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復習學案
12.寫出文中的駢句,散句。
駢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龍”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詞語是: 。
14.本文寫陋室,卻沒有一個表現“陋”字,請用四個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遷移拓展
1.作者做此銘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負和情操,也流露出諷刺現實的意味。你能看出當時的現實是怎樣的嗎?
2.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大道之行也
成語 天下為公 老有所終 鰥(矜)寡孤獨
1. 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禮記•禮運》。《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中的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2. 朗讀課文并掌握文言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 整體思路: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4. 問題探究:
(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 ”。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第二層有三句話,從三個方面來說明:①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②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 “有歸”③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