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精選12篇)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

發布時間:2022-12-05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精選12篇)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 篇1

  《湖心亭看雪》中的“強飲三大白而別”的“強飲”,有老師按添字法譯為“勉強地飲下”,也有老師根據作者遇知己的驚喜而譯為“暢快地飲下”,人教版教參譯為“盡力地飲下”, 我認為,要正確理解詞語的意義,首先要從該字(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出發,要從辭典中找依據;也可根據作者的生平喜好再作判斷;還可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推斷。綜合上述三點,我認為人教版教參的翻譯更為合情合理,現在我談談自己的理解。

  (一)該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

  從“強”的基本意義來分析,《漢語大辭典》中“強”字有五大類用法,讀音也分別不同:1.qiáng,2.qiǎng,3.jiàng,4.jiāng,5.qiāng。后三類讀音用法比較單純,分別是jiàng:倔強;jiāng:①硬弓,②通“僵”,③通“疆”;qiāng:強水,即強酸的俗稱。這三種意義均與我們今天的話題無關,可以排除不作考慮。第一類用法(讀qiáng)中有16種用法,主要用作名詞和形容詞,能夠直接用作狀語修辭動詞的只有第12種用法,是“堅決”的意思。以此“強飲三大白”可譯作“堅決地喝下三大杯酒”,一般“堅決”是指。以此“強飲”可譯作“堅決地飲下”,這也許是“暢快”說論者的立論依據,“暢快”是由“堅決”引申而來。然而仔細推究,“堅決”是一種堅定決然的主觀態度,而“暢快”則是暢通無阻的主觀心理,兩者所指的對象不同,引申為“暢快”就比較牽強的。

  第二類用法(讀qiǎng),其中可以用作狀語的就是“勉強”意,從“強”的基本用法來分析,《漢語大辭典》中沒有“強飲”這一詞條,但“強”字跟表示“吃”或“喝”這一類動詞搭配,構成狀語+中心詞偏正關系的詞語一共有五條如下:

  [強食]①努力加餐;   ②飲食過量;         [強酒]勉強喝酒;   

  [強啜]勉強喝下;    [強飯]努力加餐,勉強進食;     [強醉]勉強醉飲。

  這五個例子中的“強”字均讀qiǎng,應該可以說明“強”后接表示吃或喝一類意義的動詞時,多數理解為“勉強”的意思,如果作者想要表達“痛快地喝下”的意思,完全可以選用諸如暢飲、痛飲、豪飲、快飲等詞語,而不應該選擇一個容易發生歧義的“強飲”,那是不是“強飲”就譯為“勉強地飲下”。

  (二)作者的生平喜好

  如果聯系到文章以外,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張岱為何不“痛快地喝下”這我們可以從張岱本人的文字中找到答案。

  他在《自為墓志銘》中這樣描述自己的性情癖好:“……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師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③這些文字,完全發自于內心,才如此流暢,在這樣率真的寫作心理狀態下,如果張岱好酒,怎么可能不寫出來呢?

  《張東谷好酒》一文則描述了張岱先祖太仆公以豪飲著稱,而后輩卻不善飲酒的情況:“余家自太仆公稱豪飲,后竟失傳,余父余叔不能飲一蠡殼,食糟茄,面即發赪,家常宴會,但留心烹飪,庖廚之精,遂甲江左。一簋進,兄弟爭啖之立盡,飽即自去,終席未嘗舉杯。有客在,不待客辭,亦即自去。”④從文中看,到張岱父叔這一輩,一螺殼的酒也喝不下去,吃酒糟炒的茄子也要面紅,這可能是酒精過敏。但不管怎樣,文中也未提到張岱這一輩有所改觀,看來先祖豪飲的風范是真的失傳了。

  能夠直接表明張岱不善飲酒的是《龍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啟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許。晚霽,余登龍山,坐上城隍廟山門,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馬小卿、潘小妃侍。萬山載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蒼頭送酒至,余勉強舉大觥敵寒,酒氣冉冉,積雪欲之,竟不得醉。”⑤天寒地凍,以酒御寒,理應多喝一些,而張岱卻是“勉強”舉大觥敵寒,居然沒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發揮,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來張岱的確不是一個善飲之人了。

  (三)課文中的語境

  那么,這樣一個不善飲酒之人在文中的“強飲”就可以完全理解為“勉強地飲下”嗎?我們還可以就這一詞語出現的語境進行分析。

  課文共兩個自然段,在第一段“賞奇景”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西湖雪景,在景中也可看到作者已將煩心瑣事拋于“霧凇沆碭”之外,才能寂靜中稍帶驚喜的心境繪出“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樣一幅唯美的水墨畫。

  第二段 “遇知音”中,本來是“獨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更定之時,“人、鳥聲俱絕”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有了賞雪時的驚喜心情作為基礎,此時作者又驚又喜是不難想像的,作者寫道“見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讓亭中人說話,反客為主,不僅寫出了亭中人的驚喜,同時也表露了作者的心聲,視對方為有同樣生活情趣的知己,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亭中人的驚喜之情。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拉余同飲”;作者也因這異外的驚喜才“強飲三大白”。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在這樣的氛圍中,把“強飲”譯為“勉強地飲下”,理解為“被動的、沒辦法地飲下”就不符合作者情感的表達了。

  究竟“勉強”為何意,《現代漢語大詞典》解釋為“能力不夠,還盡力做”或“不是甘心情愿但努力地做”。張岱的確不擅長飲酒,但有遇到知己的驚喜之情確實想表達出來,即使能力不夠,還要盡力地做。因此以“盡力地飲下”解釋“強飲”,自然貼切,順理成章。

  總之,無論是從“強”字的義項和用法分析角度,還是立足于張岱不善飲酒這一事實,或是從課文的語境角度分析,“強飲三大白”的“強飲”譯為“盡力地飲下”更為合情合理。

  ① 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89年版

  ② 張岱《陶庵夢憶》,青島出版社,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 篇2

  教學目標 

  閱讀課文,反復誦讀,培養誦讀能力。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寫景、抒情、寫人、敘事的關系;教學內容解題。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手法打好基礎。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容,抓住重點

  詞句進行品味,弄清寫景、抒情、敘事、寫人之間的關系。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閱讀,深化理解。課前準備

  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作者及其作品,對作者、課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閱圖書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庫》《明小品三百篇》《歷代小品文精華鑒賞》《明清性靈,J、品》等。預習課文,疏通文義,了解課文內容,發現并提出問題。

  教學沒計

  導入  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閱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檢查預習

  同學交流資料,匯集所提問題。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紹作者,了解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體感知: a.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反復誦讀,力求成誦。 b.解析下列詞語,疏通文義。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霧凇沆碭上下一白  酒爐正沸焉得強飲客居癡(解釋略)

  ■品味句子,研究問題。注意文章寫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問題一: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敘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敘,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問題二:找出寫景的句子并體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寫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后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云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問題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個“癡’’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贊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贊賞。

  問題四: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于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此處不展開,見教材分析)。

  問題五:從小品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本文是張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參閱問題研究,不展開)。   

  ■拓展閱讀,深化理解課文。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齋

  張岱

  不二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墻西稍空,臘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后墻高于柵,方竹數竿,瀟瀟灑灑,鄭子昭“滿耳秋聲”橫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涼世界。圖書四壁,充棟連墻,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設石床竹幾,幃之紗幕,以障蚊虻,綠暗侵紗,照面成碧。

  夏日,建蘭,茉莉薌澤侵入,沁入衣裾。重陽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層,高下列之,顏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則梧落葉,臘梅開,暖日曬窗,紅爐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種水仙列階趾。春時,四壁下皆山蘭,柵前芍藥半畝,多有異木。

  余解衣盤礴,寒暑未曾輕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夢憶》)

