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知識點匯總(三)
* 問題探究
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山的“連”“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l 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溯阻絕)(2)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這是什么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了三峽怎樣的季節特點?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了春冬三峽的風光秀麗。
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么?
清榮峻茂。
“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第四段寫什么季節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了景物什么特點?
秋季。聽覺。表現了幽靜、寂寥、凄異的特點。
“漁者歌”有什么作用?
說明猿聲凄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作者為什么先寫夏水?又為什么先寫山,后寫水?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關系?
總分關系。
本文在語言運用方面有怎樣的特點和作用?試作簡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
文中提到了巫峽,另兩峽是什么?
瞿塘峽、西陵峽。
& 《記承天寺夜游》
基礎知識
* 文學常識
《記承天寺夜游》選自《東坡志林》。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作者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
* 文言詞語
[解]除去,脫,。 [戶]門。[欣然]喜悅的樣子。 [念]考慮、想到。[遂]于是,就。[寢]睡覺。[相與]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橫]交錯。 [蓋]原來(是)。[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耳]罷了。
理解探究
* 整體把握
這篇小品文通過寫“月”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通過寫“閑”,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將“月”“閑”融為一體,深沈含蓄,精美傳神。
* 結構提綱
欲睡——(月入)——起行——(念)——尋友——漫步——抒意(少閑)
興奮喜悅 轉憂、孤寂 寬慰、樂極 難言之情
* 問題探究
1.“月色入戶”表現了怎樣的情味?
運用擬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無聊,悄悄進門與他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