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 了解“年輕精神”的品質。
2、 體會情理交融的語言特色。
3、 學習本文的構思的巧妙及正反對比的手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講演稿的寫法,
2、學會寫簡短的講演稿。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板書課題,作者。
1、清代著名思想家梁啟超曾這樣熱情歌頌少年,他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堯!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此可安排在討論中講述)
2、板書課題,作者。
3、簡介郭沫若及蕭紅。
方法:可采用啟發學生讀標題及作者后,最想知道什么,激發學生了解的愿望,然后用投影法打出。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檢查預習:
1、 字詞注音:
泳yǒug 博bó 溺nì 舐shì
2、 解詞:
①博愛 ②暢泳 ③打抱不平
3、“年輕精神”的品質是什么?
四、自讀課文,指導其運用“圈點讀書法”把文中重要詞句圈畫出來,并思考問題。
1、 講演稿的結構一般由開頭、主體、結尾三個密切相關部分組成,你能找出本文的主體部分嗎?
小結:5——11段,提出演講的主題,分析“年輕精神”的三個特征。是核心所在。
2、 由此思考,課文開頭幾段文字是不是題外話?為什么?
分析:不是。
1)開頭在段文字,郭堯就地取材表達了“在蕭紅墓前”、對一群年青人、作“五分鐘講演”這三層含義,起著領起下文的作用,為演講話題作鋪墊。
2)三段話語言風趣、幽默,營造了輕松活潑的氣氛,拉近距離,激發聽眾對講演的興趣。
3、 課文結尾部分,從內容上看作用是什么?
分析:收束全文,點明主題——使自己年輕,使中國年輕。
小結:此上步驟是便于學生了解講演稿,能整體把握全文結構。
五、師范讀全文,生思考討論:接到五分鐘講演的任務
1、原打算怎么演講?后來又為什么改變計劃?
2、作者如何看待“年輕”的?(“年輕精神”的實質是什么?)你能否從文中找出關鍵的體會。
3、講演者闡述了年輕精神的三個特征,它們各自的側重點是什么?
4、你對文中的“使自己年輕,使中國年輕”是怎樣理解的?
分析:
1、追悼蕭紅女士沉默五分鐘”,受某先生啟發。
2、精神年輕 (對比手法)
3、第一個特征側重講學習精神。
第二個特征側重講實踐精神。
第三個特征側重講戰斗精神。
4、“使自己年輕”是對年輕人自身的要求,要求年輕人成為真理的追求者。博愛的實踐者和勇敢的戰士,這講的是“自己修身”。
使中國年輕”是要年輕人明確自己“修身”的目的,是為了“治國”,是為了使中國擺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的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并使新中國繁榮富強,屹立于遠大的理想,為國家作貢獻。
六、總結全文,分析構思,寫法。
1、這篇即興講演,講述年輕精神的特征,鼓勵年輕人培養“年輕精神”的品質,“使自己年輕,使中國年輕”,為未來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