  評析:不二齋,思之如在隔世,卻又如此清晰地呈現于眼前,可見作者對它用情之深。作者懷念故國,思戀逝去的生活,卻隱而不表,只以清淡筆墨細致地敘寫書齋內外之景及四時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間,那種情緒隱隱流露。結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筆,實如重錘一擊,作者的感傷情緒全于此噴發出來。尋夢,尋夢!過去的生活如夢中,如畫中,飄然而逝,現而有隱,作者只有靠“夢憶”來尋求心靈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嘆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5頁)

  ■完成課后作業 二

  閱讀柳宗元的《江雪》,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略)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2,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4,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1,在課文學習中理解白描手法并懂得怎么樣運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學習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作者的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和流露出的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運用白描來寫景的手法。

  2,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教學方法:

  1,同讀、同議、同寫、同評;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鋪墊引入:

  “未若柳絮因風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無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飄飄灑灑的雪花,無時無刻不在激動著我們,讓我們享受著熱烈、靜穆、自由。我們可以堆雪人、滾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錯哦!雖然我們這里雪未下,但我可以帶你們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體顯示“雪景”,導入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讀感知1.教師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或者聽錄音,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提示學生注意幾個字音: 更(ɡēnɡ)  定 毳(cuì)衣   霧凇(sōnɡ)   沆碭(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學生個讀,學生點評,學生分組讀3,再讀課文,參照注釋,借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并質疑。

  (2)組內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并解難。

  (3)集中釋疑。后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試背課文。 三、品讀體味1.多媒體顯示學生最感興趣的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同學意譯,學生明確: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2.學生齊讀該段文字,可結合配套插圖,回放一下雪景的畫面。四、問題探究1.作者在描寫雪景的時候,具有怎么樣的特點呢?

  在學生思考、回答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多媒體顯示兩段有關描寫雪景的文字,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掌握一種新的描寫方法。             (過渡)你們認為白描是不是只用于寫景呢?不是的,多媒體顯示白描手法用于寫人的范例,要求學生學習運用這種方法。

  (多媒體顯示:)

  “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

  ——唐韜《瑣憶》中的魯迅先生

  選幾個同學運用白描的手法說說所提供的畫面,其余同學來做一個點評。

  2,多媒體出示: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們認為作者在寫景和敘事的時候融入了怎樣的情感呢?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可適當提示,學生明確。五、齊讀齊背,再品味

  六、遷移運用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1,學生背誦《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學生思考,交流。明確。    3,試著運用白描手法,模仿寫一段關于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嗎?要注意情感與景的交融哦。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 篇4

  走 近 張 岱

  ——《湖心亭看雪》課后記

  英華學校初中部   溫從武

  《湖心亭看雪》講完了,然而我卻久久不能平靜,那顆被張岱深深地孤寂與落寞所打動的心依然沉浸在他那篇僅160余字的小品文所帶給我的震撼之中。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蕊,迎風吐馨,雖無灼灼之艷,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第一次接觸這篇文章,讀了幾遍之后,我想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呢?我把重點初步定為白描的寫作手法,敘事、寫景、抒情相結合的特點。但是當我查閱了有關張岱以及這篇文章的有關資料,一遍又一遍地品讀文章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動了。我想,打動我的應該同樣也能打動學生,而寫作手法的運用只是為了更好地表現主題,所以,我把重點定為讓學生結合對背景的了解和對作者的理解,通過對寫景敘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蘊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 “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層內涵。

  在講這篇文章之前,我布置了學生預習課文。要求不僅要掃除字詞障礙、會翻譯這篇短文,并且著重強調要去了解作者,體味作者。

  上課了,我用俗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導入  新課,然后進入第一個環節:檢查預習。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三項內容:西湖名詩大拼盤、字詞障礙一掃清、齊心合力疏文意。我和學生一起欣賞了描繪西湖的名詩名句,并且也初步感知了課文,然后便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課文賞析。

  在“課文賞析”幾個字下面,我打上了四個字:走近張岱。在這一環節中,我也設計了三項內容:敘事初探張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賞奇景品雅趣。我希望通過這三個方面的共同學習,我們能感到張岱確實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奇景”,并且在這樣的奇景中蘊含了作者與眾不同的“雅趣”。讓學生能體味到這篇文章的魅力,體味到小品文雖短小卻耐人尋味的魅力。

  在“敘事初探張岱情”中,我先讓同學們歸納了一下本文的記敘要素,從整體來感知課文,然后我提了兩個問題,1、作者晚年寫《陶庵夢憶》,明朝已亡,紀年卻仍用“崇禎”,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2、本文的題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卻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寫人?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在張岱的心中明朝始終是沒有滅亡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后的“更定”時分獨自一人去賞雪,他的那種落寞與孤寂無不與此有關。第二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本文的題目雖為“看雪”,但是實際上作者不單純是在寫景,更是為了抒發一種感情。

  接著我們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西湖冬景雪亦奇。在這里我說了這樣一段話:有人說,沒有見過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夠了。那么張岱為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奇景呢?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后明確,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2、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湖中人兩三粒而已。然后我們對這三句話進行賞析。針對第一句話,我提了一個問題: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字寫得最傳神,為什么?學生們很快便達成了統一意見,就是“絕”,然后我進一步提示學生:是什么“絕”了呢?學生回答:是人和鳥的聲音。于是我便趁勢帶領學生回憶了謝道韞在《詠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以及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并且指出它們都是從視覺來寫雪,而張岱卻從聽覺上著眼,一個“絕”字,寫出了大雪后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著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聲的森然寒意。對于第二個句子,我帶領學生分析了“霧凇沆碭”的景致,這句把大雪蓋地的靜穆與湖面上雪花、水氣茫宕一片的景致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另外作者連用三個“與”字,把天空、云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進行了總體描繪。第三句我帶領學生分析了本句量詞使用的特點,讓人覺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緩緩前進,空間正在不斷地位移,這樣既創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朦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過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總結說:我們大家會發現在這樣一個時刻,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緩緩行進,船槳劃過水面,發出嘩嘩的響聲,一切都是那么靜謐,極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隱隱露出長堤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好像淡妝的西子在向我們悄然走來,這對于看慣了西湖平日里車水馬龍、游人如織的張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嗎?恍惚中,作者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剛才坐得那一葉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覺得天地是那樣的廣大,而人又是那樣的渺小。面對著這樣的奇景,怎能不讓張岱思緒萬千!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下面接著“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共賞奇景品雅趣”中,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表現作者情趣的詞有哪些,經討論明確,分別是“獨”、“喜”和“癡”。在夜深人靜、寒氣倍增的時刻,作者寧可披著皮袍、帶著爐火也要一人獨往,不愿看見人,也不愿被人看見,這在常人的眼中當然是一種癡舉,但這個“癡”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啊!叵料此時此刻卻有兩人鋪氈對坐,“喜”字寫出了作者的驚喜,但作者并不說自己大喜,反寫二客“見余大喜”,實為作者自己的心聲。經討論,我們認為作者在這里表現的是一種“孤高自賞”、“落寞孤傲”的情懷。

  課文賞析完了,我做了這樣一個小結:一篇短小的小品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像夢一樣的冰雪世界。在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記敘、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大家也許發現,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個字——走近張岱。大家也許覺得張岱很神秘,其實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許就曾經在如潑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澆個透濕也毫不在乎;也許就曾經把自己關進小屋里,獨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樂;也許就曾經長久地抬頭仰望星空,不為別的,只為感受那份寂靜。在那一刻,甩甩頭,讓所有的煩惱都隨風飄散;在那一刻,你也許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所以,當我們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張岱離我們并不遙遠,他在穿越時空的隧道,和我們的心靈進行對話,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獨、一同去感受那份靜謐。

  最后我們做了鞏固與拓展的練習,關于白描手法的運用以及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較也就水到渠成,順利完成。

  講完這一課,有一點體會頗深:葉圣陶先生說:“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不教”。現代教育理論也倡導 “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習”。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更需要讓學生自如地去運用它們。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引導、指導學生學習,既 “授之以魚”,更 “授之以漁”!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舉一反三,把自己的所學靈活運用于以后的實踐。這一點,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 篇5

  師:關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生興致勃勃背誦“孤山寺北賈亭西”,背誦“水光瀲滟晴方好”)

  師: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點評:三言兩語的導入,留下了懸念】

  師:請一位同學朗誦全文,同學們仔細聽,粗步感知一下課文內容。

  (生陳熙之讀,很有感情,師生簡評。)

  師:再請一位同學讀一遍。這次朗讀的要求高了一點兒: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個頗嚴重的前后矛盾的錯誤,請你把它找出來。(生驚詫好奇)

  (一同學舉手要求讀,也還不錯。)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文中開頭是說“獨往湖心亭”,應該是一個人,可是后文又出現了一個舟子在說話。

  生:還不僅有舟子呢,前文還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這幾處都是矛盾的。

  師:同學們好敏銳!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和張岱商量一下讓他改改?

