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教案(精選16篇)
《古詩二首》教案 篇1
內容預覽:
誦讀欣賞 古詩二首。
一、教學重點提示:
1、理解每首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流利誦讀,欣賞和背誦每首古詩。
二、教學時間:
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
賞析一、二首詩。
教學步驟:
一、檢查預習情況。
1、這兩首詩在古詩中叫做什么格式的詩?
律詩。前一首像七律,但不是律詩,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后一首是五律。
2、律詩的形式怎樣?
由四聯構成,首聯、頸聯、頷聯、尾聯。共八句,中間兩聯各自對偶。基本雙句押韻。
3、請回憶兩首詩的作者、年代、作品選自的篇目等知識。(除幻燈片之外,教者可口頭介紹一些情況。)
出示幻燈片:
4、讀準下面的字音:
二、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注意音調、節奏和感情。
可打出幻燈片,加注讀音節奏。(基本采用悲壯、慷慨之語氣語調,速度稍慢。)
三、學生齊讀,教者點評。
四、賞析兩詩內容,形式是讓學生邊對照書下注釋,邊揣摩回答問題:
《雁門太守行》
①你覺得詩人創造了一種什么樣的詩歌意境?
一場邊關戰爭的意境。
②既寫黑云壓城,又寫甲光向日,矛盾嗎?
不一定是實寫,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詞。云縫中透射一縷陽光也是可能的。
③你覺得這一派邊塞風光可用什么詞語來形容?
壯美;蒼涼、悲壯。
④景色的描寫為下面寫戰爭渲染了一種形勢?
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⑤歌頌了哪兩方面的守邊將士?
城內、城外。
⑥這首詩意在歌頌什么?
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兵臨城下,緊張危急,披堅執銳,嚴 悲壯蒼涼: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陣以待。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半卷紅旗,潛師夜襲,勇往直前,保 歌頌英雄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衛邊疆。
《別云間》
①你認為別云間,除了別故鄉,還有其它意思嗎?
詩人內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條龍,從此將要從云間消失了。
②首聯充滿了一種什么感情?
悲苦感嘆。
③為什么詩人覺得天地不寬廣?
祖國山河淪陷敵手,自己本欲振翼搏擊,誰知落入羅網,所以頓覺天地變窄了。
④別故鄉難,難在何處?
事業未成,老父殉國,老母尚在,妻有身孕,自己又將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無限留戀。
⑤最后一聯,使全詩格調起什么樣的變化?
由悲而壯,由低沉而高亢,顯示了詩人的沖天豪氣。
⑥整體上,這首正氣歌飽含了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愛祖國,愛家鄉,為之奮斗而視死如歸。
三年羈旋客,今日又南冠。 回憶征程,放眼河山。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落入羅網,悲苦感嘆。 愛祖國愛家鄉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由悲而壯,無限眷戀。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視死戰斗,沖天豪氣。
五、齊誦兩首詩。
六、布置作業:整理筆記,翻譯兩首詩。背誦兩首詩。
《古詩二首》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此時王安石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
兩首古詩在從全篇的立意構思看,都寓情理于詩境之中,可謂異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詩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九冊剛學過了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還學習了描寫王安石的文章《千錘百煉為一綠》,學生對兩位詩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學生在學習、誦讀古詩文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是哲理詩在遣詞造句謀篇方面具有不確定性和跳躍性,似斷實續,留下了萬語千言道不盡的藝術空白,這就給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一定困難。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4、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學習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
學生:預習課文,并搜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入情入境。
同學們,你們等過山嗎?誰能談一談你當時的感受?(引導學生回憶、談論)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詩都是詩人登山后所寫的,你想了解他們登山后的感想嗎?
(點評:設計此環節,主要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為學習兩首古詩作鋪墊)
二、整體通讀,想象詩境。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學生讀后借助工具書和所查的資料自學。
2、交流、討論、相互幫助,大致說說詩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難的地方作上記號)
(設計自學的環節,課堂上給學生充分學習、思考、合作交流的時間。)
3、指名讀古詩,聽一聽,是否讀的正確、通順。
4、全班齊讀兩首詩,邊讀邊想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詩人。指名簡介王安石和蘇軾。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寫。寫的什么?(借機解題)
《題西林壁》西林:廬山上的西林寺。這首詩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登飛來峰》飛來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寺前。
(3)都借寫景說明道理。(我們平時學得比較多的是唐詩,由于唐詩幾乎把所有的藝術領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詩人只能另辟蹊徑,這樣他們在讓宋詞的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時,在詩歌領域也開創了哲理詩這個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獨特的智慧之花。)
這兩首詩蘊含了什么哲理?讓我們一首一首的來品悟。
(點評:在開課伊始,即將兩首古詩全盤托出,以初知大意為整合基礎,聚焦兩首詩的共性,將兩首詩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學生知人、知時,整體論詩)
三、分步解讀,感悟哲理。
(一)學習《登飛來峰》
1、指名朗讀《登飛來峰》,然后說說詩意。
2、從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層站得很高?
(1)品讀前兩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千尋,言高。尋,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等于八尺。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高高的飛來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聽人說早上公雞鳴啼時,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麗景觀。
自己放聲朗讀,進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讀。
過渡:前兩句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塔高。第二句以見日升,從一個側面襯寫古塔高聳,直入云霄,能聽見雞鳴,這還是寫塔高。兩句都是寫塔高,為下文直抒胸臆蓄勢。
(2)品讀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擔心浮動的云遮住我的極目遠眺的視線了,那是因為我已身處凌空的最高層呀。(僅僅十字,境界全出。)
學生質疑,重點解讀: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補充詩人的寫作背景。)為什么用不畏?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不怕困難,相信變法一定能成功。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游蕩的云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實,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變法,他就不會害怕朝廷小人刁難、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變法一定能成功。體會詩人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和豪情萬丈。
(3)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抒發自己的壯志情懷。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讀全詩,談一談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觀察景物時是站得高看得遠,高瞻遠矚
B: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C: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結合學生學習實際談:平時要多積累,這樣才能有遠見卓識。
(此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要求統一答案,只要學生能體會出站得高看得遠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讓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勵。)
3、帶著感悟有感情齊讀《登飛來峰》。
4、參照,《登鸛雀樓》,深化感悟。
學到這里我們想到了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里的著名詩句,引讀:欲窮千里目,更
上一層樓。
杜甫在《望岳》中的詩句,引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兩首是學生的必備古詩篇目)
是啊,同學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的全面呀!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時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下面我們來看第二首詩《題西林壁》。
(二)學習《題西林壁》。
1、指名讀古詩。學生質疑。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這景象是廬山的真面目嗎?
