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精選13篇)
《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 篇1
語文導學案(71)
年級:初二 主備:王崇喜 審核:
課題《云南的歌會》 課型:新授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時間:、5、14
學習目標:
1、掌握本文的詞語。
2.感知文章內容,體會云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
課前預習: 家長簽字: 組長檢查:
作者簡介——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背景資料: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傾訴男女間的相互愛慕,以歌唱激發生產斗爭中的勞動熱情,以歌唱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對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發豐收的喜悅和節日的歡樂……總之,云南的民歌可以說是人民生命的組成部分,滲透到人民生活的各方面面。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諱 ) 酬( )和 鐵箍( ) 熹( )微
2. 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據典: 譬喻:
忌諱: 扶搖而上:
別開生面: 酬和:
悠游自在: 若無其事:
熹微: 淳樸:
課堂自學:
1. 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幾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2、每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
合作研討:
誦讀1~3段思考下列問題
課文第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第二段的中心內容是什么?
展示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習結果)
拓展延伸:
聽民歌
(1)聽過民歌。
(2)陜北信天游、隴東花兒、江南田歌、閩北山歌。
(3)從小聽的是閩北山歌。曲調很簡單,旋律似乎只有一句。這一句翻來覆去地唱,翻來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結尾略加不同的裝飾音,以與下一句相區別。那時,常有一個老翁,走在彎彎的崎嶇長路上,他一邊趕著牛,一邊豁開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沒有應和,沒有對答。老人的嗓子孤獨、蒼老、悲涼。有時他根本發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終日與牛群為伴的牛倌。那時我聽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為隔得太遠,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閉上眼睛,還能清晰地浮現出一條長路上的一群牛,一個老翁,一首首托音很長的山歌。
(4)后來參加山場勞動,穿蓑衣、掛柴刀、扛長鋤去山上,開始近距離地聽到男女對唱的山歌。男的女的兩撥人,往往分得很開,往往是隔著一條山岙,這邊望得見那邊的人,那邊望得見這邊的人。第一個音是這樣發出的,有人覺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兒,把箬笠往腦后掀了掀,吸一口氣,然后揚脖仰頭。“哎----”,這個“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階,然后平滑著延伸,“哎----”然后波動,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氣十足、穿透力強,同時也是粗野的、質樸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愛情,但是他們唱的卻是純粹的愛歌。如果認真地聽他們彼此的對唱,還真唱得情深意長。與老人們的山歌相比,年輕人的山歌歡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滿向往。年輕人是對著 異性唱,老人則是對著大山與天空唱。
(5)時間繼續往后推移,就聽到了樂清的著名山歌《對鳥》。《對鳥》的旋律要比閩北的山歌復雜、華麗得多,而且歌詞也來得更加富有情趣。與閩北相比,樂清的山沒有那里的深,沒有那里的高,也沒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復雜了許多,山歌也因此而華麗了些,想來并非沒有道理。
(6)如今聽民歌,是聽磁帶上、音響中的民歌,流暢,華彩,大白菜扎上紅綢,早已沒有了那種質樸。從歌星那猩紅的嘴唇間和花花綠綠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文中寫了作者幾次聽民歌的經歷?分別聽的什么?
2、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作者聽民歌的經歷的?文章的結構有何特點?
3、第3段中,作者說“聽不懂老人唱的山歌”,為什么至今閉上眼睛,還能清晰地浮現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第4段中所描繪的唱山歌的情景與課文中的哪一個場面相似?
教(學)后記:
語文導學案(72)
年級:初二 主備:王崇喜 審核:
課題《云南的歌會》 課型:新授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時間:、5、15
學習目標:
1、賞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及精彩的語言。
2、感受作者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
課前預習: 家長簽字: 組長檢查:
一、給下列多音字注音
1、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 )
3.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
二、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寫了在云南的三種不同場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點:
形 式
特 點
課堂自學:
賞析品讀課文:
1、由于云南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這就是“山野對歌”。我們先來聽聽“對調子”都唱些什么?
2、“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3、既然“對調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4、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5、這里作者著重寫了“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請同學們齊讀這個內容,看看作者從哪三個方面刻畫這個年輕婦女?
6、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人物的外貌,分別從那幾個方面進行描寫?
7、你覺得這個少數民族農村婦女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8、在這個對歌場面中,作者側重寫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合作研討:
1、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 聽聽她們都唱些什么歌?
2、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么樣的美?
3、在這個歌唱場面中,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聽覺比喻擬人描景,側重寫唱歌的環境,請想想,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關系?
4、那么“金滿斗會”呢?這是一個以什么為主要內容的盛會?
5、從哪里可以看出歌會盛大?
6、如此壯觀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如何?