  生:我建議先不急,等咱們深入鉆研了課文再作定奪,說不定這其中另有奧妙呢!

  (大部分同學表示同意)

  師:來,我們一起來再齊誦一遍,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

  (生齊讀,老師適時多次幽默提醒:沒有陳熙之讀得好。學生會意,迅速主動調整。)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這個字是“癡”。

  (學生紛紛表示贊成,老師板書“癡”)

  【點評:三次朗讀,次次要求不一樣,抓矛盾是為下文留下伏筆,抓“癡”是抓全文切入點。三次朗讀為學生深入入文本作了準備。】

  師:“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講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為舉止不同常人。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讀兩遍,咱們討論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現出特別的呆氣了。

  (生自由朗讀,討論,紛紛舉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時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議!

  生:還自稱是一個人駕船去的,膽子可真大。(眾笑)

  生:還不是一個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

  師:你把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張地讀一遍。

  (生動情讀,有意識地夸大處理了“大”字和“絕”字,師生頷首。)

  師: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師:什么聲音都沒有。

  師:用一個成語表達如何?

  生(想了想):萬籟俱寂。

  師:這是從哪個感覺器官來描寫的?

  生:聽覺。

  師:能從其他角度來寫嗎?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氣,到空中馬上就被凝固了,耳邊是呼呼的風聲,空氣都是冰涼的。

  師:想象得還可以。也能用一成語來表達嗎?

  生:天寒地凍。

  師:好。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里,你會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縮在被窩里看書睡覺。

  生:喝熱茶熱咖啡聊天。

  師:可是張岱,居然在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里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異”啊?

  生:就是,癡人首先是行為癡。(眾笑)

  師:妙!(板書:行癡)

  生:還有老師,你看張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覺得也挺異的。

  師:你有感情地讀一遍,說說異在哪兒?

  (生讀,還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說不出來)

  師:來,咱們一起讀這兩句,細細體會一下。

  (生讀,搖頭晃腦的,有些韻味兒)

  生:這幅圖嘛,反正就是覺得很不一樣,一會兒大一會兒小的。(眾笑)

  師:不著急,我來幫你。老師覺得呀,這一句問題也挺多的。你看“天與云與山與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說要惜墨如金嗎?一連用了四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師。

  師:為什么不行?你看我讀。

  (師去掉四個“與”,很認真地讀了)

  生:效果不對了。

  師:哪點不對,你得說服我。

  (大家仿佛表達不出來一樣)

  師:那我們對比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讀一遍。

  (生對比讀了一遍)

  生:哦,老師,我感覺出來了,這四個“與”并不多余,它讓“天、云、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后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師:好樣的,有眼光!來,咱們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

  (生拖長音調讀,搖頭晃腦,韻味兒十足)

  師:還有一個地方,老師不解啊。你說文中那些量詞怎么這么怪啊?明明應該是這樣的嘛: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

  生:不好,顯得好大喲!

  師:大有什么不好嗎?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嗎?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鮮明對比,這樣才“異”嘛!(眾笑)

  師:哼,不僅是量詞有問題,我還覺得順序也有問題呢,如果我來寫就這樣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你看,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沒有了。

  師: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進蒼茫宇宙的那種味道。

  師(驚喜的):漂亮!咱們讀讀最后一句,把那個“而已”的味道讀出來。

  (生反復讀“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反復指導“而已”的讀法)

  師:感覺到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嗎?

  生:景啊,人啊,不過是這滄海一粟罷了,在蒼茫天地中,他們都似有似無,“天人合一”了!

  (師生驚喜,熱烈鼓掌)

  師:哦,這同學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癡人眼中有癡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師板書“癡景”)

  【點評:一翻虛擬假設性的對話,一步步引導學生品味癡人之“癡景”,讀得細膩讀得豐滿,讀出了內涵讀出了妙處。】

  生:老師,如此安靜的環境,后文突然又寫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壞了?

  師:問得好。說不定這后邊還藏著關于“癡人”的秘密呢!咱們先到對話中去找。來,請一同學讀讀“大喜”一句。

  (一生起,讀得回腸蕩氣,神態語氣俱佳)

  師:客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種人,咱們用文言文說出來。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眾笑)

  師: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眾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會幸會!(眾笑)

  師: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師有一疑問啊: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后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電話不留e-mail,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眾笑)

  生:應該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癡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還珠格格》中的一個細節,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現時,爾康他們問他姓名,他不答,只說“一簫一劍走天涯”。(眾笑)

  師: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為友,而不愿進入世俗的生活。

  師:我們現在來看最初我們發現的那個矛盾,是張岱數不清楚人數嗎?是張岱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可笑的錯誤嗎?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誤,根本就是因為他“眼中無人”,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生鼓掌)

  師: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屬于自然的。

  師:哦,同學們一點撥,老師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癡人,視世俗世界而不顧,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會不會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舟子說他癡,他會辯解嗎?

  生:不會。

  師:為何?

  生:舟子沒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師:當時他會是怎樣的表現?

  生:他一言不發,搖著頭,臉上有一絲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臉端莊而嚴肅,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獨立,一言不發。(生鼓掌)

  師:此時此刻,他心里會說什么呢?

  (生蹙眉思考)

  師:開始上課時,老師說張岱心中有寒冰,同學們,找找這個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個詞語,還有注釋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豈可因那繁華紅塵忘記故國?

  生:他想:我無力改變這天下,那我就在這山水之間來度過余生罷。

  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張岱,絕不媚俗失節,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師:同學們,老師非常佩服你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于透過癡行癡景觸摸到了并且走進了張岱這位癡人之癡心。(生板書“癡心”)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他們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了,于是,他們只有在大自然中來伸一伸他們要被壓垮了的腰桿,在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凈的空氣。他們寧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們不僅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闊大寧靜清寒靈動之山水。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尋找心智的獨一。同學們,正如那位同學所說,雪是其節,冰是其志,蒼茫天地是其歸宿,凝寒獨立是其人格。讓我們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師生齊誦《江雪》)

  師:同學們,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一名詩,送給大家,你們再細細去品張岱之癡吧:

  滿紙荒唐言,

  一把心酸淚。

  都言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

  (在動情的朗讀中結束全文)

  【點評:巧設情景,讓學生過了一把應用文言文的癮。痕跡不露的引導、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點睛都讓人感覺酣暢淋漓。】

  【教學感言】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無窮:短文長教,簡文豐教真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這份美好,誕生于以下“突破”。

  以“讀”突破。從最開始的全文朗讀到重點句子的品味讀,“讀”是整堂課的主線。在讀中尋找疑問,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體會心情,在讀中豐滿人物。“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讀”中自有山重水復疑無路,“讀”中自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出了興趣,讀出了韻味兒,讀出了精神,讀出了靈魂。“讀”是主旋律,“讀”也成了文言課堂最大的亮點。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語概括和想象不用說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讀方法的設計頗費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讀”的基礎上有所深化,從而推動課堂教學,又掀起學生的第二輪的學習興趣呢?因地制宜應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錯。學生用得興高采烈,老師導得輕松自如。“讀”中“用”,“用”中“讀”,既“讀”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學習,成了一種有趣的嘗試。這樣的課堂,怎么可能不風起云涌呢?

