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人教八上24
9.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作者虛構的一個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物資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理想世界。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陶淵明對生活在東晉末年這樣一個黑暗社會里深感痛苦和不滿。他想要改變社會現狀又根本不可能,于是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愛,安貧樂道。他憧憬著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勞動、風氣淳樸、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這種理想的生動寫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意志和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說,《桃花源記》既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
四、成語集萃
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儼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五、拓展學習:《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馀樂,于何榮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1.教師解說該詩大意:
2.學生朗讀該詩。
3.比較該詩與課文的異同。
①內容相同:表現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寫的重點不同。序曲折表達作者的社會理想,詩則直接表達作者對桃花源這個理想社會的向往。
③表現手法不同。序用客觀記敘的方法,有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詩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抒情。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六、指導背誦:
記憶鏈條:緣溪行——逢桃花林——林盡水源——山有小口——舍船從口入——豁然開朗——見漁人——自云先世——問今是何世——停數日,辭去——既出——及郡下——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無問津者
七、布置作業:
1.解釋下列成語的意思:
世外桃源、落英繽紛、豁然開朗、儼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2.背誦并默寫全文。
【板書】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