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春天的蹤跡》八下4
《尋覓春天的蹤跡》教學設計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新橋中學潘軍明
【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
⑴引導學生觀察、記錄春天的物候變化,結合情感體驗去感受自然、感受生命。
⑵通過尋春、記春、賞春、繪春、頌春等形式,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生活美的捕捉能力。
2、知能目標:
⑴了解關于春天物候、農事的鄉土知識;感知詠春繪春的藝術形式并能作適當的借鑒表達。
⑵構建比較成熟的自主合作的探究學習形式,提升學生的自然觀賞和藝術欣賞能力。
【活動難點】
組織與合作、目標與成果的貫徹落實,活動持效性的體現與完善。
【時間設置】
春分到谷雨的近一個月時間為課外活動;課內任務布置一課時;成果交流展示一課時。
【活動過程】
一、任務構建
1、學生預讀課文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內容,熟悉活動的三個選題:
⑴編一輯“自然日志”;
⑵譜一支“春天的贊歌”;
⑶創作一幅“詩畫”。
2、教師引導學生商榷,形成活動的兩個框架:
⑴自然觀察及記錄;
⑵內涵感知及抒發。
3、活動小組的構建:
兩個框架組,組長為孫莉莉與郭圓圓。要求自選小組成員,自然組要合理分配時段,鼓勵采用科學表格的記錄形式,同時要有各時段的實景記錄與體驗。文藝組對形式的選取要有細分與交叉,其中對于詩畫的配合形式建議擴展,如照片或印制稿的切入、詞文的借鑒等。
二、課外活動
自然組:結合“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季各節氣的物候變化,作好記錄日志。在方式上,除堅持每日晨暮兩次的常規記錄外,還靈活借鑒了象山地方志及氣象網的相關數據,同時發現部分學生對它地物候及往年物候也加以關注,形成了比較日志。高明的學生甚至對于比較結果作了特征分析,并產生自己的論斷。
文藝組:落實組員每人至少一篇詩文作品,組長進行選集處理。詩配畫的動作比較利索,有的水墨登場,有的濃彩寫意,不少同學還拿起手中的相機,記錄下春的美態。對歌唱興致高昂的部分同學自發收集了不少詠春的歌曲,甚至于還有自己發明的“小調”。許多同學在準備手抄報,初二(1)班同學把第七期黑板報定名為“春之歌”,決定要將集體的成果展出。
三、成果展示
1、主持導入(史丹陽、史叢珊),自主設計導入辭。
2、活動一:開辟展臺及展示墻,供同學交流鑒賞。
3、組員代表發表創作說明。
4、鑒賞者暢談鑒賞意見及活動認識。
5、邀請教師品評,適時對于師生公認的佳作進行鼓勵公示。
6、歌唱春天。
7、活動小結。由任課教師對活動意義作適當申發。
備注:
(比較出色的作品其創作者部分名錄如下,具體作品略)
史叢珊、史再濃、郭圓圓、邵賽賽、孫莉莉、史丹陽、許晶晶
【教學反思】
值得關注的是,從任務的構建伊始,整個活動過程學生都在主動參與,而且表現出更甚于常規課堂教學的熱情。
長達一個月的活動,使不少學生形成了記錄的習慣、統計的習慣、選擇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合作的習慣,活動的意義遠遠地超越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范疇。
我想,“主動學習”只有結合了具體的活動操作,才具有更加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