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欣賞——古詩二首
誦讀要求
1、體悟《夜雨寄北》《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及深刻哲理。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誦讀提示
1.題解
《夜雨寄北》:
詩題中的“寄北”,有的選本作“寄內”。內即內人,妻子。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釋很合適,解為寄給住在北方的友人也可以。李商隱曾宦游梓州(今四川三臺一帶),其妻王氏留在長安。這首詩大約是其收到妻子的來信后所作。
《論詩》:
此詩要旨在于說明文學創作的時代性。
2.作者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在晚唐詩人中,他的詩歌藝術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牧合稱為“小李杜”。十九歲以文才得到牛黨令狐楚的賞識,被引為幕府巡官,二十四歲中進士。次年,李黨的涇原節度使王茂元愛他的才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牛黨的人因此罵他“背恩”。此后牛黨執政,他一直遭到排擠,在各藩鎮幕府中過著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至死。
趙翼: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論詩主張獨創,力反摹擬,著有《甌北詩話》。
3.結構
《夜雨寄北》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
《論詩》
前兩句評古,單刀直入,道出了對藝術價值所在的辯證見解。后兩句論今。古今對比鮮明,頌揚人才輩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正是詩人對這一藝術發展規律精辟的總結和闡釋。
4、主題
《夜雨寄北》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論詩》
全詩以李白、杜甫的詩為例來說理,提出詩歌創作的主張:詩歌創作應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趨。
5、寫法
《夜雨寄北》
這首詩的構思極富特色,先寫妻子思念遠游巴山的丈夫,丈夫思念留在北方的妻子;后寫想象中他日兩人同在長安共話巴山夜雨時的情景。既寫出了空間的殊異,又寫出了時間的變遷,還從空間、時間的變化寫出了人的悲歡離合,豐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論詩》:詩歌語言淺近,直抒胸臆,作者以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為例,確立了他們在詩歌創作上的不朽地位。接著筆鋒一轉,發表了自己對詩歌創作的卓越見解:時代發展了,詩歌創作也要推陳出新,不能停滯不前。每個朝代都會有新人涌現,發展、創新是作者論詩的核心與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