  感到不滿足的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有好些處還開始于老師預先設計好的的“導”,如果能徹底地實現課堂思維從學生始,那樣的課堂才是真正屬于學生的啊!

  【課例點評】

  文言文到底該如何教?這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焦點。通過王君老師的《湖心亭看雪》,我們似乎可以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第一, 文言文也需要定位。就《湖心亭看雪》而言,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語言上幾無難點,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卻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課教師要作的是引導學生走進一類特殊的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感受一種別樣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抉擇。

  第二, 本文的一大亮點是老師的引導很到位。教師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之一,課堂上沒有教師的作為,就是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本堂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一大難點,因此,教師的“導”顯得十分重要。課堂上,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誘導學生在討論中提升層次和境界。幾個設疑,深入淺出,非常圓滿地突破了難點,解決了問題, “得來全不費功夫”,顯出了王老師駕馭教材的功底。

  第三, 教師重視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并善于運用閱讀期待來推進學生的探究性閱讀。例王君老師的導入:“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走進張岱的《湖心亭看雪》。”這里故意設置一個懸念,讓學生進入閱讀期待,產生閱讀文本的愿望,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情緒調動了起來。實錄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整個閱讀教學就是在不斷地解決舊的閱讀期待和產生新的閱讀期待的過程中完成的,而解決閱讀期待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

  第四, 就學習文言文而言,朗讀毫無疑問地應該也必須成為解讀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在這個方面王君老師做得很好。整個教學的三個板塊都是由“讀”引領的。圍繞著解讀癡人之“癡行癡景癡心”,王君老師采取了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內核。這其中有想象性朗讀,有虛擬性朗讀,有創造性朗讀;有集體讀,有個人讀、自由讀;有朗讀,還有誦讀,整個教學過程的推進和難點的突破都是以“讀”為載體完成的。從這個教例我們可以看出,只要應用靈活恰當,朗讀完全是有能力承擔起解讀文言的重擔的。

  第五, 文言文和現代文的教學并非隔著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同為語言教學,它們之間在許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對話互為啟示的。在王君老師的這一教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尋找巧妙切入點作為主問題提挈全課,設置非常之問激活學生思維,以聯想想象拓展學生情感張力,以多樣朗讀搭建理解橋梁,點題追求水到渠成戛然而止余音繞梁。文言文教學和現代文教學心心相印,相得益彰。

  因為品讀細膩,所以整堂課情趣盎然,讓人回味的地方頗多。

  這堂課不足的是教師沒有注意把問題的預設性與生成性結合起來,沒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一道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而生成問題,提高他們探究質疑的水平。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王方鳴)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 篇6

  《湖心亭看雪》說課稿

  [創意說明]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提出了要求:“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手法,能粗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雅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湖心亭看雪》這篇課文的特點,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一點暢想,有一點創造,我設計了這堂“活動板塊型”課式,意在用多樣式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活動中交流、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對話、在活動中體驗,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寫的景物和畫面。

  3、領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作體會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力才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懷展現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及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教學方法]

  1、自學法。學生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討論分析法。通過提問、課堂討論,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讀法,感受文章的美點

  [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先檢查學生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描寫西湖的詩詞,然后進入“西湖名詩大拼盤”,大家共同欣賞西湖名詩句并談談閱讀后的感受。

  2、作者簡介:

  第一板塊:朗讀釋疑活動

  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通過朗讀和質疑解惑,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先聽配音朗讀,然后學生齊讀。

  2、學生自主學習,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問。

  3、老師釋疑,講解重點字詞及難懂的句子。

  第二板塊:探究活動

  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通過提問和課堂討論,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在這一環節中,我一共設計了四個問題,四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緊扣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1、作者是在什么環境、什么時間、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這一舉動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長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筆下為何是“一痕”“一點”又“一芥”?

  3、文章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后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癡”來形容作者,這個“癡”字有什么含義?

  第三板塊:品讀活動。

  在反復品讀中進行品析、品味、品評,通過三個句式說話,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一讀,品詞語

  學生以“我認為詞(字)用得好,寫出了”為話題發言。

  二讀,品美點

  學生以“我認為句美,寫出了”為話題發言。

  三讀,品情感

  學生以“我從文中處,理解了作者的心情”為話題發言。

  第四板塊:創新活動

  根據文章內容、意境、情感,創作一幅對聯。老師給出上聯,學生對下聯。學生若對出佳句,予以展示,進行鼓勵。

  上聯:賞雪景寄情山水下聯:品詩人感悟意境

  上聯:獨駕小舟賞雪景下聯:偶逢知己飲亭中

  課文小結: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像夢一樣的冰雪世界。在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記敘、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大家也許覺得張岱很神秘,其實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許就曾在如潑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澆個透濕也不在乎;也許就曾把自己關進小屋,獨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樂。也許就曾經長久地抬頭仰望星空,不為別的,只為感受那份寂靜。在那一刻,甩甩頭,讓所有的煩惱都隨風飄散;在那一刻,你也許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所以,當我們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張岱離我們并不遠,他在穿越時空的隧道,和我們的心靈進行對話,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獨,一同去感受那份靜謐。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 篇7

  課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教案

  教學目標:

  1. 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與學法:

  教法:1.情景教學法: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課文。

  2.討論法與點撥法:本文文字較淺顯,注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學法: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感悟文章寫景時使用白描手法的特點和表現出來的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資料助讀法: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滅亡、清朝建立的那段歷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題。

  3. 討論、品讀法:通過課堂討論,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點。

  教學準備:

  教師:查閱網絡資源,并將其整合在本節課的展示課件之中。

  學生:1.搜集學過的或自己知道的關于描寫雪景的詩文句子。

  2.對照注釋并查閱工具書,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課時安排:

  1課時

  探究新課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策略 設計意圖 教師隨筆

  一、導入課文,激趣引思。(約3分鐘) 導入: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并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同學們能不能找出幾句描寫西湖的詩句呢?(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明人汪珂玉曾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學們平日所見多為“晴湖”“雨湖”,今天,讓我們跟隨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學生已經學過、讀過不少與西湖有關的詩文作品,通過回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課文的學習,同時引起學生對“雪湖”的興趣。

  二、自主探究。(約10分鐘)

  (一)字詞障礙一掃清(課件展示)

  1. 生字注音

  更(gēng)定  擁毳(cuì)衣  崇禎(zhēn)

  沆碭(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鋪氈(zhān)對坐  余拏(ná)一小舟

  喃(nán)喃  霧凇(sōng)

  2.生詞注解

  (1)一詞多義

  ①是

  是日更定(代詞,這)

  是金陵人(表判斷)

  ②一

  上下一白(副詞,全)

  長堤一痕(表數量)

  ③更

  更有癡似相公者(副詞,還)

  是日更定(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④白

  強飲三大白而別(文中代指酒)

  上下一白(白色)

  (2)古今異義

  是日更定(古義:完了,結束;今義:確定,決定。)

  (3)詞類活用

  ① 大雪三日(名詞活用作動詞,下雪。)

  ② 客此(名詞活用為動詞,客居。)

  (二)齊心協力疏文意(課件展示)

  全班齊讀課文,疏通理解文意。

  1.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參考譯文: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邊。

  2.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參考譯文: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無,連鳥聲也都聽不見了。

  3.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參考譯文:這一天晚上八時左右,我劃著一只小船,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一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

  4. 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參考譯文:冰花周圍彌漫著白汽,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5.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參考譯文: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的一道淡淡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6.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參考譯文:到了湖心亭上,已經有兩個人鋪著氈席,相對而坐,一個小書童燒著酒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

  7. 見余大驚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

  參考譯文: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湖中哪能還有這樣賞雪的癡情人!”便拉著我一同喝酒。

  8.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參考譯文:我勉強喝了三大杯就告別。問他們的姓氏,原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9.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參考譯文:等到下船的時候,(替我駕船的)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您癡,還有像你一樣癡的人啊!”

