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春天的蹤跡》 說課設計
《尋覓春天的蹤跡》說課設計黑龍江省海林市第一中學劉麗梅
【活動分析與設想】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標準中的新內容,是語文教育中的一個新課題,沒有多少經驗可借鑒,根據自己對“綜合性”的理解,做一次嘗試性的活動設計和操作。
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尋覓春天的蹤跡》按照課程時間安排開展此項活動時正值春季,活動圍繞“春天”的主題設計了三項內容,分別是:“編一輯‘自然日志’”、“譜一支‘春天的贊歌’”、“創作一幅‘詩畫’”。我根據我們這里的氣候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本次活動內容進行了創造性的改編。對這三項活動做了一些調整──活動1名之為“春天的足跡”,活動2名之為“春天的贊歌”,活動3名之為“詩情畫意的春天”。
考慮教材對本次活動的定位是“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是小型綜合性活動,即突出寫作與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我力求能通過活動達到有重點地讓學生進行寫作嘗試和口語交際訓練。必選活動2,任選活動1、3。
三項活動與寫作分為四個階段(具體安排和指導見“課外活動設計”),每個階段結束及時予以評價,全部活動結束后,進行總結性評價。
【活動目標】
課程標準建議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合作精神,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精神。重點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和研究問題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實際,擬訂教學目標為:
1、知識和能力:
⑴通過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培養初步的自然觀賞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以及自我評價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⑵引導學生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養能將描寫和抒情相結合語言表達能力。
2、過程和方法:
活動指導法、自我評價法、成果展示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熱愛春天的情感,提高對自然初步的觀賞能力,對藝術的欣賞能力以及評價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活動方法】
在階段性活動中指導學生主動的參與活動,并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資料、篩選信息、整理資料。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搜集資料,向學生介紹正規的內容豐富的網站,以及正確的搜索方法,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并且把自己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再創作,然后與同學交流,合理、準確地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體驗成功的快樂的同時獲得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學習方式】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初步搜集資料的時候主要是自主搜集,然后進行交流,遇到問題時合作探究,在活動中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活動時間】
課內活動1課時。
【活動過程】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多媒體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二、課堂活動
活動一:春天的蹤跡──春文化:
1、學生以手抄報的形式展示自己所搜集的有關春天的文化知識,解說所展示的內容并進行自我評價。
如:二十四節氣知識、自然日志、諺語、成語、詩歌、散文、歌曲、詩畫故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