展示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習結果)
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無時無刻不在你的周圍,滋養著你,為你的生命提供必須的養分。我們身邊有哪些類似云南歌會般美麗濃郁的民俗呢?請你收集當地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法,以“家鄉風情”為題,寫一篇短文。
教學后記:
《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 篇2
云南的歌會
教學目標
1.學習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和場面描寫。
2.朗讀、揣摩、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土氣息。
3.探尋并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俗文化。
教學重點
1.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學習作者表現民歌文化的幾種描寫手法: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及場面描寫。
課前準備
1.學生分組搜集關于云南民間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資料(如《阿詩瑪》《五朵金花》以及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會及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的音像資料。
2.教師與部分學生根據教學需要,整理、剪輯音像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步感知課文,了解云南歌會的幾個場面,并學習本文的人物描寫。
播放剪輯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資料并導入
1.趣味競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別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如:《阿詩瑪》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學生根據搜集資料的過程和欣賞到的音像片段談感受。
3.教師導入 :
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數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幾乎滲透到了各個領域。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云南的民歌,這就是——。
研習新課
1.學生自行朗讀課文,要求讀完課文后能說出自己通過本文對云南的歌會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練而又富有表現力的文字描繪了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這是讀者初步感知課文就可以獲取的信息, 大多數學生也不會例外。 教師在組織學生交流時應引導大家注意每種歌會形式的特點,并總結歸納:□教學設計
山野對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興自由歌唱;
金滿斗會——民歌傳承。
2.學生根據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結構:
總起全文(1)
山野對歌(2~3)
分寫三種場合的歌會(2~5) 山路漫歌(4)
金滿斗會(5)
3.學習“山野對歌”。
a.指名朗讀2~3段,要求其余學生思考作者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山野對歌并做批注。
學生不難看出“山野對歌”這一片斷首先介紹了對歌的地點和內容,然后主要通過描寫對歌中的年輕女子的動作、神態、外貌來表現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快。教師在組織學生研討時應引導大家注意“山野對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的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參與對歌的多是年輕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輕人還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對唱歌的女子的描寫,特別是對她的衣著的描寫,讓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聰明、開朗、勤快的少數民族農家女子。
b.比較閱讀,交流討論課后“研討與練習”二:沈從文的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此環節教師要注意開放性,只要學生能看到兩處人物描寫的差異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真實細致,第二段著力描繪人物的神韻氣度,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學生喜歡哪一種寫法,只要言之成理,都應肯定和鼓勵)
(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小結)人物描寫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寫,可以間接描寫;語言可以樸素自然,也可以濃墨重彩。選擇哪一種方法,全看表現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讓人物符合人物的特點,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體朗讀2~3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本文的環境描寫、場面描寫,并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設計
研讀品味4~5段
1.學習“山路漫歌”。
a.默讀第4段,勾畫出好詞好句,并與同學分享。
學生勾畫出的好詞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環境描寫,如“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等等。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賞析好詞好句,如:
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的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想,讓人感受到了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
“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
教師在讓學生說得盡興時提醒學生注意:本段要表現的歌會形式是什么?寫人們唱歌的有幾句話?寫環境的又有幾句話?目的是引入下一環節的討論。
b.討論:本段寫趕馬女孩唱歌僅三句,卻用了許多優美的語句描寫由呈貢一路進城的景色。這是否偏離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白:這些優美的語句描寫出了當地優美的環境,自然環境之美與歌聲之美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只有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齊讀第4段。
2.學習“金滿斗會”。
a.老人常說“十年難逢金滿斗”,默讀第5段,將“金滿斗會”與前兩種形式的歌會比較,說說“金滿斗會”的難得之處在哪里?
“金滿斗會”與前兩種歌會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
場面盛況空前 人多: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時間長: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
盛妝:和逢年過節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索利,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
傳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匯集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
b.齊讀第5段。
拓展探究
本文對云南歌會的介紹,讓我們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讓我們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歡樂,有歌就有美。而人們用歌來表達生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請欣賞和比較以下三種歌會,你能發現它們各自的特色嗎?
播放電影《劉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會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片段。
師生交流討論,不要求統一看法,也不要求談得很專業,目的只是讓學生對民族音樂、通俗音樂和高雅音樂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并借音樂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 篇3
云南的歌會(教案)
制作人 王艷梅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家筆下美好的民族風情,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2、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品讀、賞析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和場面描寫等精彩描寫。
3、過程與方法: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體會和學習作者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數民族同胞的特有風情。
2、難點:引導學生品析文中的描寫語言。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與賞析相結合。
教學用具 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唱歌嗎?你們平時是怎樣唱的?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唱歌?(出示 《劉三姐》對歌的課件。)
這是電影《劉三姐》中的一個片段,展現的是壯族人們對山歌的情形。其實不止在壯族地區在云南這種情形也隨處可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云南的歌會》。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體會、學習作者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
2.品讀、賞析、學習文中的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及其精彩的語言。
3.感受作家筆下美好的生活,激發我們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喜愛之情。
三、檢查預習
1.給下列有下劃線的字注音。
yí pì nuò dūn huì chóu huì xī gū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 諱 酬 和 鳳 噦 熹 微 鐵 箍
四、整體感知課文
1 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三個場面。(快速瀏覽課文并思考,勾畫關鍵語句。)
2.這些場景各自有什么特色?