  (三)知人論世悟癡情(課件展示)

  1. 作者名片

  張岱(1597—1689),字宗子,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著作頗豐,今存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等。

  2. 背景追溯

  張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本文字詞難度不大,且注釋較為詳細,讓學生結合書*釋,運用所學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是文言文教學中“言”的教學部分,做好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下一步的深層探究(也就是“文”)做鋪墊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對張岱的經歷和寫作背景作簡要介紹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文中蘊含的淡淡的哀愁。

  三、合作探究。(約30分鐘)

  (一) 西湖雪景共賞析

  1.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樣的雪景?找出來一起讀一下。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 討論: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卻寫得很美,意蘊也很深遠。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說說它們美在哪兒。提示:從寫作角度、數量詞、意蘊、寫作手法幾方面分析(小組合作解決學習重點)。

  (1)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著眼于“大”字,寫出了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突出闊大遼遠之勢。

  (2)后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突出“小”字,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人不過是這滄海一粟罷了,在蒼茫天地中,他們都似有似無,“天地的空曠”與“人的渺小”形成對比,表達了在山水之中感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

  (3)補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4)如何理解“白描”這一寫作手法?

  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如:“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僅用“攀”“縮”“微傾”這三個極凝練的動詞,逼真形象地寫出父親攀爬月臺時的努力,真實地再現父親的背影,我們的眼前似乎就出現了那令人終生難忘的感人背影。沒有一處過多的形容、修飾、陪襯之類的語言。

  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彌漫開來。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教師小結: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又有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

  (二)湖心亭里說癡情

  1.哪些地方讓你看出“相公癡”?

  (1)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作者的形象,請你找出來。

  “癡”

  (2)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的“癡”呢?

  (看雪的時間:是日更定矣)結合課*釋,看看這是什么時候。(晚上八時左右)

  (3)作者為什么選擇這個時間去?

  是為了不見著人,也不被人見,當然,這里的“人”是指世俗之人。這表達了他清高脫俗、與眾不同的情趣。

  (4)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去的呢?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倶絕。

  (5)作者是從哪種感覺來寫的?

  聽覺。

  (6)“俱絕”寫出了怎樣的景象?

  寫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曠、肅殺、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不敢出聲,連空氣仿佛也凍結了。一個“絕”字,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它使我們聯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所不同的是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從視覺著眼的,而本文寫的是冬季最冷的時候,大雪連下了三日,西湖上什么聲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靜。按理說,這么冷的天氣,應是躲在家里,圍著火爐取暖,可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而且還是“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個“獨”字表現出他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脫俗、與眾不同的情趣。

  2.尋找有關“癡似相公者”的語句。

  (1)那天,作者僅僅只是看到了雪嗎?——遇人(湖心亭上比他早來的有兩個金陵人。)

  (2)作者是怎么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找出來,讀一讀。

  (3)兩位金陵人有沒有想到會在此時的湖心亭遇到作者?哪句話能體現出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發之于兩客,其實也是作者的心聲。

  追問:當時雙方的心情如何?雙方各有什么樣的舉動?

  (驚喜、愉悅。“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連飲三大杯,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

  作者在這里沒有寫雙方的交談,此時無聲勝有聲,喝酒就是的心靈默契的寫照。作者寫“兩人”“大驚喜”即寫自己大喜,寫“余強飲三大白”即寫兩人暢飲。

  (4)老師發現一處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寫“問其姓氏”,可后面卻是“是金陵人,客此”,這答非所問呀,你怎么理解這個句子?

  “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的游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必記名字。而突出“金陵”這個籍貫,因為我們知道“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作者強調“金陵人”“客”,他鄉遇知音,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5)“余強飲三大白而別”,作者沒有說過多的話,只是喝了三大杯酒就走了,明明是看雪,怎么就走了呢?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傷感,惆悵。知己難覓,知音難求。為此古人曾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遇到的人卻引起了他的故國之思。此等心情怎么還能繼續賞景?只能無語而別了。 通過朗讀,有助于學生融入文中營造的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圍之中。

  抓住重點詞語,有助于學生加深體驗,獲得美感。

  以讀促解,以解助讀,有助于學生加深思考感悟,收到真實的情感熏陶。

  體會白描手法。本文寫景的特點是使用白描手法,這是一種基本的寫作方法,可以寫景,也可以寫人,結合課文中的具體內容把這種手法的特征講清楚。

  解讀作者的“癡”,把握作者的情感。通過本環節,培養學生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和初步鑒賞能力。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時,學習重點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

  通過討論,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助于學生各抒己見。

  四、歸納總結。(約2分鐘) 假如作者心中充滿喜悅,那他筆下一定會春意盎然。張岱心中全是孤傲和憤恨,所以他筆下呈現的多是江雪寒冰。走近張岱,發現他并不神秘。你也許有過這樣的體驗:雨中憂郁的漫步,夜里獨坐聽風,在黑暗中聽發自心底的音樂……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其實,感受張岱,認識的也是我們自己。 由分析張岱的意趣到聯系學生自身,實現了對課文主題的升華。

  賞析

  晚明小品在中國散文雖然不如先秦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樣引人注目,卻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蕊,迎風吐馨,雖無灼灼之艷,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開頭兩句點明時間、地點。集子中凡紀昔游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這里標“崇禎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當隆冬多雪之時,“余住西湖”,則點明所居鄰西湖。這開頭的閑閑兩句,卻從時、地兩個方面不著痕跡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緊承開頭,只此兩句,大雪封湖之狀就令人可想,讀來如覺寒氣逼人。作者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通過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大雪后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著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聲,連空氣也仿佛凍結了。一個“絕”字,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這是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它使我們聯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從視覺著眼的,江天茫茫,“人鳥無蹤”,獨有一個“釣雪”的漁翁。張岱筆下則是“人鳥無聲”,但這無聲卻正是人的聽覺感受,因而無聲中仍有人在。柳詩僅二十字,最后才點出一個“雪”字,可謂即果溯因。張岱則寫“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鳥聲俱絕”,可謂由因見果。兩者機杼不同,而同樣達到寫景傳神的藝術效果。如果說,《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為了渲染和襯托寒江獨釣的漁翁;那么張岱則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時分,晚上八點左右,寒氣倍增之時也。“擁毳衣爐火”一句,則以御寒之物反襯寒氣砭骨。試想,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一種何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啊!“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正不妨與“獨釣寒江雪”的“獨”字互參。在這里,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調,不是溢于言外了嗎?其所以要夜深獨往,大約是既不欲人見,也不欲見人;那么,這種孤寂的情懷中,不也蘊含著避世的幽憤嗎?

  請看作者以何等空靈之筆來寫湖中雪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霧凇沆碭”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一片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迭用三個“與”字,生動地寫出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作者先總寫一句,猶如攝取了一個“上下皆白”的全景,從看雪來說,很符合第一眼的總感覺、總印象。接著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數量詞的錘*夫,不得不使我們驚嘆。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狀其混茫難辨,使人惟覺其大;而“一痕”“一點”“一芥”之“一”字,則是狀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覺其小。此真可謂著“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其鏡頭則是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這“痕”“點”“芥”“粒”等量詞,一個小似一個,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使人覺得天造地設,生定在那兒,絲毫也撼動它不得。這一段是寫景,卻又不止于寫景;我們從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太倉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換形,又開出一個境界: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這意外之筆,寫出了作者意外的驚喜,也引起讀者意外的驚異。但作者并不說自己驚喜,反寫二客“見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為主,足見其用筆之夭矯善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雖發之于二客,實為作者的心聲。作者妙在不發一語,而“盡得風流”。二客“拉余同飲”,鼎足而三,頗有幸逢知己之樂,似乎給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調。這有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過是一種虛幻的慰藉罷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強飲三大白”,是為了酬謝知己。“強飲”者,本不能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飲罷相別,始“問其姓氏”,卻又妙在語焉不詳,只說:“是金陵人,客此。”可見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鄉游子,言外有后約難期之慨。這一補敘之筆,透露出作者的無限悵惘:茫茫六合,知己難逢,人生如雪泥鴻爪,轉眼各復西東。言念及此,豈不愴神!文章做到這里,在我們看來,也算得神完意足、毫發無憾了。但作者意猶未盡,復筆寫了這樣幾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讀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絕!前人論詞,有點、染之說,這個尾聲,可謂融點、染于一體。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癡”字;又以相公之“癡”與“癡似相公者”相比較、相浸染,把一個“癡”字寫透。所謂“癡似相公”,并非減損相公之“癡”,而是以同調來映襯相公之“癡”。“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之狀,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種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處和感慨處。文情蕩漾,余味無窮。癡字表明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

