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陽臺
杜衛(wèi)東一、教學目標 1、仔細閱讀課文,理清文本的線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提出自己對現(xiàn)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理解與設想 。 二、教學重點、難點: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提出自己對現(xiàn)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理解與設想 。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五、教學過程(一)引入課文10歲的法國小女孩蒂皮出生在非洲的納米比來,她與當野生動物攝影家的父母在非洲叢林里生活了整整十年,在神秘而充滿樂趣的非洲大草原上,蒂皮與大象作兄妹,與豹子作朋友,與斑馬、蜥蜴、羚羊、鴕鳥相親相愛,她與自然和諧地相處著……(幻燈片放映圖片)蒂皮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與大自然作親密的接觸,但沒有這樣的機會。那么我們生活在都市中的城市人應該對大自然持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明天不封陽臺》這篇課文將給我們幫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明天不封陽臺》,作者…… (二)檢查預習,疏通生字詞障礙 多媒體課件顯示生字詞 (三)整體感知課文1、請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 明確:本文敘述了“我”家由于一只一只鴿子的來臨而決定不封陽臺的事情,揭示了人與自然的正確關系,表達了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fā)展的思想。 2、文本圍繞什么話題展開的? 明確:明天是否封陽臺 3、關于封不封陽臺,文中“我”的情感和態(tài)度都經(jīng)歷了變化,快速閱讀課文,整理出我態(tài)度變化的情況: 明確:明天要封陽臺——明天還封陽臺嗎?——明天先不封陽臺 4、從封與不封,我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原因是什么呢? ①為什么“明天要封陽臺”:阻隔住城市的喧囂,開辟出一塊活動的空間 ②后來為什么對封陽臺產(chǎn)生了懷疑? “明天還封陽臺嗎?”原因:①對鴿子的同情、憂慮;②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 ③最后決定“明天先不封陽臺”又是為什么: 明確:為了可愛的鴿子不受到驚擾,為了兒子能有一個新結(jié)識的“朋友”,也為了它帶給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諧的思緒。總之,明天不封陽臺主要原因就是能親近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5、小結(jié):兒子——兒童對小動物單純地同情、喜愛 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性的思考 明確:是否封陽臺是表面現(xiàn)象,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本文的本質(zhì)。 (四)拓展:1、文章最后寫道:“我決定先明天不封陽臺了”(先,暫時、暫且),說明作者的思考還在繼續(xù),而我們讀者的思考也沒有結(jié)束。難道僅僅是陽臺阻隔了我們與自然的關系?不!很大程度上是我們?nèi)祟愖约簜α舜笞匀!正如文中所說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然而很多人卻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下面請看一段flash,你能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你能否提出一些建議或者看法? 3、作者是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的? 4、至于這些,其實兩位智者早就提醒過我們: ……所以后面的這副圖片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5、師總結(jié):
詩意地棲居,要求人類不僅要珍愛自己,也要珍惜那些與我們同處于同一片晴空下的無言的生命!我們必須改變對自己在大自然中所處地位的認識,即人類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tǒng)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人類應該成為這個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僅僅出于自身利益而關心生態(tài)平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確立一種新型的倫理體系,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不要再封閉人與自然間的陽臺,讓我們更自由地呼吸大自然的氣息。如此才能像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所說:人,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 (五)小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