讀一、二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廬山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風景,再觀賞廬山圖片。思考此時此刻游歷在廬山之中的蘇
軾有什么感慨?(移步換形、廬山的風景千姿萬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讀前兩句。
3、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此時此刻作者會想什么?
讀三四句用自己的話說說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點評:設計此環節,讓學生能身臨其境想象出詩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詩人的角度上體會詩人的情感。)
4你從這兩句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動畫:從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壺。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也就是說登高才能望遠。
結合實際說說我們如果怎樣看待身邊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個人。)
(進行人文滲透,滲透做人的道理。)
5帶著感悟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四、二次整合,學習觀察方法。
1、自由讀兩首古詩,說說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層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2、帶著感悟背誦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語言積累。
1、填空《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上面填的四句詩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檢查背誦兩首詩。召開小小賽詩會看誰背誦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賽詩;同位賽詩;以小組位單位進行賽詩等。
(設計此環節,讓每一個孩子動起來,因為競賽可以促使學生繼續保持學習積累的激情)
我們再想想通過學習這兩首詩你又想起了那些詩?咱們比一比誰的記憶力好,誰平時積累的詩多!
A想起了登高詩:杜甫的《望岳》,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
B想起了詩人的其他詩篇:如學生學過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過本課兩首古詩這個點引導學生回憶思考一個面)
二、課外拓展,補充哲理詩。
1、中國傳統詩歌發展到宋朝,出現了一個有趣的轉變:由唐詩的以意象取勝轉而喜歡談哲理。宋朝是個哲學思辯十分活躍、哲理學家輩出的時代,寫哲理詩理所當然成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特長。下買我們看朱熹的《觀書有感》,發給學生閱讀。
半畝萬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簡單了解:全詩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寫讀書的樂趣和重要。讀書本是很理性的事,在這里卻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本書,因書為長方形,故有半畝之說。把書打開,就好像打開一面鏡子,既雅趣又新穎。二句借用天光、云影這些為人們所喜愛、欣賞的自然美景,喻寫書中豐富的內容,情趣更濃。三句一個問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緣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識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
(點評:這首詩亦理趣詩,以理語成詩,補充給學生閱讀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強化他們對宋朝哲理詩的感悟。)
三、作業設計:
1、抄寫、背誦本科所學的古詩。
2、選擇其中一首詩寫一篇讀后感。
《古詩二首》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⒈認識11個字,會寫8個字。
⒉朗讀古詩,初步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⒊背誦古詩。
⒋了解詩的內容,體會汪論與李白之間的情意,體會母親的偉大。
教學重點:
⒈認識11個字,會寫8個字。
⒉讀背古詩,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感悟古詩所蘊涵的情感。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準備:
生字詞卡片,自己搜集有關李白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你知道哪些古詩?愿意背誦給大家聽嗎?
(指名背誦)
你知道李白的詩嗎?愿意背誦給大家聽嗎?
(指名背誦)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板書課題:《贈汪倫》學生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
⒈請借助拼音把這首古詩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⒉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聽?其他同學認真聽,檢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讀得正確。
⒊學生再讀古詩,把你初次看到這首古詩的感受讀出來。
⒋齊讀古詩:注意節奏和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讀
⒈分小組,把你對詩句的理解說給同學聽,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小組討論。
(小組合作學習)
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你知道了哪句詩的意思?
(學生反饋)
⒊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學生質疑解疑,教師制導。
⒋請一個同學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的說說。
⒌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李白與汪倫之間的友情很深厚,請你讀給同學聽聽。想一想當時的情景,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
四、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五、學生背誦古詩。
六、檢查識字情況。
⒈出示生字卡:
贈汪將欲踏潭
⒉教師抽讀,并說說識字方法。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唐代詩人“孟郊”他寫了一首古詩《游子吟》詩人選取了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深情的臨行縫衣的場面。不僅寫出了母親為講出遠門的兒子細針密線縫制衣服的動作、情景,而且寫出了母親的內心世界——擔心兒子遲遲不能回來,母愛的偉大。
特別是最后一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請同學們自由的讀詩,去感受其中的含義。
二、初讀古詩。
⒈請借助拼音把這首古詩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⒉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聽?其他同學認真聽,檢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讀得正確。
⒊學生再讀古詩,把你初次看到這首古詩的感受讀出來。
⒋齊讀古詩:注意節奏和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讀
⒈分小組,把你對詩句的理解說給同學聽,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小組討論。
(小組合作學習)
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你知道了哪句詩的意思?
(學生反饋)
⒊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學生質疑解疑,教師制導。
4、誰能說說最后一句的含義?