  這一篇小品,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偶寫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寫來,情致深長,而全文連標點在內還不到二百字。光是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當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賞和消極避世的情調,我們不應盲目欣賞,而必須批判地對待和歷史地分析。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 篇8

  一、導入

  關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學生吟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

  多媒體摘要顯示:張岱,號陶庵、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三、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或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2.學生讀課文,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并質疑。(2)小組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巡視酌情指導,教師也可預設重點字詞全班解決。

  四、品讀文本

  ㈠三讀蓄勢1.一生朗誦全文,師生簡評。

  2.一生再讀,明確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后矛盾的錯誤。

  (“獨往湖心亭”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語)教師乘勢設疑是否要讓張岱改改。

  3.全班齊讀,明確要求:找出文中一個能形象概括張岱形象的詞語。(“癡”)

  ㈡三癡解意 “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說?自由朗讀,討論,找出張岱哪些地方表現出了特別的呆氣。

  (1)“癡行”(“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教師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從人的聽覺來描寫,還從什么角度來寫?(可有類似“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想象)這樣的天氣我們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卻在天寒地凍的天氣里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癡人“癡行”,真是“怪異”啊。

  (2)“癡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生讀,有感情地讀,說說此景異在哪里。教師提示:A.“天與云與山與水”是否拖沓?去掉讀一讀,對比讀出田地蒼茫的景象。B.量詞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C.順序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與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而已”?D.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讀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師明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體摘要顯示: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3)“癡心”1.如此安靜的環境,后文卻又寫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壞了?①一生讀“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A.“此人”是哪種人?用文言文說說看。(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B.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有神態?(彼此彼此……)②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后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卻不留電話、地址、QQ號,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呢?現在我們重新來看我們最初發現的那個矛盾,是張岱數不清人數嗎?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是不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舟子說他癡,他會辯解嗎?當時他會是怎樣的表現?他心里會說什么呢?現在,同學們知道“張岱心中有寒冰”的謎底了嗎?

  五、課堂練習

  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一個人,登臺長吟: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個人,登高作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個人,獨往湖心亭: 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個人,寒江釣雪: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讓我們一起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較它們在描寫手法和情感表達上的異同或者假設時空倒流,張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釣魚的柳宗元,你認為張岱會認他為知己嗎)

  六、朗誦留白

  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在動情的齊背課文聲中結束全文。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就“我看古人之癡”為話題,課后練筆。

  自我問答 語文教學不要拘泥于課本,要融匯古今,旁征博引,方能擴大學生視野。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 篇9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讓我們先來溫一溫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屏顯: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生齊讀)

  師:這首詩里主要刻畫了一個人物形象,那就是——

  生:蓑笠翁。

  師:這個人真是與眾不同啊,你說他獨特在何處?

  生:他在冰天雪地里獨自到寒江上垂釣。

  師:獨特的行徑里讓我們看出他獨特的性格,請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的性格——

  生:清高自傲。

  師:這個老翁,我們不知他來自何方,也不知他有過什么特別的經歷,我們只是從他那特立獨行中感覺出他是一個清高孤傲之人。無獨有偶,相隔八九百年后,那是明未清初之時,有一個人叫張岱,他的身上就有這個蓑笠翁的影子。張岱是何許人也?他有什么樣的人生經歷?請大家看屏示。(屏顯: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家公子,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明朝滅亡后避跡山居,貧困不堪,常至斷炊。著書以終,自言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師:請咱們班的語文課代表來讀一讀。(語文課代表讀屏示內容,師提醒:蠹dù)

  師:這里我們要特別注意張岱的人生經歷,由于朝代更迭,張岱少年富貴奢華,晚年貧困不堪,這樣的大起大落,是很容易讓人性情大變的,也很容易讓人逃避現實,夢回往昔的。而事實上,張岱確實也是“入山著書以終”。在隱居期間,張岱寫了一篇游記叫《湖心亭看雪》,字里行間流露著別樣的情懷。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張岱的內心世界,領略其中的韻味。(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

  師:昨天老師布置了預習任務,現在我們先來做一些練習,看大家自學得怎樣(屏顯:請同學們做一做這些練習。

  1、注兩個字音:                                              

  是日更定(      )         強飲三大白(      )

  2、劃兩句節奏:

  湖 中 人 鳥 聲 俱 絕。

  一 童 子 燒 酒 爐 正 沸。

  3、譯兩個句子 :

  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在學生的個別答、齊答聲里完成練習。)

  三、自讀課文,理清思路

  師:這是一篇小品文中的名篇,好文章是要多讀的。咱們先請一位同學朗讀這篇文章,看他讀得是否正確。(抽一生讀,讀后點評)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讀上兩三遍,要求把字音讀準,節奏讀正確。力爭把文章讀通順。(生讀)

  師:聽聽我們的齊奏。(學生齊讀課文)

  師:這是一篇游記,游記一定會交待時間、地點、人物這些要素,這篇文章里有嗎?一起說,時間——

  生:崇禎五年十二月

  師:說具體些。

  生:是日更定矣。

  師:“是”什么意思?

  生:這。

  師:這天初更定后,那“這”具體指的是哪一天呢?

  生:大雪三日。

  師:完整地說——

  生: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是日更定。

  師:地點——

  生:西湖

  師:整個湖?

  生:湖心亭。

  師:哪一句話里寫著?

  生:余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完整地說是——

  生:西湖上的湖心亭。

  師:人物——

  生:余(這里就是張岱)

  師:游記一般會按游蹤來寫,請找一找文中提示游蹤的詞語。

  生:獨往湖心亭,到亭上,及下船。

  四、探幽索微,觸摸張岱內心

  師:文中有寫景,有敘事。景里顯情懷,事中見人性。張岱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瀏覽一遍課文,然后用一個字來評論張岱。

  生:癡。(師板書:癡)

  師:癡是什么意思?

  生:癡迷于某一件事情。

  生:還可以理解為與眾不同。

  師:看看張岱的癡表現在什么地方。

  生:張岱在“大雪三日后,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去看雪。

  師:“人鳥聲俱絕”說明什么?

  生:天寒地凍,人待在家里,鳥躲在巢里。

  師:張岱在天寒地凍時去看雪還罷了,他還偏偏挑在——

  生:晚上。

  師:挑在晚上也還罷了,他還——

  生: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這就是“一癡”了。(板書:夜里獨往)真是又一個蓑笠翁啊!

  師:還有“二癡”嗎?

  生:我發現張貸所描寫的雪景也很獨特。

  師:雪景如何?

  生:“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師:這是“余”在湖心亭上看到的雪景,請翻譯這兩個句子。

  生:湖上冰花一片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全白了。湖上的影子,只看到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里面的兩三個人罷了。

  師:請賞析這兩個句子。

  生:前一句讓人感到整個世界白茫茫一片,后一句讓人感到長堤啊,湖心亭啊,小舟啊,小舟里面的人啊,是那么的渺小。

  師:前一句言其大,我能理解,后一句言其小,請你說得再詳細一些。

  生:先看量詞:痕、點、芥、粒,都是很小的,而且是越來越小,甚至有點兒微不足道了。

  師:誰微不足道了?

  生:人。

  師:人怎么就微不足道了呢?

