的生命被罪惡地奪去。1947年7月2日,波蘭議會通過一項法案,將集中營原址辟為殉難者紀念館,并在其周圍劃定一個默哀區。1970年,奧斯維辛集中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讓我們再次注觀著自己搜集的圖片,為在此不幸遇難的生命默哀。(沉默一分鐘)
這樣的悲劇屬于整個人類,我們應共同面對這樣的恥辱,這樣的罪惡。我們也同樣不會忘記中華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強盜行徑下遭受的苦難。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今天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記住這樣的歷史。下面是兩篇新聞稿《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德國應負責》(見附件1)和《日媒體對奧斯維辛報道獨特,輕描淡寫錯誤歷史》(見附件2),你會有何感想。
六.作業(兩選一)
1.“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這位可愛的姑娘會在想些什么呢?展開你的聯想,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
2.看了《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德國應負責》和《日媒體對奧斯維辛報道獨特,輕描淡寫錯誤歷史》兩篇新聞后,請課外自己再補充材料,談談對此的看法。
【教學后記】
學生學習后,能領會《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作者打破新聞寫作的框框限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其中的寫法。在合作交流中,學生被共同營造的氛圍深深感染。通過課前查閱資料,學生首先從感性上體會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罪惡。通過比較閱讀《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德國應負責》和《日媒體對奧斯維辛報道獨特,輕描淡寫錯誤歷史》,并深入查閱資料,又從理性上對納粹和法西斯的罪惡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對當今時代有了認識,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
新聞兩則教學 篇4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一篇獲過美國普利策新聞獎的優秀新聞作品,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傳統新聞“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窠臼,大膽地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著力表現作為一名有使命感的記者的在場的主觀印象,激情洋溢地抒發了對法西斯暴行的深惡痛疾,對自由、解放、新生的無比珍惜之情。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反思
一、凸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之所以能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會意義,二戰已經結束十幾年了,過去的殺人工廠、人間地獄——奧斯維辛卻“陽光明媚、綠樹成蔭”,也許“忘卻的救世主快要降臨了吧”,人們應該永遠牢記那段悲慘的歷史,不要使悲劇重演,這正是本篇新聞的價值所在。如何讓學生深深體會這一點呢?于是我讓他們自己查找相關資料,以自己的體驗感染自己,然后我課上借用多媒體手段,精心節選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的兩個片段,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去打動學生,我覺得以這種方式來凸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比空洞的說教省時、有力的多,當然前期的選擇過程時一定要做細的。
二、關注學習的過程
三、積極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最先提出了轉變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作為新課改研討課,我必須要在這方面進行嘗試。課前學生去搜集有關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資料,加深對納粹罪惡的了解,學生搜集的過程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搜集整理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產生自己的思考;同學小組內交流材料,并選代表課上展示最讓本組同學震撼的一張圖片,體現了合作交流;課上同學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提出問題,生生互動,互相啟發;探究學習,是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并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問題的答案的學習方式,本課中我也給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教師在這堂課上起到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著的作用。
四、新課改促我成長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也必然要求教師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當然也包括理論素養和專業知識的更新,就本課而言,暴露出了我在諸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對文本的挖掘不夠深入,所以課上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探究就顯得比較淺,誠如有些老師所言,人文性體現得較突出,工具性就顯得有些薄弱;由于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和學識的淺薄,對于學生的評價還缺少精當的點評;作為一堂課,如何把用多媒體調動起來的學生的情感轉移到文本本身來等問題解決得并不夠理想,這些“缺憾”同“亮點”一樣,也是我作這堂課的收獲,更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其途徑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作為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趕上新課改的大潮是我的榮幸。感謝新課改敦促我不斷學習、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