5、請一個同學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的說說。
四、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五、學生背誦古詩。
六、檢查識字情況。
⒈出示生字卡:
吟郊慈臨寸
⒉教師抽讀,并說說識字方法。
第三課時
一、復習。
⒈認讀會認字。
⒉指名背誦古詩。
二、學習會寫字。
⒈出示會寫字,讀一讀。
乘將踏桃游郊線寸
⒉指名說詞,看誰說的多。
⒊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認為怎樣寫才好看。
⒋同桌說一說識字方法。
⒌有哪些字需要老師和同學的幫助。
⒍教師范寫。
⒎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
作業:
把學過的古詩背誦給家里人聽。
《古詩二首》教案 篇4
[教學設想及依據]
1、依據新課標要求,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盡量少講析。
2、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能以講析代替實踐。
3、教學采用四步法:聽讀、譯讀、說讀、背讀。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一些詩歌的常識。
2、了解詩歌朗讀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讀詩歌的語言理解其內容,體會其情味,領悟其意境。
4、啟發學生創新寫作,在領會詩歌意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能力訓練目標:1、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情感訓練目標:通過朗讀、賞析、創新、寫作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竟境。
2、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聯系詩歌意境,進行創新寫作。
[教學用具]錄音機
[課時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了解詩歌
中國是詩的國度,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創世佳作,它們
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包含許多哲理,學習一點古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想象。大家從兒時起就開始接觸中國古詩,你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兒時的啟蒙詩,你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詩》嗎,我建議全班一起背誦,來體會一下詩的情味美,感受詩的音樂美。(全班齊背《靜夜詩》)你們都喜歡詩嗎?為什么?(歸納詩的特點)今天我們再來和大家一起學習二首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黃鶴樓》。這節課我們要完成四個任務:
1、聽讀——劃分節奏
2、譯讀——理解內容
3、說讀——體味情感
4、背讀——積累詞語
二、第一個教學板塊,聽讀——劃分節奏學會朗讀
1、聽讀詩文,劃分節奏
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用筆在課本上劃分節奏,可以小聲跟讀,注意兩詩的節奏劃分規律。
2、學生回答,總結規律
教師引導,詩歌從內容上可劃分為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寫景詩等。從體裁上可分為律詩和絕句,而律詩有八句,絕句四句。劃分節奏的規律分別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節奏,掌握讀詩的方法。
[以上教學板塊讓學生掌握了詩歌朗讀方法,現學現用]
三、第二個教學板塊譯讀——理解內容領會意境
1、指導學生大聲讀課本下面的注釋,讀一句詩翻譯一句,允許學生進行討論。
2、討論后可以互相譯讀。
3、分別請幾位學生示范譯讀這兩首詩,教師更正,歸納總結。
教師小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離別之情,但由于詩人開闊的胸懷,完全沒有給人一種因離別而悲傷的情調。《黃鶴樓》則是攬勝懷古思鄉的名篇。它把神話與現實、古與今、情與景熔為一爐,創造了一個蒼茫開曠的詩歌境界。相傳李白在黃鶴樓想題詩,見了崔顥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此板塊以學生譯讀為主,達到完成詩意理解的目的]
四、第三個教學板塊,說讀——體味情感創新運用
1、再讀詩文,讓學生在讀中領會詩人的情感。
強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達詩人對友情的堅貞信念和對世事曠達的情懷。而《黃鶴樓》則表達了詩人懷古思鄉的情感。
2、在品味詩人情感的基礎上,讓學生按以下要求寫作:
假如時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顥,請你把他們的詩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分別請學生交流自己的短文。
[此板塊以學生寫作為主,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并豐富了學生的想象]
五、第四個教學板塊,背讀——積累詞語再悟美文
教師要求學生采用正確的朗讀方法,分男女生再讀全詩文,然后合上書,當堂背誦,亦可請個人示范背讀。
六、回味小結
通過這兩首詩的朗讀、感悟與創新運用,讓每位同學都已掌握了正確的讀詩、賞詩的方法,并激發我們更加珍視朋友間的感情、熱愛家鄉,提高了同學們的審美能力。
附板書設計:
古詩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聽讀——劃分節奏221或2122221或2212
譯讀——理解內容送別思鄉
說讀——體味情感豁達惆悵
背讀——積累語言
《古詩二首》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首、蹤、跡”等12個生字;會寫“首、無、采”等7個生字。
2.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蹤跡、采、藏”等字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合,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兩首古詩。
難點:了解古詩的大意。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板書:古詩二首。
2.教學“首”。
(1)量詞,一首歌,一首詩等。
(2)古詩二首指的是哪兩首?畫出來,讀一讀。
3.(課件出示荷塘圖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誰不想欣賞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詩人白居易來到池邊,看見發生在荷花池里的關于一個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詩人忍不住就吟誦了一首詩。想知道在這個小娃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學這首古詩。(揭示詩題)
4.板書課題:池上
二、循序漸進,掌握字詞句
1.自讀詩句,認識生字詞。
(1)自由讀《池上》,畫出生字寶寶,要讀準字音,難讀的字做上記號多讀幾遍。
(2)課件出示生字,小老師教讀生字,教師重點指導“首、蹤、萍”等字的讀法。(“首”為翹舌音,“蹤”為平舌音、后鼻音,“萍”為后鼻音)
(3)課件出示生字詞,采用抽生個別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靈活掌握本課生字。
2.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字形筆畫。學生練習描紅。
(2)教師重點指導兩個字易寫錯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畫,第三筆是長橫,第四筆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筆順是“撇、點、點、撇”,爪字頭的撇是橫撇。
3.生字寶寶告訴老師,它們想和你們一塊玩捉迷藏的游戲。它們都躲到詩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準確地找到并叫出它們的名字。(齊讀古詩)
三、誦讀古詩,了解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領讀,全班齊讀古詩,讀通讀順。
2.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誰在干什么?(圖上畫了一片荷塘,荷塘上開著幾朵粉紅的荷花,有一個小朋友撐著小船,到荷塘中采蓮蓬。)
3.教師解讀古詩。
(1)課件出示詞語的意思。
撐:撐船,劃船。小艇:輕小的船。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開: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2)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3)課件出示每句詩的翻譯,讓學生找出相應的詩句。
(4)指定一名學生讀詩句翻譯,另一名學生朗讀詩句。
4.集體討論: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愛嗎?你從哪里看出他的可愛?(“偷”,結合自己小時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
5.指導朗讀、背誦古詩,讀出小娃的天真無邪、頑皮可愛。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揭題,學習《小池》
1.出示課文插圖,問:這是什么?
2.小池美嗎?美在哪里?(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合作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的字音。
3.指名兩人一組朗讀并匯報。
三、學習生字,鞏固詞語
1.出示帶音節生字認讀,去掉音節認讀。
2.認讀課后“讀一讀,記一記”中的詞語。
3.指導書寫生字。
“樹”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對=樹。
“愛”為上中下結構;“角”字中兩橫不能碰兩邊。
“尖”字上方“小”變成部件后豎鉤變成豎。
四、圖文對照,理解感悟
(一)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插圖:仔細觀察畫面,說說你都看見了什么。
2.引導學生邊看畫面邊讀,說說詩中描寫了什么景物,在詩中找出來。(泉眼、樹蔭、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詩意
1.看課文插圖,說說你覺得池塘怎樣。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2.交流自學。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師引導理解“惜”“愛”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個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細觀察圖畫,你看到了什么?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學生提問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作簡要解答。
5.簡單講述詩意。(聯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齊讀全詩,說說此詩描寫的是哪一個季節,哪些詞可以體現出來?