  生:只有米粒大小了。

  師:而且我們發現“粒”前面用了“兩三”,約數,不是數不清,是懶得數了。

  師:這里有四個“一”,它們的意思一樣嗎?

  生:不一樣,第一個“一”是“全”的意思,后面三個就是數字“一”。

  師:這讓人感覺到前面是宏大的,后面是渺小的。一個人,身處這樣渾沌一體的白茫茫世界中,真會產生“寄蜉蝣于大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嘆哪!看來,文中的“余”已完全與天地融為一體了,天人合一,這是一種山水之癡啊!(板書:山水之樂)

  師:寫得這么好!我們把它讀一讀,邊讀邊記牢它。(生齊讀)

  師:我們再把它背一背。(生齊背)

  師:還能找出“三癡”嗎?

  生無語。

  師:留一個問號吧,有問號是好事情,“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啊!

  師: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以前的張岱是這樣的性情嗎?

  生:不是,以前的張岱是富貴公子,“極好繁華”,錦衣玉食,聲色犬馬。

  師:是什么事情令張岱性情大變?

  生:明朝滅亡,家道中落,貧困不堪。

  師:自此以后,張岱就大徹大悟,遠離紅塵,有了雅情雅致。那他是不是把以前的繁華人生忘得一干二凈了呢?

  生:不盡然。

  師:難道你在文中發現了蛛絲馬跡?

  生:作者在寫時間時,用的是“崇禎五年”,這是明朝年號,而作者寫此文時明朝早已滅亡,可見,作者還有故國之思。

  師:老師還要補充一點,后面寫到地名時用了“金陵”一詞,“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是明朝舊都,在清朝時稱“江寧”了,但作者還是用舊稱,可見,他骨子里頭認為自己是明朝的遺民。

  師:現在我們能不能說,作者挑一個寒夜獨自看雪,與其說是尋找山水之樂,倒不如說是來排遣故國之思,尋往日繁華遺夢的?

  生:至少是有一定道理的。

  師:張岱的心思有沒有人理解呢?我們來看文章最后一句話。一起讀。

  生: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師:“莫說”就是——

  生:不要說。

  師:“更有”就是——

  生:還有。

  師:串起來譯一遍——

  生: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哪!”

  師:舟子說的像相公一樣癡的人是指誰?

  生:兩個金陵人。

  師:兩個金陵人認為他們和張岱一樣癡嗎?

  生:一樣的。

  師:根據——

  生:從他們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話里可知。

  師:特別是哪一個字?

  生:此。

  師:根據上下文,這個“此”可以換成什么樣的話?、

  生:像我們一樣能雪夜賞雪的有閑情逸致的。

  生:還可以從金陵人“拉余同飲”看出,他們把張岱當知音了。

  師:張岱認為他們是自己的知音嗎?

  生:不會。

  師:為何?

  生:一個“拉”字,說明張岱開始是拒絕的,后來因為盛情難卻吧,才盡力飲了“三大白”。

  師:那你認為張岱跟這兩個金陵人一樣的“癡”嗎?

  生:不一樣的,金陵人喝酒賞雪,好友交談,其樂融融,一番閑情逸致。而張岱呢,他有故國之思啊,他來賞析,獨自前往,不想看到別人,也不想讓別人看到,他只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追求心與自然的和諧。還有從張岱的清高孤傲的性格里也讓人感覺到他不希望像俗人一樣喝酒談天賞雪的,他甚至會認為這是不懂得賞雪,是對雪的褻瀆。

  師: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極繁華生活的張岱,現在在湖心亭上一次小小的奇遇只能更勾起他的故國之思,引發他的淡淡哀愁啊!兩個萍水相逢的金陵人,一個庸俗的舟子,如何理解張岱靈魂深處的千千結呵!如何知曉張岱的夢呵!張岱,癡迷于故國之夢,這,難道不是剛才我們尚未尋到的第“三癡”嗎?(板書:故國之思 淡淡哀愁)套用《紅樓夢》里的一句話叫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啊!

  師:才一百六十多字的文章,卻蘊含著如此豐富的內涵。此文真像一杯西湖龍井茶啊,細細品,慢慢飲,意味深長。

  五、獨具慧眼,探尋文本美點

  師:這篇短文,不僅內涵豐厚,在寫法上也是獨具風韻,現在我們來探尋文章寫法上的亮點。大家討論討論,可以從文章的語言、意境、情趣等角度入手。然后用“此文美,美在             。”的句式說話。

  生:此文美,美在視角獨特,在《江雪》里表現天寒地凍的詩句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人鳥無蹤,是從視覺的角度來,而本文開頭寫到“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人鳥無聲,這是從聽覺的角度來寫天寒地凍,別具一格。

  生:此文美,美在巧用伏筆。開頭寫到“十二月”,暗含有可能下雪;“住西湖”,預示可去“湖心亭”。

  生:此文美,美在氛圍營造之功。“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讓我們感覺到茫茫世界是一個整體,要是用頓號的話,就隔裂開來了。

  生:此文還富有情趣。結尾那舟子的喃喃自語,那舟子只知其“癡”,不知彼“癡”,僅憑“外行看熱鬧”的眼力,就自作陪明,妄下斷語,肯定令張岱暗笑不已,讓張岱有自欣之意。愿來很高雅的賞雪之文,末尾添上一個俗人的評語,似拙非拙,給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而且,這里舟子的不解,也正好呼應了前文的“獨往湖心亭看雪”之“獨”,多巧啊!

  六、再讀課文,爭取背誦。

  師:好文章是要多讀的,好文章更是要背誦的,請大家在深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嘗試著把文章背一背。

  師:有人能背了嗎?(是否抽生背要看學生的情況而定。)

  師:老師身體力行,請大家在老師的背誦聲里再一次體會張岱的別樣情懷。(師在《寒江殘雪》的塤聲里背誦)

  七、課堂小結

  文學家梁衡說過,有兩篇小品文就像兩幅精美的畫軸掛在中國文化歷史的長廊里,一篇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們學習了《湖心亭看雪》,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涵泳,領略了中國文化的魅力,相信我們會更加的熱愛祖國的語文,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八、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并完成助學稿a中的作業。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癡

  沉迷山水    高雅情致

  故國之思    淡淡哀愁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 篇10

  教學目標:    1.欣賞西湖美景,反復誦讀課文,培養鑒賞美的能力和誦讀能力。    2.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熱情。    3.品味文章語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一、導入新課請同學們欣賞一組杭州西湖風光圖片。第一組:(春夏秋冬)   蘇堤春曉   曲院風荷  平湖秋月   斷橋殘雪第二組:(朝暮)       蘇堤春曉   花港觀魚  雷鋒夕照   三潭印月關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學生吟誦:“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配樂朗誦: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多媒體摘要顯示: 張岱,字宗子,號陶庵、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游的生活。明末清初文學家。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據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反復誦讀  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或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2.學生齊讀課文,師生互助完成朗讀節奏的劃分;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并對文句、內容等大膽提出質疑。(2)小組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與學生互動感知課文內容。四、細讀品讀  探究課文一讀課文 同學們提出難懂或不懂的問題;對課文中的內容可以提出質疑;教師預設:“更定”是晚上八點左右還是凌晨五、六點?“獨往湖心亭”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語是否矛盾?(師生互動,自主、合作、探究)。二讀課文  找出文中 景物描寫雪景的詞句。“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點撥: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1、  作者疊用三個“與”字,把天空、云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表現了出來。這是對湖心亭雪景的總體描繪。  2、“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作者通過這些高度準確而形象的數量詞,暗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這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三讀課文   湖心亭巧遇是敘事、是抒情?如此安靜的環境,后文卻又寫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壞了?    1、讀“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以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2、作者之所以選擇更定后獨往觀雪,是因為不愿見人,也不愿被人看見,也因為此時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四讀課文    品味舟子的話: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所謂“癡”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懷。     學生由此生發開去,大膽提出自己的理解。 五讀課文   背誦課文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及相關詩文投影:《春題湖上》(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飲湖上初晴雨后》(蘇軾)      《秋山》(楊萬里)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       --------------- 附:板書設計  湖  心  亭  看  雪 張岱  景                     事                       情 天與云與山與水,              大喜                 自矜上下一白.                   強飲                 自得一痕、一點、                  問姓氏               “癡”一芥、兩三粒.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 篇11