3 對于三個唱歌的場面,作者描寫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明確并板書:
山野對歌 才情比拼 人
山路漫歌 自然成趣 環境
村寨傳歌 場面宏偉 場面
4用概括性的語言填空。
你最喜歡 場面,因為這是一場______的歌會
(可以從歌唱的人、地點、內容、歌唱的方式、環境氣氛等方面來說)
五.品讀課文
(一)揣摩山野對歌的人物美
1 山野對歌側重寫人,有沒有具體的人物描寫?(學生勾畫,齊讀)
2 這里對年輕女人外貌的描寫太過哆嗦,建議這樣改(出示課件),你同意嗎?
生長得一張棗子臉,滿口的糯米牙,穿了身毛布衣褲,腰間圍個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鞋,辮發盤在頭上.
師引導分析:改后的文字少了那些內容?(色彩和配飾)
色彩和配飾對一個女人來說意味著什么?(美麗,活力)
如果去掉會顯得怎么樣?(太過單調)
明確:一般來說,從一個女人的穿著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鮮靚麗,可見他們個個活得鮮活滋潤,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可謂活力四射,故萬萬不可去掉。
3出示《紅樓夢》中王熙鳳出場時的一段人物描寫。
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 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 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聞。
《紅樓夢》王熙鳳
教師簡單點評
小結:這一段和我們文中很相似,都是通過細細的描繪人物的配飾和色彩來展現一個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更加生動,更具有活力。所以,我們在描寫人物時也不妨運用上這些美麗的色彩語言,細細的描繪人物的裝扮,使我們的文章讀起來更加生動,更具有活力。
(二)領略山路漫歌的環境美
1 勾畫齊讀描寫優美環境的句子
2 討論:本段寫趕馬女孩唱歌僅三句,卻用了許多優美的語句描寫由呈貢一路進城的景色。這是否偏離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明確:這些內容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一種烘托映襯,又是對中心的鋪墊,起了一個渲染氛圍,烘托主題的作用。
3 出示環境描寫的作用
(1). 渲染營造某種氛圍或氣氛。
(2). 展開、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3). 交代人物身份,表現人物性格
(4). 象征和暗示。
(5). 襯托人物心情。
(6). 交代人物活動環境。
(7). 深化文章主題。
六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很多傳奇:一個只讀了幾年私塾、自學成才的大學教授,一個寫了《邊城》《湘行散記》等偉大作品的文學大師,一個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為考古學家的奇人,一個永遠自稱為“鄉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七拓展
1.了解云南的其他民俗文化(出示課件)
2.學生說下我們身邊有哪些民俗?(教師補充)
總結:中國是個文化大國,有著古老悠久的文明積累,擁有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遍布深州的文物遺產,還有那56個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是中華文明積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中國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將這些寶貴的民俗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并加以保護和發展.
v 作業:
1. 為了中國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請你擬一條宣傳標語;或是提幾點建議。
2. 搜集我們身邊的民俗文化,并加以整理
附:板書設計
云南的歌會
沈從文
山野 對歌 才智比拼 人
山路 漫歌 自然成趣 環境
村寨 傳歌 場面宏偉 場面
《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 篇4
《云南的歌會》說課稿
各位評委,我說課的課題是,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云南的歌會》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手段、學法指導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說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介紹了我國部分地區的節目風俗和民間軼事,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無窮樂趣,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對每一個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寫,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
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學習敘事性文章的寫法。
2、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基于對教材的這種認識,本課我確立了三個教學目標:
①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②體會云南歌會的美。
③體會“山路漫歌”的立體美。
初二學生對寫人記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是對文章內容把握的準確度和對文章主題理解的深度上還有待提高。而且我們北方的學生對云南的民風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
1、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會所蘊含的美。
[難點]:
品味體會“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
第二、教學方法、手段
本文所寫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充滿了情趣,根據文章這一特點,我將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借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來使學生深入體會云南歌會的美,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
第三、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我的導語是這樣的:
在云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和同學們在電視或廣播中接觸過的演唱會、音樂會大不相同,云南的歌會有哪些特色呢?我們通過學習《云南的歌會》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
我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并提出問題:“云南的歌會”有哪三種形式?
