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2、了解新聞的六要素。
3、學習本文語言的簡明準確精練的特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弄清新聞的基本特點和結構。
2、了解新聞的六要素。
3、學習本文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學生預習,收集有關解放戰爭以及渡江戰役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給加粗字注音:
橫渡(héng) 荻港(dí) 潰退(kuì) 銳不可當(dāng)
協定(xié) 抵抗(dǐ) 泄氣(xiè) 督戰(dū)
殲滅(jiān) 要塞(sài) 阻塞(sè) 瓶塞(sāi)
2、解釋詞語:
橫渡:從水流的流向垂直的方向渡過江河。
均是:都是。均:全,都。
潰退:敗退。潰:潰敗。
殲滅:消滅。
要塞:在軍事上有重要意義的,有鞏固的防御設備的據點。
二、導入,解說新聞發生的背景
可以由學生上來放映自己收集的資料,也可以由學生介紹自己查找的資料。
背景: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后,國民黨反動派退守江南,企圖以長江作為防線阻止我軍的大軍南下。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定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在4月21日晨,以木帆船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長達500余公里的戰線上橫渡長江,徹底摧毀了國民黨的長江防線,于4月23日解放了國民黨統治了22年的南京。第四野戰軍的一個團于5月14日從武漢東面的團風到武漢100余公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16日、17日解放了華中重鎮漢口、漢陽和武昌。這就是著名的渡江戰役。
三、介紹新聞有關的知識
1、新聞的概念:
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是指報刊、廣播電視關于現實情況的報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訊、特寫、社論、典型報告等。狹義的新聞指簡要和迅速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新聞文體,又稱為“消息”。本文就是后一種。
2、新聞的特點:
⑴ 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
⑵ 報道迅速及時。
⑶ 簡明扼要。
3、新聞的結構:
新聞一般包含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個部分。標題、導語、主體三個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結語有時暗含在主體里面,沒有明顯的標志。
新聞的標題有一定的特點:除了正題外,還可有引題(常用來交代背景、烘托氣氛或揭示事件意義)、副題(一般是事實的提要,對正題作補充說明),由于是多行標題,所以容量較大。新聞的導語一般是緊接電頭的一、二句話或是第一段文字。導語要求用極簡練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實或揭示主題。主體是消息的主干,擔負著闡述導語提到的主要事實和補充次要材料的任務,要求寫得內容充實、線索清楚、層次分明。背景往往是說明事件發生的原因、條件或環境的材料,有時是注釋性的材料;寫在消息的哪個地方,并沒有一定之規。結語則或是對消息內容作一小結,或是指出所報道事件的發展方向;有些新聞事件已表述完整,也不一定要加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