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綜合復習要點
22.除了"三架馬車"之外,北大醫院還有什么秘密武器?
23.是什么讓北大醫院的醫護人員如此忘我的付出,說說你的想法。
挺過最艱難的時刻
進入4月中旬,"sars''開始瘋狂。像是潘多拉魔盒突然被打開,一種高傳染性,高死亡性的災難從天而降。隔離,成為特定時期頭等的大事。而北京大規模的隔離設施那會兒還不知道在哪里。
危難時刻,沒有儀式,沒有豪言壯語,--把傳染源留給自己,悄悄地淌進醫護人員的血液里。
疫情初期,北大醫院收留的"sars''病人多達百例。這是最危險的時刻,也是最悲壯的一幕。醫務人員每天面對的不是偶爾的冷槍,而是突突發瘋的榴彈炮。量,改變了一切。
必須盡快解決隔離病房,而且是戰地解決。醫院將一棟已經報廢的舊樓,重新接通水路、電路,加設空氣負壓裝置、氧氣管道。從設計施工到起用,后勤人員被逼上了建筑現場。
這是極特殊的工程,時間當以小時計算。因為每一分鐘的拖延,都意味著將有一撥健康的人成為病毒吞噬的宿主。但是,人的意志力終究不是神話。70多個小時的連軸轉,終于有人倒在了水泥地上,不顧一切地扯起了呼嚕。
13日,臨時隔離病房34張床位開出來,而當即入住病人超過50個。怎么辦?椅子搭椅子。只要能夠盡量收攏感染源,簡易床位一直搭到隔離區門口。整個病房就像一個快要撐破的紙盒子。那情景與泰坦尼克的悲慘是相似的,因為小小的救生艇是永遠無法承載突發的肆虐和巨大的沉重。但是,盒子不能破!泰坦尼克的悲劇不能重演!
那邊,新增病人還在不斷地往外冒。每天以十六七的數量擴增。醫院不得已又把急診科也辟成臨時病房。再開出35張床,同樣是應接不暇。幾天的工夫,院子里,大廳里,走廊里;平車上躺著,椅子上坐著,甚至還有提溜著藥瓶滿院子亂竄的……整座醫院籠罩在"sars''陰霾的氣氛里。
醫院的管理者們必須用他們的脊梁扛起突然崩塌的屋頂。病人一個不能往外推;醫護人員一個不能犧牲。所有的"不能"無限地擠壓在一個容器罐里,隨時都會有爆炸的危險。出口,盡快尋找病人的出口--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都不見"。
那是難以量化的壓力。
章友康感覺到血管突突的膨脹:我們是居民集中區,毗鄰北京四中,又緊挨著中南海。如果有病人流散出去,那將是歷史的罪人。
廖秦平氣促心急:累,我們不怕;病人重,我們不怕。但是,"sars''的惡性傳染力和殺傷力,決定了我們必須最大程度保護健康人群。她說,就是把我們全院幾千顆心,揉碎了,掰開了,也想不出辦法呀。"醫院不封,我們就得瘋。"
醫務處副處長程蘇華終于發出紅色求救信號--北大醫院告急。而一天,兩天,三天……外面,北京大規模的收治場所還在搶建中。這里,病人只有導入,沒有輸出。整個醫院上下動員,所有的員工一致向外求救。電話機、傳真機不間斷地撥。當時,聽話的那一邊,應該可以清楚地感覺到,送話器里都是顫抖的,抽泣的聲音。
李六億的"標準預防"立即變得蒼白無力。因為如果連最基本的隔離病房都解決不了,一切都是廢話。
4月23日,大家最擔心的事終于發生了,13名醫護人員一起感染。這是非正常情況下的院內感染。它是向所有的人發出獻身的信號。對于在醫院工作的每一個人來說,明顯地感覺到殘酷已經在撕扯自己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