學生通過初步的閱讀思考,歸納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這三種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
為了讓學生深刻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更好的體會云南歌會的美,我分兩步來講清本課的教學重點。
(二)講析重點
第一步: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采用比較閱讀,分析比較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在內容上的側重點和寫作手法上的差異。
通過討論、分析、歸納,學生能夠明確:
山野對歌具有對抗賽的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寫唱歌人,在外貌,神態等方面對演唱者進行工筆描繪,云南女子的獨特服飾,高超的打秋千本領,顯示了她們開朗、活潑和充滿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會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作者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
村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參加者來自各行各業,不論男女老幼,全都熱情高漲,六人圍坐一桌,足足有三十來桌。傳歌盹地點是住處院子的兩樓和長長的屋廊下,人們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傳歌的目的是老一輩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作者寫傳歌的場面,有全局描繪,有細部刻畫,點面結合,生動精妙的向我們展示了云南的民風民俗,讓我們領略到一種獨特的地域美。
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對課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礎上,第二步,我讓學生找出自己特別喜愛的場景或句子,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云南歌會蘊含的美。
自古以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傳至今,具有獨特的風俗美,這種風俗美與特定的環境,當地的人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是需要學生深入體會的地方,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難點是:體會“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為了引導學生真正理解風俗美與特定環境、’當地人物之間的密切關系,我讓學生精讀“山路漫歌”這個片斷并設置三個問題,突破難點。
第一個問題:“山路漫歌”這個片斷幾乎沒有寫所唱的歌,寫了些什么內容?
學生通過仔細閱讀能夠分析出這個片斷重在描寫景物:藍藍的。天,成片的樹林,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和藍天相呼應的粉藍色報春花,著重寫了兩種鳥:一種是喜歡獨唱的戴勝鳥,另一種是喜歡群唱的云雀。這些景物構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環境。
第二個問題:作者寫這些景物運用了哪些手法?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討論后明確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調動多種感覺器官,繪形、繪聲、繪色,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描寫:藍天白云、蔥翠的樹林、山花爛漫的小山坡是靜態的,是色彩斑讕的;戴勝鳥和云雀邊飛邊唱,嬉戲嗚叫是動態的,它們的歌唱是歡快悅耳的。
作者運用動靜結合、聲色相融的手法,使這幅立體自然畫卷真得是美不勝收。趕馬女孩子面對如此美景,心中充滿喜悅,為之陶醉,情動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縱情歌唱呢?
我設置的第三個問題是:假如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是趕馬女孩子中的一員,你會唱出什么樣的歌?結合自己的日常積累,主要是歌曲積累,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創設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設置這個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為學生營造了想象和聯想的空間,學生能在想象中身臨其境,真正體驗在這種宛如畫卷的環境中,當地的人們會有什么樣的心情、欲望,趕馬女孩子熱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環境有著根本的聯系。從而學生會真正體會和思考:民俗的形成與環境、人物的密切關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為云南秀麗明媚的環境美,這種歌會的風俗也代代相傳下來。
(四)、鞏固運用
對課文的閱讀、分析、,品味之后,為了鞏固學習內容,我設置了當堂的口頭作文,讓學生介紹一種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試著分析這種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歸納小結
《云南的歌會》是介紹云南民俗風情的散文,我所確定的重點、難點,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云南歌會的獨特之處,還能引導學生關注民俗,了解民間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布置作業:
1、推鑒課外閱讀書:《沈從文散文選》
2、寫一篇介紹家鄉民俗的作文。
四、時間安排
啟發導入2分鐘 講授新課25分鐘
鞏固應用10分鐘 歸納小結2分鐘
余下的時間讓學生讀書、質疑、反饋矯正,幫助學生消化所學知識
五、板書設計
山野對歌:才智 外貌 神態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鳥 人 環境美
村寨傳歌:場面 特點 目的 風俗美
《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 篇5
16、《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云南歌會的情趣與盛況。
2、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學生能夠準確地說出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內容與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課文,欣賞品味文中語言片段。
2、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及教師的點撥,學會自主解讀文章。
3、在認真研讀文章的前提下適當進行小型的研討交流活動,領略文中優美的意境,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4、延伸拓展,橫向比較,體味各地民謠民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在歌會場景所觸發的情感,學會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文是一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個場面的內容各是什么,寫作手法上的不同特點。
教學難點:1、環境描寫的對表現文章主題的作用。
⒉賞析、積累文中優美的詞句;體味文中蘊含的喜愛之情。
【設計思路】
本篇課文用兩課時完成。按照整體感知——研讀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學,以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指導學生閱讀,組織學生討論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找出文章圍繞云南的歌會寫了哪幾個場合的歌唱情景,重點寫了什么,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會的特點。還要把握不同場合的歌唱又怎樣的特色。在寫作方法上,不同的內容是怎樣表現的。畫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賞的語段,通過反復研讀,及比較閱讀體會文章寫法和語言上的特色。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課外收集有關民歌的資料,在拓展中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
【教學準備】
1.學生利用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淳樸 即物起興(xìng) 引經據典 悠游自在 龍吟鳳噦(huì)
2.收集有關民歌的資料及沈從文表現湘西農村生活的有關文章。
3.教師搜集資料準備制作幻燈片,采用多媒體電腦教學。
【學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相信同學們都喜歡聽歌吧 。近幾年來,各種個人演唱會風起云涌。你最喜歡誰的演唱會? 能把當時的場面描述一下嗎?(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情緒,活躍氣氛。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及時評價。)
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歌會——云南的歌會,我們來一起欣賞。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了解作者: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沈從文散文選》等。(學生收集資料,進行交流,教師補充介紹)
2.積累字詞:蹲踞、酬和、譬喻、淳樸、 即物起興(xìng)、 引經據典、悠游自在、 龍吟鳳噦(huì)、迤西yí 、熹微xī、鳳噦huì、 當行háng 、出色、 規矩。
3.整體感知:
(1)、讀了全文,你從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學生可能說得五花八門,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出三種不同場合下的民歌演唱會。)
山野對歌 山路漫歌 村寨傳歌
(2)、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思考:
1)、課文中描寫了在的大的哪三種不同場所聽到的民歌演唱,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2)、說說與你通過電視和其它途徑聽到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云南的歌會有哪些特色,作者為什么會對云南的歌會感興趣?
