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歸來》課堂實錄
師:這個“尋”字不太雅,我們換一個。
生:(大家異口同聲)大雁覓食圖。
師:很好!
生:我覺得第9段很有趣,“突然間,刺耳的雁叫聲出現了,并且帶著一陣急促的混亂的回聲。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聲,有蹼的劃動而發出來的聲音,還有觀戰者們激烈的辯論所發出的呼叫聲。隨后,一個深沉的聲音算是最后發言,喧鬧聲也漸漸低沉下去,只能聽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談論。”
師: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生:他們是一個集體,很熱鬧。它們還會爭吵,辯論。
生:它們隊伍里有也有領導。
師:從哪里看出來。
生:“一個深沉的聲音算是最后發言,喧鬧聲也漸漸低沉下去”。
師:這是一幅怎么樣的圖畫?
生:大雁集會圖。
師:通過剛才的品讀,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對大雁的感情是?
生:喜愛。
師:我愛大雁,我愛大雁的什么,僅僅是愛它的外形,它的鳴叫?
生異口同聲:不是!
師:那是什么?
生:愛它的活潑可愛。
生:愛它的堅定執著,第“一只定期遷徙的大雁,下定了……”
生:愛它的熱情友好,“第一群大雁一旦來到這里,它們便向每一群遷徙的雁群渲嚷著發出邀請。”
生:愛它的團結,第11小節,“大雁的這種聯合觀念……”。
生:愛它的重感情,比如“孤雁”,因為失去了親人而憂郁鳴叫。
生:……
師:這么美好的大雁“我”是在什么地方觀察到?
生:在沙鄉。
師:你怎么知道這個名字?
生:從老師發的資料。
師:為什么3月的沙鄉會成為鳥的天堂?
生:這里有沙灘。
生:有河流,有玉米粒
生:有“我”這樣的愛鳥者。
生:還有松林。
師:那你知道沙鄉原來是一個怎樣的?
生:是一個沙子農場。
生:是一個“被現代文明榨取殆盡又被拋棄的沙子農場”。
師:“我”在這里做了什么?你從資料中獲取了那些信息?
生:在這里,他帶領家人每年種上上千棵的松樹……
生:在這里,他積極地行動著,渴望恢復沙場的生態平衡……
師:是啊,他不僅是一個敏銳的觀察家,他還是一個積極的行動者。他的一生都在為土地奔走呼號,人們稱他為威斯康星河畔的大地守護神。
師: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我”、沙鄉、大雁三者之間的關系,你用哪個詞?
生:和諧。
師:是啊,大地、河流、動物、植物、人,我們共同譜寫了一曲“野性的詩歌”,創造了一個和諧的家園。這體現了作者的一種理念,請大家再次閱讀老師剛才發的資料《利奧波得和〈沙鄉年鑒〉》,告訴我什么理念?
生:是“大地共同體”。
師:很好,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一下嗎?
生:就是說大地上的一切,包括土壤、河流、山川、動物、植物和人,都是平等的。
生:它要人們放棄征服者的角色。
師:智利•米徹斯特有一句詩“大地應該是個女人的模樣,一切生物依偎在她寬闊的懷抱。”這句詩可以作為這個理念的注解。他不但是一個敏銳的觀察家,一個積極的行動者,他還是一個深沉的思想者。
師:我們再來看課文。是不是在任何時候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飛翔,歡快地鳴叫,盡情發揮它們的“野性”?
生:不是的,第三小節寫“11月南飛的大雁”是“一聲不吭”的,因為“大雁知道,從黎明到夜幕降臨,在每個沼澤地和池塘邊,都有瞄準它們的獵槍。”還有第四段寫道:“三月的大雁則不同。盡管它們在冬天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可能受到槍擊,但現在卻是休戰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