7.各種方式誦讀古詩。(齊讀、比賽讀、合作讀)
五、課堂小結
1.教師請學生欣賞荷花池的美景圖片。
2.全體學生朗讀古詩。
[教學板書]
[教學反思]
學習古詩的時候,我先出示課文插圖,啟發學生領悟圖畫內容,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在生字教學中,抓住字詞,扎實訓練,夯實基礎。然后讓學生自由質疑,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構建和生成。
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意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激發閱讀興趣。
《古詩二首》教案 篇6
本課圍繞單元主題“水”選編了《浪淘沙》和《飲湖上初晴后雨》兩首古詩。第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詩中語言奔放,頗有氣勢,生動地再現了波濤洶涌、遼闊壯觀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產生的聯想。第二首是蘇軾的作品,風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寧靜素雅的西湖景致。
教學目標:
1、能背誦并默寫過兩首古詩。
2、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古詩是中國文化的絢麗的瑰寶。從小到大,咱們積累了很多古詩。誰能背背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古詩。
指名背誦(范圍廣)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水”的古詩。
二、檢查預習
1、指名讀,注意字音“遂、瀲滟、宜”的讀音
2、生字詞
師范寫:桑 軾
生寫
三、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感情
這是兩首寫景抒情的詩,請同學們結合課文插圖,小組交流討論詩意,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自學
小組交流
匯報
師重點指-----
遂:于是,就;宜:適合,適宜;瀲滟:形容波光閃動的樣子
指名說
處理比喻句
四、有感情地朗讀
出示大海、西湖圖片,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氣勢、語氣
四、背誦
五、默寫
六、補充課外描寫水的古詩
《小池》《望廬山瀑布》《春夜喜雨》等
《古詩二首》教案 篇7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非常喜歡古詩,也會背不少,不知大家是否熟悉這首詩。
(二)學習生字。
1、自學會認字。(大聲讀,讀不準的字音多讀幾遍,讀出“沒”的兩個讀音)
2、分組學習會寫字。
(1)讀準字音,分析字形。
(2)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記字。如:編兒歌,畫畫,形象記憶等方法。
3、匯報分組學習情況,說說記住了哪幾個字,是使用什么方法記憶的。
4、讓學生說說哪個字最難記。
5、針對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想辦法解疑。
可重點指導學生學習以下幾個字。
舟:筆順是
君:強調第二筆橫,要寫長些,右邊要出頭。
漁:左右結構,左邊是,右邊是“魚”。
粒:左右結構,左邊米字旁,“米”作偏旁時捺變成點,右邊是“立”。可聯系字義與生活實際記憶。
者:第四筆撇要寫長些。
(三)指導書寫。
1、學生看課后會寫字表,觀察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說說希望老師幫你寫好哪個字。
3、通過重點指導“舟”的書寫筆順。請學生著重觀察“皆”字的間架結構。
(四)鞏固練習。
1、看音寫詞。
Heiabudanuzheilii
( )( )( )( )
2、建立“我的詞語庫”,給本課會認字組詞。看看哪個同學組的詞最多,就評為“組詞能手”,老師發給小獎狀。
《古詩二首》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反復誦讀并背誦二首古詩。
2. 理解古詩主題及表達的感情。
3. 學習詩作精巧的構思、新奇的比喻。
重點:理解詩的主題及思想感情。
難點:詩作精巧的構思、新奇的比喻。
一、 自主學習
1. 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詩人,與駱賓王、楊炯、盧照鄰合稱“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2. 龔自珍是____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現存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__________》
代表了他詩歌方面的成就。
3. 解釋下列劃線詞的含義
天涯若比鄰:_____________ 無為在歧路:_____________
兒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 吟鞭東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
落紅不是無情物:_____________
4. 給下面詩句劃分節奏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 合作探索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點明送別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處,并勾勒出兩處的地理形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頜聯詩人從正面寫離情而話語急轉,變為勸勉。作者不愿將傷感流露出來,因而心思急轉。換了個話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頸聯作者以理性的議論展現友情和別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語言寫出這兩句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尾聯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勸慰對方:不要在告別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樣用手帕抹眼淚,免得讓人笑話。
這是一首_________,表達了詩人與知己的惜別之情,但全無世俗態。字里行間體現了一種____________的人生態度,___________的胸懷,體現了高遠的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
(二)>
寫作背景:詩人龔自珍生活在封建社會快要崩潰的時代。他渴望改革,寫了許多文章,指出許多辦法,但不被重視,被迫辭官回家。當時正值己亥年,在回家途中,他陸續寫了315首絕句,回憶了他平生經歷的哀樂,這些詩集結成冊即為《己亥雜詩》。這里所選的是第五首。
1.第一、二句抒寫了作者辭官離京時的_________。“浩蕩”修飾“離愁”寫出了“離愁”_________。“白日斜”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增添了一種____________的感覺。詩人知道此次一別實際上就等于永遠告別朝廷、告別仕途、告別京城,所以產生了一種永遠離開仕途的______________之感。
2.第三、四句詩人移情于物,贊美落花、贊美新生命:落花的生命并未終結而是獲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為培育新一代的鮮花發揮作用。“落花”“護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詩人以花___________,表達了對_________________的執著追求。
3.陸游也曾以落花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龔自珍的思想境界更顯高遠。
三、 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這兩首詩的思想感情,比一比誰背得更快。
四、學(教)后收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二首》教案 篇9
看到這么美的池塘、蓮花,誰不想欣賞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詩人白居易也來到池塘邊,還看見荷花池上發生的有趣的一幕。于是詩人就忍不住吟誦了一首詩。你們想知道在這個小娃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古詩。(揭示課題)
二、初讀古詩,指導朗讀。
1.自讀詩歌,勾畫難認難記的生字生詞,借助拼音多讀幾遍,可以讀給同桌聽,也可以讀給老師聽。
2.指名朗讀古詩。
3.師生對讀,同桌對讀,男女對讀。
4.師生接力讀,全班接力讀。
三、深入朗讀,體會詩意。
(一)整體感知。
1.PPT出示兩幅圖片,讓學生思考小池美嗎?美在哪里?
