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人教八上24
第一部分(第1段),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
第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后重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三、課文研讀賞析
1.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林的?為什么會“甚異之”?
“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從未見過的,因此“漁人甚異之”。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描寫 桃花林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林在視覺上色彩繽紛,嗅覺上芳香撲鼻,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對桃花林的描寫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氣氛,為寫桃源美和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鋪墊。
3.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很隱蔽,與世隔絕,難以發現。
漁人見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見到的人是“悉如外人”“怡然自樂”,說明桃花源環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勾畫出一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桃源人為什么到這里來?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
“乃大驚”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與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無論魏晉”相呼應。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中的人好客、淳樸、民風淳樸、生活富足。
5.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漁人到底說了什么?
“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說的應當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中的人聽后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6.根據第2、3段的內容,聯系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處。
①桃花源有著“有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環境,而外界卻是戰亂頻仍,“烽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的生活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③桃花源“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怡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祥和愉悅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火磨難,度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7.“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對桃源生活滿足,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筆。
8.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