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設計8
學習目標1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層次,體會文章準確、簡潔的語言
3體會蘊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方法
1探究式教學
2分小組討論
學習重難點
1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
流 程 圖
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②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層次,體會文章準確、簡潔的語言
3體會蘊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聞:即消息③,也有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特點:④及時、準確、生動
結構:⑤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語
主體層次⑥
小結及作業 :⑦
講解鏈接
① 板書標題,稍微提一下作者
毛澤東,新中國的締造者,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軍事家、
② 板書學習目標,點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使學生有目的的閱讀課文。
③ 簡介新聞的概念,提示學生結合已有經驗回答新聞的第一個特點,及時性,強調一個“新”字。結合課后第一題,使學生明確閱讀新聞就要抓住新聞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一點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記敘文的六要素相一致。
④ 準確、生動這兩個特點先不說,在分析課文的主體部分時有學生總結。然后要求學生閱讀課文
⑤ 在學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看課后第二題,找出新聞的結構: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語,并理解各自的作用。
標題:概括全文
導語 :提示新聞的核心內容
主體:詳細闡釋導語 的內容
背景、結語:往往暗含在主體中
為使學生掌握,采用游戲接龍的方式,前一個學生隨意說出一個來,后面的學生按順序說出后一個,強化記憶。
⑥ 主體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中路軍『抓住“首先”一詞,明確本文是按時間順序來寫』
二、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提示了為什么接著寫西路軍』
三、東路軍
在分析層次的基礎上,揭示新聞的語言特點,同時結合課后第三題,理解語言簡潔、生動的表現手法。
“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經過了激烈的戰斗;“渡至”有橫渡和到達兩層意思,語義豐富;“二十四小時既已”時間明確,速度快,作戰順利。
語言的感情色彩,在第二題中,體現明顯,“不料”含諷刺意味,體現了解放軍強大的攻勢。
⑦ 小結
本節課結合課文我們了解了新聞的六要素及結構,今后在閱讀新聞的時候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收集信息,獲取更多的寫作素材。為更好的理解掌握新聞的相關知識,請同學們課后完成練習冊的1、2、3小題。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二)
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層次,體會文章準確、簡潔的語言
3體會蘊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方法
1探究式教學,以自瀆為主
2分小組討論
學習重難點
1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
流 程 圖
①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② 學習目標
練習所學新聞知識,找出本新聞中的六要素和導語 ,給主體分層次
③ 學生自瀆課文
④ 師生討論
⑤ 教師小結
講解鏈接
① 板書課題,回顧上節課的內容。上節課學習了有關新聞的知識,找部分學生復述所學內容,為學生自瀆課文打基礎。
② 提出本課學習要求,使學生有目的的閱讀課文。
③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課文,可以朗讀,也可以默讀。
④ 師生討論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原因:蔣軍潰敗,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我軍大量殲敵,擴大根據地,解放南陽。
導語 :在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下,南陽守敵王凌云于四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
主體:其余部分為主體
⑤ 小結
閱讀新聞的目的,就是了解事情的原由,分析成敗的原因,積累相應的知識,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自己動手、動腦鍛煉了能力,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寫成新聞,報道出來,與人共享。
《新聞兩則》習題(三)
字詞積累
荻港( di ) 銳不可當( dang ) 逃竄( cuan ) 要塞( sai )
阻(è)遏 (kuì)潰退 (qiān)簽訂 (dū督戰
揣摩加點字的含義
⑴西起九江(不含)
不包括,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內了
⑵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糊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充滿嘲諷的語氣,顯示出我軍的神勇
課文中的電頭精確到時,請你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暗示戰役在迅速發展,表明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本文的導語 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前兩句話,扼要的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
本文中的議論句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
這處議論透辟的分析了我軍勝利南渡的兩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發展趨勢的關鍵,深化了新聞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