2.引導學生邊看插圖邊讀,說說詩中描寫了什么景物,在詩中畫出來。(荷花池、泉眼、樹蔭、荷葉、蜻蜓。)
(二)理解詩意。
1.前兩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1)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2)解釋重點詞語及詩意。
(3)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主要描寫了什么?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為愛惜泉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賦予了綠樹以生命。這兩句詩描寫了泉眼、細流、樹蔭等景物。)
2.后兩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1)學生指出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進行簡要回答。
(2)揭示詩意。
(3)PPT出示圖片,讓學生明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具體情狀。
(4)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A.這兩句詩主要描寫了什么?(描寫了蜻蜓和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
B.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小池》寫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詩人通過對小池美麗的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3.總結: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構成了小池優美的風景。難怪詩人要把這樣的小池寫下來,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試著背誦。
四、寫字指導。
1.學生仔細觀察課后田字格中的“無”“樹”“愛”“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樣才能把這些字寫得正確、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議分享給大家。
2.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進行指導。
3.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4.學生練寫,欣賞評議。
【課文小結】
本課有兩首古詩,這兩首詩描繪的都是詩人在夏天的所見,前者敘事,后者寫景。《池上》描繪了小娃偷采蓮的情景,充滿了童心童趣,表達了作者對鄉村孩子的喜愛之情;《小池》向我們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夏日荷塘圖”,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開始,我啟發學生領讀,把課文讀通讀順,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就是把古詩多讀幾遍,讀準字音,讀通每一句。學生讀通順課文后,教師接著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本首古詩中要求認識的生字,采用帶拼音讀、打亂順序讀、領讀等多種形式來教學生讀準字音。
學習古詩時,教師除了讓學生讀通讀準之外,還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先解釋重點詞語,然后逐字逐句翻譯,再用PPT出示相關資料和圖片,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最后進行總結,將詩歌的所要表達的意思清楚地傳達給學生。
《古詩二首》教案 篇10
北師大版教材與之前一直教的人教版教材有著很大不同。北師大版教材課文數量多,每篇內容也多,且有些篇目學生較難理解。這學期時間少,語文課又少,新接手一個班級師生需要更多時間磨合、相互適應。我曾經一直為此苦惱該怎樣高效高質高情趣進行我的語文教學。今天這節課比較滿意,學生學習效率高。
以前學古詩時一般一節課學習一首古詩,而且時間比較緊。今天這節課我們一下子學完了《江畔獨步尋花》和《游園不值》兩首。以前理解古詩時讓學生結合注釋解決,現在北師大版教材古詩下沒有注釋。我抓住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邊看圖邊理解古詩的意思。
師:同學們看課本中第一幅插圖,仔細觀察看圖上都有什么?
生:蝴蝶 黃鶯
師:你從能從詩中找到相關詩句嗎?
生:千萬朵花
師:真的有一千朵,一萬朵嗎?
生:不是,有很多,詩人都數不過來。
生:老師,你看詩中說“壓枝低”,把樹枝都壓彎了,說明很多朵。
師:這美麗的景色作者在哪看到的呢?
生:作者站在路邊,花都長滿了小路。
師:詩中說“花滿溪”,“溪”指的是(小路)
師:你能用一段話說說圖上描述的景色嗎?
能看著古詩說說詩句的意思嗎?
學習第二首古詩方法相同,教師告訴學生“應憐屐齒,小扣”的意思。
師:同學們看課本中這兩幅插圖,你發現他們有什么異同?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心情的不同。
從課堂效果看,學生對看圖比較感興趣,學習起來較主動。結合看圖有助于理解詩意。
《古詩二首》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江畔獨步尋花》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詩歌的大意:春天詩人獨自悠閑的在江邊散步,看見百花盛開,黃鶯在枝頭鳴叫,蝴蝶在花間飛舞,心情非常愉快。
《游園不值》是一首贊美春天景色的詩,作者是宋代詩人葉紹翁。作者游園時想看花卻進不了門,本來是一件掃興的事,但他從露出的墻頭的一枝紅想象出滿園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掃興轉為欣慰。
教學重難點:古詩的詩句以學生誦讀為主,朗讀要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自悟詞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讀體會的基礎上合作學習,交流對語句的體會。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1.請學生給大家背誦學過的古詩。
2.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古詩可以說是其中的一顆明珠。好多古詩都描寫了引人人勝的景色,進而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只理解詩的字面意思還不夠,還要把詩中的語言文字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使自己深入到詩境中去悟情。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
3.板書課題:江畔獨步尋花。
二、解題,介紹作者。.
1.請學生根據注釋解題。(在江邊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
2.師生交流有關詩人的資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李白并稱李杜,代表著唐代詩歌的兩座高峰。自幼好學,很有政治抱負。漫游各地,與李白相識。安史之亂前住在長安,生活貧困。
安史之亂后,棄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邊筑草堂。晚年離開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詩歌敢于大膽揭露社會矛盾,批判統治者的罪惡,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歷史,被稱為詩史。
三、抓字眼,明詩意。
1.自讀古詩。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字眼)。
(“黃四娘”是誰?“自在”什么意思?“嬌鶯”什么意思等?)
2.分組互助學習,可查字典。聯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來理解字詞的意思。
(“黃四娘”,杜甫的鄰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嬌鶯”是指黃鶯嬌柔的歌喉。)
3.師生共同討論,理解詩意。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這兩句的意思是:黃四娘家的小路上開滿了鮮花,千朵萬朵,壓得枝條低垂下來。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這兩句的意思是:戲鬧的蝴蝶戀戀不舍地盤旋飛舞,自由自在的黃鶯放開嬌柔的歌喉不斷地啼唱。
四、提問題,悟詩情。
1.“話”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詩中的意思變成頭腦中的畫面呢?我們不妨針對詩中詞語來提幾個“什么樣”和“怎么樣”的問題。
2.給前兩句提問題,悟詩情。
(1)鼓勵學生提問題,教師可做示范。
(“什么樣的小路上,開滿了什么樣的花?這些花壓得枝條都怎么樣了?”)
(2)針對這些問題來想一想,當時的情境怎么樣呢?也就是說,你頭腦中的畫面是什么樣的?
(3)出示一張場景圖畫投影片,啟發學生思維。
(黃四娘家門前有一條曲折的小路。小路旁開滿了各色各樣的鮮花,成千上萬朵花壓得枝條都低低地彎下了腰。)
3.給后兩句提問題,悟詩情。
(1)學生分組討論提問題。
(什么樣的蝴蝶怎么飛舞?黃鶯的叫聲怎么樣?它好像在說什么?)
(2)針對這些問題來想一想,你頭腦中的畫面是什么樣的?
