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欣賞——古詩二首(精選2篇)
誦讀欣賞——古詩二首 篇1
一、教學重點提示:1、理解每首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2、流利誦讀,欣賞和背誦每首古詩。二、教學時間:兩教時
第一教時教學目標:賞析一、二首詩。教學步驟:一、檢查預習情況:1、這兩首詩在古詩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詩?律詩。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詩,“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后一首是五律。2、律詩的形式怎樣?由四聯構成,首聯、頸聯、頷聯、尾聯。共八句,中間兩聯各自對偶。基本雙句押韻。3、請回憶兩首詩的作者、年代、作品選自的篇目等知識。(除幻燈片之外,教者可口頭介紹一些情況。)篇名:《別云間》 作者:夏完淳,南明抗清將領、詩人。 原名復,字存古。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 選自《夏完淳集》篇名:《雁門太守行》 作者:李賀,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代詩人。 選自:《李賀詩歌編》出示幻燈片:4、讀準下面的字音: cuī níng yān zhòng xié 摧 凝 燕脂 霜重 提攜 jī sài sāi 塞滿 羈旅 塞上 塞 sài 邊塞 sè 閉塞二、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注意音調、節奏和感情。可打出幻燈片,加注讀音節奏。(基本采用悲壯、慷慨之語氣語調,速度稍慢。)三、學生齊讀,教者點評。四、賞析兩詩內容,形式是讓學生邊對照書下注釋,邊揣摩回答問題:
《雁門太守行》①你覺得詩人創造了一種什么樣的詩歌意境?一場邊關戰爭的意境。②既寫“黑云壓城”,又寫“甲光向日”,矛盾嗎?不一定是實寫,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詞。云縫中透射一縷陽光也是可能的。③你覺得這一派邊塞風光可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壯美;蒼涼、悲壯。④景色的描寫為下面寫戰爭渲染了一種形勢?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⑤歌頌了哪兩方面的守邊將士?城內、城外。⑥這首詩意在歌頌什么?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兵臨城下,緊張危急,披堅執銳,嚴悲壯蒼涼: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陣以待。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半卷紅旗,潛師夜襲,勇往直前,保歌頌英雄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衛邊疆。
《別云間》①你認為“別云間”,除了別故鄉,還有其它意思嗎?詩人內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條龍,從此將要從云間消失了。②首聯充滿了一種什么感情?悲苦感嘆。③為什么詩人覺得天地不寬廣?祖國山河淪陷敵手,自己本欲振翼搏擊,誰知落入羅網,所以頓覺天地變窄了。④別故鄉難,“難”在何處?事業未成,老父殉國,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將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無限留戀。⑤最后一聯,使全詩格調起什么樣的變化?由悲而壯,由低沉而高亢,顯示了詩人的沖天豪氣。⑥整體上,這首正氣歌飽含了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愛祖國,愛家鄉,為之奮斗而視死如歸。 三年羈旋客,今日又南冠。 回憶征程,放眼河山。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落入羅網,悲苦感嘆。愛祖國愛家鄉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由悲而壯,無限眷戀。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視死戰斗,沖天豪氣。五、齊誦兩首詩。六、布置作業:整理筆記,翻譯兩首詩。背誦兩首詩。
誦讀欣賞——古詩二首 篇2
誦讀要求
1、體悟《夜雨寄北》《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及深刻哲理。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誦讀提示
1.題解
《夜雨寄北》:
詩題中的“寄北”,有的選本作“寄內”。內即內人,妻子。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釋很合適,解為寄給住在北方的友人也可以。李商隱曾宦游梓州(今四川三臺一帶),其妻王氏留在長安。這首詩大約是其收到妻子的來信后所作。
《論詩》:
此詩要旨在于說明文學創作的時代性。
2.作者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在晚唐詩人中,他的詩歌藝術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牧合稱為“小李杜”。十九歲以文才得到牛黨令狐楚的賞識,被引為幕府巡官,二十四歲中進士。次年,李黨的涇原節度使王茂元愛他的才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牛黨的人因此罵他“背恩”。此后牛黨執政,他一直遭到排擠,在各藩鎮幕府中過著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至死。
趙翼: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論詩主張獨創,力反摹擬,著有《甌北詩話》。
3.結構
《夜雨寄北》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
《論詩》
前兩句評古,單刀直入,道出了對藝術價值所在的辯證見解。后兩句論今。古今對比鮮明,頌揚人才輩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正是詩人對這一藝術發展規律精辟的總結和闡釋。
4、主題
《夜雨寄北》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論詩》
全詩以李白、杜甫的詩為例來說理,提出詩歌創作的主張:詩歌創作應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趨。
5、寫法
《夜雨寄北》
這首詩的構思極富特色,先寫妻子思念遠游巴山的丈夫,丈夫思念留在北方的妻子;后寫想象中他日兩人同在長安共話巴山夜雨時的情景。既寫出了空間的殊異,又寫出了時間的變遷,還從空間、時間的變化寫出了人的悲歡離合,豐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論詩》:詩歌語言淺近,直抒胸臆,作者以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為例,確立了他們在詩歌創作上的不朽地位。接著筆鋒一轉,發表了自己對詩歌創作的卓越見解:時代發展了,詩歌創作也要推陳出新,不能停滯不前。每個朝代都會有新人涌現,發展、創新是作者論詩的核心與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