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公開課教案)
因為這句顯得很有氣勢,而男生就很有氣勢。這句寫的景很大氣,應該男生讀。
很好。那就請男同學讀出這種大氣、讀出氣勢來。
你們說讀好哪幾個詞,就能讀出浩大的氣勢來?
讀好“上下一白”。
三個“與”也要讀得舒緩點。男生再讀一遍。
這次讀得真好。不過,我發(fā)現(xiàn)了這句話中的一個問題。
(屏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個“與”顯得拖沓應去掉,你認為呢?)
我認為不能去掉。“與”字寫出天、云、山、水萬物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話,仿佛物與物之間有了界線似的,分開了,沒有那種天地蒼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現(xiàn)在女生讀一讀后句,你們說說要讀出什么意
味?
輕柔點、渺小的味道。
女同學讀得很好,尤其是量詞讀得真好。只是這些量詞用的妥當不妥當呢?我們一般會選擇這樣的量詞來形容這些物呢?
(屏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為什么?)
不要改。這樣寫,更好地表現(xiàn)了朦朧。
更好地表現(xiàn)了霧凇沆碭,天地蒼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這些景物為什么會顯得這么渺小?
天地一片蒼茫,顯得很空曠、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間,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讓我們頓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
聽到你們這樣精彩的發(fā)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們描寫一段雪景,你會怎么描寫?
我會用上一些比喻和優(yōu)美的詞句。
張岱用了修辭手法沒有?
沒有。
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勾畫景物的寫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顯:張岱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天地之浩大蒼茫,人物的渺小輕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隱隱約約感到作者具有怎樣的品性嗎?
超凡脫俗、孤獨
你已經(jīng)觸碰到了張岱的內(nèi)心。我們看看張岱對自己的敘述,進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自為墓志銘》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陶庵夢憶〉自序》
經(jīng)歷國破家亡的重大變故,張岱的心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不再追求繁華靡麗,因為這一切都是過眼云煙。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轉(zhuǎn)而注重自身的內(nèi)心世界了,追求與自然的融合了。
讓我們齊讀這兩句,感受天地蒼茫,感受天人合一。
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學們讓我們背起來吧!
(五)解讀張岱之癡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獨脫俗的張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