(留連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叢中上下追逐著、戲鬧著。自由自在的小黃鶯叫聲宛轉動人,好像在說:這里多美呀!)
五;想畫面,詠詩句。
1.想象當時的畫面,詩人看到、聽到后的反應。
(感嘆春光給予視聽的無窮美感,表達了詩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以及久經離亂后得以安居時的喜悅心情。)
2.指導朗讀。
(采取學生練讀、評讀的形式,要求讀出對生活的熱愛,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悅心情。)
六、根據你的想象,把詩中描寫的景物畫下來。
1.學生自畫。
2.集體交流。
作業設計:
聯系春游中觀察到的春天的景象,結合詩句說說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鳥這些景物的特點,再動筆把這首詩描寫的意境繪成一幅畫。
《古詩二首》教案 篇12
今天上了《古詩二首》中《山行》,不可否認,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不少時間和精力放在對古詩意思的理解上。就我個人的淺顯認識而言,我認為古詩的意思一定要準確地理解,不能出現偏差和錯誤,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古文字離我們同學距離遙遠,學生在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加之時間的久遠,使得古詩文中部分生字的意思稍微錯一兩個字,就變成另外一個詞語了。但新課標的理念下又要求我們教師不要灌輸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呢?我的做法是,學生先說,鼓勵說,管他說什么,管他錯到哪兒去,先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都說了,然后再逐字逐句的出示詞語的正確解釋。這么做的目的首先應該是把課堂的主動性還給學生,然后在此基礎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修正錯誤,以把灌輸的負面效果降低到最低。
因此,就本首詩而言,學生在理解“楓林晚”時基本是正確的,“停車”“人家”是完全正確的,“二月花”也能算正確,而其他的重點字詞則基本不著邊。我只能一個一個的去引導理解其中的意思,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發現自己錯了之后,也沒什么特別反應,只有“坐”的意思出現了“啊……”。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出這首詩是表達詩人對秋天美景的喜愛贊美還是對秋天草木枯黃的惋惜時,學生都能準確地找到依據“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感受到詩人是對秋天景色的贊美,我覺得學生基本上是理解詩句的意思了。
一節就這樣很快的結束了………意猶回味!
《古詩二首》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本課兩首詩都是詠物言志詩,可以說是寫馬詩里的壓卷之作。雖都寫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馬》一詩,作者用雄健的筆力刻畫雄健之馬。全詩分前后兩部分,詩的前四句寫馬的外形動態,是實寫。詩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傳神之筆為我們描畫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馬。它嶙峋聳峙,狀如鋒棱,四蹄騰空、凌厲奔馳。這匹寶馬良駒在詩人細致的刻畫下,是那樣的氣韻生動,維妙逼真。詩的后四句轉寫馬的品格,用虛寫手法,由詠物轉入了抒情。寫它縱橫馳騁,穿空闊度險峻越障礙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包含著無盡的期望和抱負,將意境開拓得非常深遠,它既是寫馬馳騁萬里,也是期望房兵曹為國立功,更是詩人自己豪邁情懷、壯闊胸襟、雄偉志向的寫照。
李賀的《馬詩》通過詠馬來表現詩人遠大抱負及不遇于時的感慨與憤懣。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想要報效國家及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的渴望,但這些,詩人都是得不到的。詩歌描寫了清冷大氣的場面,寫出了靜態中的馬的蒼勁有力,同時詩人通過“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來表達自己想要實現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背誦兩首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2.獨立識字、學詞,認字3個,寫字7個。
3.理解市局的意思,初步體會這兩首古詩詠物言志的寫法特點。
教學重難點
古詩的詩句以學生誦讀為主,朗讀要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自悟詞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讀體會的基礎上合作學習,交流對語句的體會。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同學們喜歡馬嗎?你最喜歡馬的哪些方面?給大家說一說。通過這一階段的閱讀,馬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們來學習兩位著名的詩人筆下的馬,看看能為我們帶來哪些新的感受。(板書課題:古詩二首)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后借助注釋,試著說說兩首詩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讀古詩,一人讀一首,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3.全班齊讀兩首古詩,邊讀邊想:這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詩人,隨機讓學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關資料,談談對作者的了解,教師作適當的補充,介紹背景。(課件出示)
(2)都描寫了馬。隨機設疑:寫馬只為寫馬嗎?對此我們需要認真體會。
三、交流釋疑、品悟詩情。
中心議題1:這兩首詩分別描寫了怎樣的馬?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有效策略:
1、反復朗讀詩句,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字詞及詩句的意思,在書上批注。(學生先學,師補充關鍵詞意思)。
大宛:漢代西域國名,素以產“汗血馬“著稱。
竹批:馬的耳朵似劈開的竹子。
驍騰:健壯、快捷。
鉤:一種彎刀,古代的一種兵器。
金絡腦:貴重的鞍具,象征馬受重用。
何當:什么時候才能夠。
2、自由讀詩,用“----”畫出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詩句,反復朗讀、體會,簡單批注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中心議題2:這兩首詩都是寫馬的,比較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有效策略:
1、這兩首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特點和不同點?(相同點:詠物言志。不同點:《房兵曹胡馬》前四句正面寫正面寫馬的外形動態,是實寫,后四句轉寫馬的品格,由詠物轉入抒情,是虛寫。《馬詩》沒有直接描寫馬的外形特點,而是借馬的品格,表達自己的感情。)
2、這兩首詩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不同的思想感情?(《房兵曹胡馬》表達了作者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抱負。《馬詩》表達了作者想要實現理想卻懷才不遇的復雜心情。)
四、感受意境,總結全文:
如果說《房兵曹胡馬》的前四句主要是通過描寫馬的外形特點來刻畫馬的雄健神駿,表達詩人內心所受到的視覺沖擊的話,那么在詩歌的后四句,則是通過轉寫馬的品性來抒發自己的豪邁情懷,英豪之氣。看到房兵曹擁有如此的好馬,詩人杜甫的靈感煥然噴發,于是他大筆一揮,創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備、惟妙惟肖的“胡馬”圖,言簡意賅又淋漓盡致。千載之下,我們都似乎可以體會到杜甫在寫作此詩時那種欲罷不能、不吐不快的創作欲望及詩人建功立業的鴻鵠之志,壯闊胸襟!