  教學目標 

  閱讀課文,反復誦讀,培養誦讀能力。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寫景、抒情、寫人、敘事的關系;教學內容解題。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手法打好基礎。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容,抓住重點

  詞句進行品味,弄清寫景、抒情、敘事、寫人之間的關系。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閱讀,深化理解。課前準備

  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作者及其作品,對作者、課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閱圖書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庫》《明小品三百篇》《歷代小品文精華鑒賞》《明清性靈,J、品》等。預習課文,疏通文義,了解課文內容,發現并提出問題。

  教學沒計

  導入  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閱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檢查預習

  同學交流資料,匯集所提問題。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紹作者,了解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體感知: a.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反復誦讀,力求成誦。 b.解析下列詞語,疏通文義。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霧凇沆碭上下一白  酒爐正沸焉得強飲客居癡(解釋略)

  ■品味句子,研究問題。注意文章寫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問題一: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敘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敘,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問題二:找出寫景的句子并體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寫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后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云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問題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個“癡’’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贊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贊賞。

  問題四: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于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此處不展開,見教材分析)。

  問題五:從小品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本文是張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參閱問題研究,不展開)。   

  ■拓展閱讀,深化理解課文。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齋

  張岱

  不二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墻西稍空,臘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后墻高于柵,方竹數竿,瀟瀟灑灑,鄭子昭“滿耳秋聲”橫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涼世界。圖書四壁,充棟連墻,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設石床竹幾,幃之紗幕,以障蚊虻,綠暗侵紗,照面成碧。

  夏日,建蘭,茉莉薌澤侵入,沁入衣裾。重陽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層,高下列之,顏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則梧落葉,臘梅開,暖日曬窗,紅爐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種水仙列階趾。春時,四壁下皆山蘭,柵前芍藥半畝,多有異木。

  余解衣盤礴,寒暑未曾輕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夢憶》)

  評析:不二齋,思之如在隔世,卻又如此清晰地呈現于眼前,可見作者對它用情之深。作者懷念故國,思戀逝去的生活,卻隱而不表,只以清淡筆墨細致地敘寫書齋內外之景及四時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間,那種情緒隱隱流露。結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筆,實如重錘一擊,作者的感傷情緒全于此噴發出來。尋夢,尋夢!過去的生活如夢中,如畫中,飄然而逝,現而有隱,作者只有靠“夢憶”來尋求心靈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嘆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5頁)

  ■完成課后作業 二

  閱讀柳宗元的《江雪》,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略)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 篇12

  1.給加粗字注音。①(    ) ②(    )飲 ③沆碭(    )2.解釋詞語。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沆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三大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較本文與柳宗元的《江雪》,說說它們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語段點將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1.解釋下列加粗詞的含義。①湖中人鳥聲俱絕:________。                                  ②上下白:________。③毳衣:________。       ④湖中得更有此人:________。⑤下船:________。       ⑥此:________。2.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上下一白 b.余拿一小舟 c.一童子燒酒 d.湖心亭一點3.哪些動詞表現作者的“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與云與山與水、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詞對表達中心有何作用?試簡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遷移訓練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花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1.給加粗字注音。夕(    ) 夕(    ) 蘇(    ) 羅(    )2.解釋下列加粗詞。①歌為風(    )      ②始其濃媚(    )③艷冶極矣(    )      ④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    ) 3.能夠作為全文總綱的句子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譯最后一句話。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cuì  ②qiǎng  ③háng dàng  2.①初更開始 ②晃漾、晃蕩 ③白,指酒杯,三大白即“三大杯”的意思 ④在這里客居 3.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一)1.①都沒有了 ②全 ③包裹 ④哪里 ⑤到 ⑥客居 2.a3.拿、擁、往、看 4.副詞、數量詞的使用,于微觀中顯出宏觀,把鋪天蓋地的雪景烘托而出(二)1.lán  chōng  dī  wán  2.①管樂器的演奏 ②到達極點 ③美麗,妖艷 ④享受 3.第①段 4.這種樂趣給山里的和尚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夠對那些忙于功名利祿的人述說呢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備課教案人教版(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精選17篇)

    29、湖心亭看雪 張岱坎山中學 陸玲玲教學目標1、自讀課文,疏通文句。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教學重點 1、雪后奇景的賞析 2、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學程序一、導入...

  • 29湖心亭看雪(精選13篇)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l 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l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l 學習白描寫作手法l 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教學重點l 雪后奇景的賞析l 描寫手法——白描教學難點l 課文在敘事、寫景中抒情的表現手法教...

  • 湖心亭看雪(精選15篇)

    〖學習目標〗了解作者及寫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于變化的語言。...

  •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7篇)

    教材分析:文學家梁衡說過,有兩篇小品文就像兩幅精美的畫卷掛在中國文學歷史的長廊里,一篇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由此可見《湖心亭看雪》在中國文學世界中的地位學習這樣的小品文,重在看作者所描繪的...

  • 《湖心亭看雪》教案模板(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2,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3,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4,背誦課文。過程與方法:1,在課文學習中理解白描手法并懂得怎么樣運用白描手法。...

  • 八年級上冊《湖心亭看雪》課堂實錄(精選17篇)

    教學過程:一、導入師: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讓我們先來溫一溫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屏顯: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 《湖心亭看雪》(通用14篇)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l 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l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l 學習白描寫作手法l 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教學重點l 雪后奇景的賞析l 描寫手法——白描教學難點l 課文在敘事、寫景中抒情的表現手法教...

  • 湖心亭看雪教案范文(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2.品味寫景美句,體會白描手法的特點和作用。3.通過反復誦讀,感悟作者之癡。【教學重點】體會白描手法的特點和作用。【教學難點】理解作者超凡脫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國之思。...

  • 《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通用14篇)

    師:關于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生興致勃勃背誦“孤山寺北賈亭西”,背誦“水光瀲滟晴方好”) 師: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

  • 《湖心亭看雪》優質課教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及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寫景和敘事的技巧,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啟示。...

  • 湖心亭看雪一等獎說課稿(通用2篇)

    [創意說明]《新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提出了要求:“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手法,能粗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雅情操與趣味的熏陶。...

  • 老教師與新教法評《湖心亭看雪》(通用13篇)

    老教師與新教法評《湖心亭看雪》2005年11月23日星期三第四節課,聽了一節語文課《湖心亭看雪》,班級是二年二班,執教者是語文組郭邵慧老師。...

  • 初中語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1、誦讀、美讀,領會湖山空靈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與反思。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寫景之筆。3、說人、話情,見識人物閑雅之趣。[教學重點]: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 湖心亭看雪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教師是課堂教學程序的引導者。我在讓學生品味表現雪景的幾個詞語“一點、一痕、一芥、兩三粒”時,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讓學生討論,而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去用心感受,設身處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當時的意境。...

  • 人教版初二上冊語文《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6篇)

    學習目標1.誦讀積累,理解課文大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2.品讀賞析,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 国产伦子系列沙发午睡 | 91夫妻在线 | www.九九久久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xxx6乱为 |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费精品 | 欧美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 国产白浆二区二区精品视频 | 国产一级a爱片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 篱笆女人狗40集免费观看 | 成全动漫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日韩艹逼 |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 一级在线 | 日日麻批视频免费播放 |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 成人91免费版 |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特黄级AAAAA片免 | 日韩一级成人av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 91免费进入 | 国产社区精品视频 | 日韩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 久久久久影院美女国产主播 | 成人国产影院 | 欧美日韩国产大片 | 97人人添人澡人人爽超碰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观看黑料 | 亚洲aⅴ| 9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 精品久久久久国产免费第一页 | 91最新 | 青青草精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