(要點提示:1.第一部分:山野對歌。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第三部分:村寨傳歌。 2.云南的歌會淳樸自然、氣勢壯觀。對歌具有對抗賽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急性的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
三、研讀探究、深入理解:
1、進一步讀課文,看看三種場合下的演唱會在內容、寫作手法上有何特點,與個人演唱會有何不同?(學生讀書、思考)
2、學生小組合作、交流。 3、班內交流、總結:
a.三種場合下的演唱會,內容上有的側重于比賽性質 ,有的側重于自由漫歌,有的側重于流傳性質 ;手法上有的側重于描繪人物,有的側重于描寫環境,有的側重于場面描寫。
b.個人演唱會中的歌者只有一人,是既定的;而云南歌會中的歌者 有多個,可自由參加。
c.個人演唱會演唱的歌曲是早已計劃、準備好的;而云南歌會的歌唱內容是即興而作、隨意而發。
d.個人演唱會的舞臺是固定的,顯得嚴肅又輝煌;而云南歌會沒有特意搭設的舞臺,它 多疑鄉村山野為舞臺,自然靈動。
4、進一步閱讀云南對歌的三個場面,分別把握三個場面對歌的不同特點以及作者寫作的不同手法。四人小組在討論的基礎上全班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內容 特點 寫作手法
(要點提示:內容 特點 寫作手法
山野對歌 對歌具有對抗賽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點寫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發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點寫唱歌的環境
村寨傳歌 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云南民歌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重點寫唱歌的場面)
5、教師評價學生的觀點,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出云南歌會的特點 :自然、淳樸、自由、氣勢壯觀。
6、回讀課文 ,進一步領會云南歌會的特點,體味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
四、作業
搜集你學過或聽過的幾首云南民歌。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一堂課:
1.我們已經了解云南歌會這種民風民俗 ,你喜歡它嗎?
作者把對它的喜愛都融進了優美的字里行間。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找出這些詞句,并賞析、品味(運用圈點批注的形式)
以民主表決的形式,以“我最喜歡 場面,這里 ” 對話方式,即興安排學習三個歌會場景的順序,進行語言品味。這部分著重體驗作者描寫的側重點。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師可以補充提問:
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明確:“山路漫歌”中環境描寫對人物心情的襯托作用;用環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5.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入體味文中蘊含的喜愛之情,并摘抄、積累優美的句段
二、復述:
選擇文中你喜歡的一種云南歌會場面,口頭復述 (一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二是訓練口頭表達力)
三、合作交流、研讀探究:
1、賞析文章語言:
默讀課文,畫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賞的語段,說說你喜歡它們的原因,注意分析這些語段的作用和寫法。(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2、分析人物描寫:
(1)齊讀課后練習二和文中的二小節,思考討論各用什么描寫方法寫出人物特征的?
(2)比較兩種人物描寫在寫法上的不同。說說你更喜歡哪一種,及其原因。
(要點提示:文中的二小節,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度隱藏在字里行間。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如在眼前,著色濃重、艷麗。
《邊城》中對主人公翠翠的描寫,中在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為了寫出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意在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因此這段文字顯得飄忽靈秀。
這兩段人物描寫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節以寫實為主,寫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態;課后練習二中的第二段側重寫虛,寫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3、分析環境描寫:
第四段用很多筆墨寫進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鳥的歌唱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呢,作者著力描寫美麗的山野風光,其目的何在?