《馬詩》一、二句展現出一片富于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三、四句借馬以抒情: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顯然,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
五、拓展延伸,實踐積累
搜集其它描寫馬的古詩,欣賞交流體會。
六、當堂檢測:
1、 說說兩首古詩中重點字詞意思及詩句意思。
2, 兩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 背誦古詩。
七、分層作業。
必做題:背誦古詩并默寫。
選做題:收集馬的成語。閱讀《同步閱讀文庫》相關篇目。
板書設計:
古詩二首
房兵曹胡馬 馬詩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賀
無空闊 托死生 何當金絡腦
驍騰有如此 萬里可橫行 快走踏金秋
《古詩二首》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從而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反復誦讀詩歌,理解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黃河是聞名世界的萬里巨川,是中國第二大河,黃河奔騰不息,無私地滋潤著兩岸的土地,養育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古代歌詠黃河的詩歌很多,我們要欣賞到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和劉禹錫的《浪淘沙》,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涼州詞》。
二、共同學習
(一)、自主學習
1、交流資料
(1)介紹作者:王之渙,字季凌,盛唐著名詩人,至今享有盛譽。天寶間,與王昌齡、崔國輔、鄭昈聯唱迭和,名動一時。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也正是這兩首詩給詩人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2)補充介紹: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3.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4.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2、朗誦詩歌,初步感知詩意。
可用齊讀、分組讀、自由讀等方式,讓學生對詩歌內容初步掌握。
3、感知詩歌內容
這首詩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描寫戍邊士兵的還鄉情,但沒有絲毫的頹廢消沉,表現詩人的廣闊胸懷。
(二)合作探究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從而深入詩的意境,體會思想感情。
1、請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明理由。
2、這首詩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這首詩中詩人是怎樣展開想象的?
三、小結
四、推薦閱讀
1、王翰的《涼州詞》
2、王之渙的詩歌
五、作業:
1、背誦默寫
2、搜集描寫黃河的詩句、傳說、諺語、歌曲。
教后記: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背誦或默寫《涼州詞》
評價并導入,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劉禹錫的《浪淘沙》。
二、共同學習
(一)、自主學習
1、交流資料
(1)介紹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中唐詩人。出仕后,其主張革新,被貶。后復用,至禮部尚書。《全唐詩》編其詩十二卷。其詩高亢激昂、意氣縱橫,語言剛健,筆鋒犀利。晚年與白居易酬唱頗多。所作《楊柳枝詞》、《竹枝詞》、《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轉,語調清新,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頗有新意。“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廣為傳唱。
(2)補充介紹:
1、浪淘沙:唐代一種曲子的名稱。
2、直上銀河:傳說漢武帝派張騫(qiān)尋找黃河的源頭,經過一個多月,張騫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見到織女。
3、牽牛、織女:即牽牛星、織女星。古代神話把這兩顆星宿說成牛郎、織女,他們結成夫妻,因觸怒天帝,被分隔在銀河兩岸,每年只許他們在農歷七月初七相會一次。
2、朗誦詩歌,初步感知詩意。
可用齊讀、分組讀、自由讀等方式,讓學生對詩歌內容初步掌握。
3、感知詩歌內容
這首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描繪了黃河的雄偉瑰麗。
(二)合作探究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從而深入詩的意境,體會思想感情。
1、請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明理由。
2、本詩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4、這首詩中詩人是怎樣展開想象的?
三、小結
四、推薦閱讀
1、劉禹錫的《陋室銘》
2、劉禹錫的詩歌《西州樂天楊州初逢》《竹枝詞》《烏衣巷》
五、拓展訓練
1、交流搜集到的有關黃河的詩句、傳說、諺語、歌曲。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贊美黃河。
六、作業:背誦并默寫古詩二首
板書設計:
涼州詞
王之渙
遠眺黃河、孤城 環境
豁達、開闊的胸懷
近聽羌笛聲 心理
浪淘沙
劉禹錫
黃河壯闊雄偉的景象
博大的生命力
偉大的精神
達到美好境界
教后記:
《古詩二首》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的夏日童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古詩的愿望。
教學重點: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的夏日童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古詩的愿望。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新課
1、學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歡(干什么)。
2、今天,老師將和你們一起學習一首寫小孩情趣的詩,它叫--
板書課文題目:《池上》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荷花池上)
二、初讀全詩,了解大意
1、教師:《池上》這首詩非常容易讀,愿意自己把它讀通嗎?
2、請學生自由讀古詩,在難讀的字下面作上記號。
3、教師:把你認為難讀的字告訴同桌,請他教你讀。
4、教師:你認為哪些字難讀,能提醒一下同桌嗎?(“撐”、“艇”、“萍”都是后鼻韻。)
6、抽讀生字卡片,讀得好的同學教全班讀。
7、指名讀全詩、互相評價。
8、齊讀全詩。
三、再讀古詩,讀出停頓
1、教師范讀,請小朋友用“/”標出詩的停頓。
2、與老師標出的停頓對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標正確。
3、學生自己練習朗讀。
4、請能正確讀出停頓的同學讀給大家聽。
5、全班齊讀。
四、細讀古詩,品味情趣
1、引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是誰?在干什么?允許學生多元解說,只要說得有理就行,說得不對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導學生在自讀古詩中得到答案。
2、自讀古詩,試著理解詩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討論解決。教師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借助圖畫、實物幫助理解;也鼓勵學生互相幫助。
過渡:小孩撐小艇干什么?討論:從“偷采白蓮”你想到了什么?
(1)碧綠的荷葉,映著雪白的荷花,實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愛之情才去偷采白蓮。
(2)小孩擔心別人不讓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頑皮……(偷采和偷盜不一樣)
3、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句,讀出小孩對白蓮的喜愛之情,讀出小孩的頑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換詞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蹤跡”可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就是“行動留下的痕跡”。“浮萍”可借助圖片和資料來理解。“一道開”用想象畫畫的辦法理解。
4、討論:從“不解藏蹤跡”你想到了什么?
