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設計
4、新聞的表達方式:
新聞在表達上以敘述為主,多用比較樸素和概括的語言。當然在充分敘述事實的基礎上可以作些畫龍點睛式的精辟議論。
5、研討問題:
⑴ 找出本文的結構的特點:
明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本文的標題,文章只有一段,開頭的一、二句是本文的導語。以下是本文的主體部分。
⑵ 體會標題、導語與主體之間的關系。
⑶ 文章如何體現新聞的迅速及時性的,請找出詞語:
明確:電頭以及文中出現的有關時間的詞語,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至發電時止等。
⑷ 開頭括號里的內容即電頭,能不能去掉?
明確:這些內容是表明所報道材料的真實性的,能體現報道的及時性。
四、整體把握,討論
1、快速閱讀,概括主體內容。
2、新聞也有六要素,和記敘文一樣: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請同學找出本文中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21日下午五點、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地點:長江1000余華里的戰線,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
中路軍: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
西路軍:九江、安慶段,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
東路軍: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控制江陰要塞。
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定。
經過: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
結果:百萬大軍勝利渡江。
3、學生討論歸納主體層次(三層)。
4、研討三個層次是如何銜接的?
⑴ 按時間順序。
⑵ 渡江部隊的順序銜接。
⑶ 內容上的銜接:
如“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與西路同日發起渡江作戰”、“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等,上下文自然就銜接起來了。
5、作者在安排三路軍進攻時有詳有略,為什么?為什么不先說西路軍?
明確:因為中、西兩路軍所遇抵抗之敵均為微弱,東路軍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寫東路較詳,把中路和西路一起先寫,東路后寫。再有中路的進攻在次之前已經有報道了,所以略寫。
6、本文在敘述中插入了議論,請找出來并討論議論在文中的作用。
這些議論指出,敵人的毫無斗志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另一方面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議論的目的在于把極少數國民黨的頑固分子和廣大官兵區分開來,爭取多數,孤立少數,以瓦解敵軍;再則,國民黨拒絕簽定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這里重點強調的就是這點,有力證明我軍發起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
五、體會本課語言的準確、嚴密的特點
1、題目“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的“百萬”、“橫渡”“百萬”是實數,確切,體現報道的準確、真實、嚴密,“橫渡”體現我軍渡江的氣勢磅礴。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括號中的可不可以去掉?為什么?
不含,說明當時九江并沒有解放,準確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可見語言的準確、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