(要點提示:“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是這一段的主要內容。但是作者并沒有直奔主題來寫這些內容。首先是一種寫實:云南確實有著如此美麗的風光,也有如此動人的趕馬女孩,作者此時所做的只是據實而錄——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了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寫到女孩的歌唱。其次為“趕馬女孩子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生花爛漫,山鳥齊唱,這又是何等的生機活潑,而生活在其間的女孩兒日日領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上早已漸漸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鳥或悠揚或樸質的鳴唱與干“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為呼應,交織成一片動人的田園交響曲。)
4、通過第五段學習場面描寫:
文章中的場面,一般是指情節發展過程中的某一時間和環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發生關系而構成的生活畫面,即“一個或多個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連續的時間而有所活動”。因此,場面描寫是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動”的描寫。它往往是敘述描寫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是自然景色、社會環境等描寫手段的集中表現。它要求通過人物的活動寫出全場的氣氛。它既有全場的鳥瞰也穿插有個別人或事的特寫。
5、找出第五小節中所寫的人物及人物活動,區分哪些是對全場的鳥瞰,哪些是對個別人或事的特寫。
四、體驗感悟、總結反思:
1、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仿寫練習(可做家庭作業)
如:仿照下面的句子, 以另一種動物開頭,寫一句話。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
2、歸納總結: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對自己寫作有什么指導和值得借鑒的地方。(教師針對學生的總結,可提出寫作訓練,在課堂上或課后均可。如:謝一段人物描寫、一段場面描寫、環境描寫)
五、拓展延伸:
1、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在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于“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解答”,哪些屬于“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
2、收集有關民歌的音像資料,學習課文中三種不同寫方法,把課堂上播放有關音像資料把聽到的民歌及其場景,結合聯想和想象,用語言表達出來。
3、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鼓勵學生寫出或唱出當地的一首民謠(寫不出的字可用拼音代替),并解釋它的意思。
六、作業:
1、課外收集其他文學作品中有關描寫民歌的段落。
2、課外閱讀沈從文作品
[資料平臺]
過節和觀燈
我生長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口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我照例憑頑童資格,和百十個大小頑童,追隨隊伍城廂內外各處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燈的不僅要氣力,還得要勇敢。為表示英雄無畏,每當場坪中焰火上升時,白光直瀉數丈,有的還大吼如雷,這些人卻不管是“震天雷”還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陣,迎面奮勇而前。我們年紀小,還無資格參與這種劇烈活動,只能趁熱鬧在旁吶喊助威。有時自告奮勇幫忙,許可拿個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運氣不壞。因為始終能跟隨隊伍走,馬不離群。直到天快發白,大家都燒得個焦頭爛額,筋疲力盡。隊伍中附隨著老漁翁和蚌殼精的,蚌殼精向例多選十二三歲面目俊秀姣好男子充當,老漁翁白須白發也假得儼然,這時節都現了原形,狼狽可笑。樂隊鼓笛也常有氣無力板眼散亂的隨意敲打著。有時為振作大伙精神,樂隊中忽然又悠悠揚揚吹起“踹八板”來,獅子耳朵只那么搖動幾下,老漁翁和蚌殼精即或得應著鼓笛節奏,當街隨意兜兩個圈子,不到終曲照例就癱下來,惹得大家好笑!最后集中到個會館前點驗家伙散場時,正街上江西人開的南貨店布店,福建人開的煙鋪,已經放鞭炮燒開門紙迎財神,家住對河的年輕苗族女人,也挑著豆豉蘿卜絲擔子上街叫賣了。
(選自沈從文《過節和觀燈》,見《花花朵朵 壇壇罐罐》)
個性鮮明的云南民歌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傾訴男女間的相互愛慕,以歌唱激發生產斗爭中的勞動熱情,以歌唱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對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發豐收的喜悅和節日的歡樂……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廣博、閱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的敘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據說,解放前的僳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訴各自的理由,調解人也以歌唱進行裁決。一個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們的特別尊敬。
云南民歌不僅是云南民族音樂的核心和基礎,而且對各民族文學藝術的發展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各民族歌舞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器樂發展的胚胎,它不僅孕育了各民族戲曲、曲藝音樂的形成,同時也為戲曲、說唱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他豐富的養料。在各類民族哭樂和花燈、白劇、壯劇、傣劇、揚琴、大本曲等戲曲、說唱音樂中,大量的曲調至今還保留著民歌的原型或近似民歌的變體。尤其不能忽視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詞本身就是極其豐富多采的民間詩歌,許多文學價值很高的長篇敘事詩都是民間歌手創作的。自然,各民族民歌也正是文學藝術創作的肥沃土壤。
云南各民族、各地區的民間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個性,色彩鮮明,風格獨特。而不同的歌種,不同的體裁,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旋律風格,則顯現出千姿百態、斗艷爭芳的動人景象。
《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 篇6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
海鹽縣通元中學 陳百勝 2006年3月28日
【教學目標 】
1、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和特點。
2、朗讀、揣摩、品味文章語言,學習作者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
3、領略云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感受作家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朗讀、揣摩、品味文章語言。
【教學難點 】
引導學生品析文中的描寫。
【教學工具】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
一、對歌欣賞,激趣引入
播放《劉三姐》片段。
在我們國家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云南省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來傳授知識,據說,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還在呀呀學語的時候,就跟著大人學唱歌了。許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別的尊敬。今天,就讓我們去參加“云南的歌會”,了解云南的民歌!
(設計目的:此環節主要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下面教學做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指名朗讀。其余學生聽讀、熟悉課文,注意字音。
2、 學生瀏覽課文,思考:沈從文給我們描繪了哪三種形式的歌會?(可以在哪種場合欣賞到歌會?)