五、指導有感情朗誦全詩
1、讀出節奏、抑揚頓挫。
2、讀出情感。
六、背誦古詩,拓展交流
師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描寫荷花的古詩。
第二課時
一、情境導入,再掀情趣。
1、教師引導學生從古詩《池上》的朗誦中轉入另一首體現夏日情趣的古詩--《小池》:夏日,可愛的小娃撐著小艇偷采白蓮。而楊萬里這位大詩人卻對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獨鐘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課件出示畫面(與課文中插圖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圖),引導學生看圖說話:--“我看見了,聽見了。
3、引出古詩《小池》:詩人楊萬里可別有一番獨特的發現--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二、初讀古詩,正確識字。
1、學生朗讀詩句,對于在自學過程中用鉛筆標出的認識的字,借助課文的拼音多讀幾遍。
2、學生充分朗讀:同桌互讀互考。如果發現同桌讀錯了,一定要教同桌多讀幾遍。
3、引導學生全班齊讀,齊讀之后輪讀。考查學生是否都會讀了。
4、學生讀生字,教師檢測。
(1)學生自由讀。
(2)重點抽讀,用生字卡片抽讀,主要抽讀“泉、流、愛、柔、荷、露、角”7個較難認的字。
(3)抽讀重點(抽學困生讀)。
(4)全班齊讀。
5、導學:我們已經認識了生字,讓我們再來讀讀古詩,你能把它讀好嗎?請大家再次自由地大聲朗讀古詩,爭取把字音讀得更準確,句子讀得更通順。
6、學生自由練習讀古詩,教師巡視指導讀詩節奏,糾正字音。
7、導學:下面我們開展一次朗讀比賽,比一比讀古詩的時候,誰的聲音最洪亮,句子讀得最正確、最流暢。
8、學生先在小組內兩兩賽讀,最后選出一名優勝者,然后每組派一名優勝者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賽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評選出你認為讀得的選手。
三、熟讀成誦,感知大意。
1、教師導入:同學們朗讀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學都已經熟讀成誦了吧,我們來比一比誰背誦得最快。
2、學生自由背誦。
3、教師抽背,表揚背誦得好的同學,鼓勵背誦稍慢的同學。
4、教師引言:背得不錯!話題交流:讀了詩,我覺得這方小池。我們讀一下前兩句詩,都有什么景物?詩人什么情感?后兩句呢?
5、美麗的畫,需要同學們動情的朗誦來襯托,讓我們一起盡情朗誦吧!
四、指導書寫。
1、呈現“首、無、愛、角、采、樹、尖”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4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整體范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
3、學生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鑒,教師巡視指導。
4、班級展示。
五、積累誦讀。
1、教師導言:(充滿激情地)這首詩寫的夏日可真美呀,短短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這么美的景象。你們還知道哪些描寫夏日的詩嗎?(引導學生擴展背詩,激發其喜愛朗讀古詩的情感。)
2、搜集更多古詩,參加下周班級開展的“古詩誦讀會”。
《古詩二首》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情景。
2.體會“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詩中蘊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詩。會默寫。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1.飛來峰、廬山的圖片介紹。
2.課前搜集的有關作者的資料。
教學過程:(計劃用3課時。包括舉行賽詩會。)
一、背誦古詩,渲染氣氛。
1.引言: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北宋大詩人王安石的很多詩,現在就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來背一背。
2.師生共同背誦《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王安石的詩——《登飛來峰》。
二、流資料,了解背景。
1.課件出示飛來峰的圖片。
師介紹: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今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有"東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種稱呼,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學生交流關于作者的資料。
師補充介紹: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寧波)任知縣,任職期滿后回江西臨川老家時,路過杭州,登上飛來峰塔頂,面對眼前廣闊的視野,想到雞鳴見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這一年他正好三十歲。
三、解詩意,誦讀體會。
〈一〉、初讀,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
1.自讀。
2.指名讀,正音。
3.齊讀。
4.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塔很高。
聞說:聽說。
畏:害怕。
遮:遮擋,遮住。
緣:因為、由于。
5.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說給同伴。
6.指名說每句詩的意思,師生補充評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我”登上飛來峰高高的塔頂,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就能看見太陽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不怕浮云遮擋住遠望的眼睛,只因為我就站在了飛來峰的最高層。)
<二>、再讀,整首理解,提出疑問。
1.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生自由說詩意,教師巡視,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說詩意,師生補充。
4.誰還有不懂得地方,就請提出來。
5.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三>、品讀,體會詩的含義。
1.師范讀,生閉目想象詩的意境。
2.生自讀體會。
3.為什么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說說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發言。
5.師小結:
要想看得遠,視野更開闊,就必須登上最高的一層。這正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中所寫的(師生齊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誦讀,表達情感。
1.師談話: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時,當他登上塔頂,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憧憬與展望。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感情讀出來。
2.學生練讀。
3.指名朗讀,師生評議指導。
4.齊讀。
<五>、練習背誦。(個人背,指名背,齊背。)
<六>、嘗試默寫這首詩。
<七>、寫完后同座檢查訂正。
四、回顧教學,總結學法。
生自由發言,師歸納小結。
初讀,譯詩句——再讀,說詩意——品讀,談體會——吟誦,表詩情。
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學習第二首詩。
五、學習《題西林壁》。
<一>、引言導入。
我們曾經學過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描寫廬山的詩,還記得嗎?請一位同學背一背。(學生背誦《望廬山瀑布》)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寫廬山的詩——《題西林壁》。
<二>、板書詩題,理解。
題:題寫。
西林壁:廬山西林寺的墻壁。
<三>、交流資料,了解作者。
1.學生拿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交流。
2.指名學生交流,師生補充。
(廬山的資料:美麗的廬山,地處江西省北部,是千古名山。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廬山天下戀"之美譽。)
(作者介紹: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人,與其父、其弟并稱為“三蘇”,曾任翰林大學士。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才能,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對后世的影響極深。)
<四>、出示自學要求。
1.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并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2.作者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這景象是廬山的真面目嗎
3.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你從這句話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五>、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六>、全班交流。
1.理解詩中重點詞語的意思。
橫看:正面看,從山前山后看。廬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橫看就是從東面向西看。
側看:側面看。從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不識:看不清。
緣:因為。
2.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從正面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雄偉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挺拔高峻的山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廬山真實的面目,只因為自己就身處這廬山之中。)
3.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你從這句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見廬山的一部分,根本看不到廬山的全貌。)
(這句詩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深刻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或角度不同,因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5.指名誦讀這首詩,師生評議。
6.練習背誦、默寫。
六、比較這兩首詩的不同,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聯系實際說說“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看事物有什么不同?
2.小組交流。個人匯報。
3.教師小結。
七、布置舉行賽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