3、假如你作為一名游客來到了云南,根據課文的介紹,你喜歡參加哪一種歌會?為什么?(結合語段相關內容回答)
(設計目的:此環節主要是完成目標1、3,通過朗讀、體驗、交流等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初步領略云南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
三、精讀“山路漫歌”,學習語言描寫
1、 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 默讀第4段,圈點勾畫好詞好句,并與同學分享。
教師示例:
3、3、本段用了許多優美的語句描寫由呈貢一路進城的景色。這是否偏離了“山路漫歌”的“歌”字?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設計目的:此環節主要完成目標2,意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學會相互交流表達,培養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悟能力和賞析能力,并積累優美詞句,學會閱讀)
四、借鑒運用,仿寫句子。(機動)
“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把句中的“云雀”換成其他動物,仿寫句子。
(設計目的:模仿借鑒課文語言句式,從句子模仿開始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
五、作業
運用本節課精讀“山路漫歌”的閱讀方法,閱讀“山野對歌”和“村寨傳歌”。
(設計目的:學以致用,學方法用方法,進行自主閱讀)
《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 篇7
一、民俗采風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的民俗文化異彩紛呈,請同學們動動腦筋,想一想,你還知道其他民族的民俗嗎?(說出一種即可!加油啊!)
二、測測你的注音速度!(又快又準!)
迤( )西 蹲踞( ) 譬( )喻 荊( )條
糯( )米 土坎( ) 矗( )起 氣氛( )
三、驗驗你的寫字速度!(看你的了!)
晨光xī_____微 lüè_____地飛去 屋jǐ_____ chún_____樸
ɡū_____桶避yì_____免災忌huì_____
四、做個小翻譯!
1.即物起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無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你一定能準確理解語段后的問題!(加把勁兒啊!)
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本來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由呈貢趕火車進城,向例得騎一匹老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時趕車不及,還得原路退回。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個花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于唱歌也發生了興趣,經趕馬女孩子一喝,才撲著翅膀掠地飛去。這種鳥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卻歡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復叫個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伏在草叢中的云雀群,卻帶點鼓勵的意思相互應和。直到窮目力看不見后,忽然又像個小流星一樣,用極快速度下墜到草叢中,和其他同伴會合,于是另外幾只云雀又接著起飛。趕馬女孩子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嗓子通常并沒經過訓練,有的還發啞帶沙,可是在這種環境氣氛里,出口自然,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大伙兒唱得最熱鬧的叫“金滿斗會”。有一次,由村子里人發起,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矮方桌,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聽曲子。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蕩動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噦意味。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來會的婦女占多數,和逢年過節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索利,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使人不敢認識。我以一個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隨后才想起這里是村子口擺小攤賣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門邊挑水洗衣的,打鐵箍桶的工匠,小雜貨商店的管事,鄉村土醫生和閹雞匠,更多的自然是趕馬女孩子、不同年齡的農民和四處飄鄉趕集賣針線花樣的老太婆,原來熟人真不少!集會表面說是避疫免災,主要作用還是傳歌。由老一代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反復唱下去,到大家熟習為止。因此在場年老人格外興奮活躍,經常每桌輪流走動。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規矩傳歌,那么不問唱什么都不犯忌諱。就中最當行出色的是一個吹鼓手,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愛情故事,此外嘲煙鬼,罵財主,樣樣在行,真像是一個“歌庫”(這種人在我們家鄉則叫做歌師傅)。小時候常聽老太婆口頭語,“十年難逢金滿斗”,意思是盛會難逢,參加后才知道原來如此。
1.上文選自《_____》,作者_____,現代_____家、_____家。
2.選文寫的是在哪兩種場合下聽到的民歌演唱?
3.選文選取的演唱方式有哪些?內容有哪些?
4.想一想,云南的歌會與你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有什么異同點?(暢所欲言!)
參考答案
一、例如“瑤族耍歌堂”“藏族旺果節”“傣族潑水節”“苗族四月八”等等。
二、yí jù pì jīnɡ nuò kǎn chù fēn
三、熹 掠 脊 淳 箍 疫 諱
四、1.借助眼前的事物引起所要抒發的情感或吟誦的事物。
2.比喻,打比方。
3.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表示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五、1.云南的歌會 沈從文 作 歷史文物研究
2.一種場合是騎馬走山路時聽到的民歌演唱,另一種場合是在“金滿斗會”上聽到的民歌演唱。
3.一種是十四五歲趕馬女孩子邊趕馬車邊唱山歌。
另一種是全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圍坐在桌邊各自輪流低唱《十二月花》等民歌。
4.怎么想的怎么說。比如從場地、歌曲的內容、音響、人數、觀眾等方面來比較均可!
《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 篇8
各位評委,我說課的課題是,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云南的歌會》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手段、學法指導以及教學過程 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說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介紹了我國部分地區的節目風俗和民間軼事,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無窮樂趣,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對每一個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寫,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
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學習敘事性文章的寫法。
2、教學目標 及重點、難點
基于對教材的這種認識,本課我確立了三個教學目標 :
①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②體會云南歌會的美。
③體會“山路漫歌”的立體美。
初二學生對寫人記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是對文章內容把握的準確度和對文章主題理解的深度上還有待提高。而且我們北方的學生對云南的民風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
1、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會所蘊含的美。
[難點]:
品味體會“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
第二、教學方法、手段
本文所寫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充滿了情趣,根據文章這一特點,我將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借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來使學生深入體會云南歌會的美,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
第三、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我的導語 是這樣的:
在云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和同學們在電視或廣播中接觸過的演唱會、音樂會大不相同,云南的歌會有哪些特色呢?我們通過學習《云南的歌會》這篇文章來了解一下。
我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并提出問題:“云南的歌會”有哪三種形式?
學生通過初步的閱讀思考,歸納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這三種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
為了讓學生深刻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更好的體會云南歌會的美,我分兩步來講清本課的教學重點。
(二)講析重點
第一步: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采用比較閱讀,分析比較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在內容上的側重點和寫作手法上的差異。
通過討論、分析、歸納,學生能夠明確:
山野對歌具有對抗賽的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寫唱歌人,在外貌,神態等方面對演唱者進行工筆描繪,云南女子的獨特服飾,高超的打秋千本領,顯示了她們開朗、活潑和充滿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會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作者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美環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
村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參加者來自各行各業,不論男女老幼,全都熱情高漲,六人圍坐一桌,足足有三十來桌。傳歌盹地點是住處院子的兩樓和長長的屋廊下,人們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傳歌的目的是老一輩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作者寫傳歌的場面,有全局描繪,有細部刻畫,點面結合,生動精妙的向我們展示了云南的民風民俗,讓我們領略到一種獨特的地域美。
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對課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礎上,第二步,我讓學生找出自己特別喜愛的場景或句子,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云南歌會蘊含的美。
自古以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傳至今,具有獨特的風俗美,這種風俗美與特定的環境,當地的人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是需要學生深入體會的地方,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難點是:體會“山路漫歌”這個片斷的立體美。為了引導學生真正理解風俗美與特定環境、’當地人物之間的密切關系,我讓學生精讀“山路漫歌”這個片斷并設置三個問題,突破難點。
第一個問題:“山路漫歌”這個片斷幾乎沒有寫所唱的歌,寫了些什么內容?
學生通過仔細閱讀能夠分析出這個片斷重在描寫景物:藍藍的。天,成片的樹林,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和藍天相呼應的粉藍色報春花,著重寫了兩種鳥:一種是喜歡獨唱的戴勝鳥,另一種是喜歡群唱的云雀。這些景物構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環境。
第二個問題:作者寫這些景物運用了哪些手法?
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討論后明確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調動多種感覺器官,繪形、繪聲、繪色,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描寫:藍天白云、蔥翠的樹林、山花爛漫的小山坡是靜態的,是色彩斑讕的;戴勝鳥和云雀邊飛邊唱,嬉戲嗚叫是動態的,它們的歌唱是歡快悅耳的。
作者運用動靜結合、聲色相融的手法,使這幅立體自然畫卷真得是美不勝收。趕馬女孩子面對如此美景,心中充滿喜悅,為之陶醉,情動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縱情歌唱呢?
我設置的第三個問題是:假如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是趕馬女孩子中的一員,你會唱出什么樣的歌?結合自己的日常積累,主要是歌曲積累,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創設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設置這個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為學生營造了想象和聯想的空間,學生能在想象中身臨其境,真正體驗在這種宛如畫卷的環境中,當地的人們會有什么樣的心情、欲望,趕馬女孩子熱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環境有著根本的聯系。從而學生會真正體會和思考:民俗的形成與環境、人物的密切關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為云南秀麗明媚的環境美,這種歌會的風俗也代代相傳下來。
(四)、鞏固運用
對課文的閱讀、分析、,品味之后,為了鞏固學習內容,我設置了當堂的口頭作文,讓學生介紹一種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試著分析這種民俗形成的原因。
(五)、歸納小結
《云南的歌會》是介紹云南民俗風情的散文,我所確定的重點、難點,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到云南歌會的獨特之處,還能引導學生關注民俗,了解民間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布置作業 :
1、推鑒課外閱讀書:《沈從文散文選》
2、寫一篇介紹家鄉民俗的作文。
四、時間安排
啟發導入 2分鐘 講授新課25分鐘
鞏固應用10分鐘 歸納小結2分鐘
余下的時間讓學生讀書、質疑、反饋矯正,幫助學生消化所學知識
五、板書設計
山野對歌:才智 外貌 神態 人物美
山路漫歌: 花 鳥 人 環境美
村寨傳歌:場面 特點 目的 風俗美
《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 篇9
16.云南的歌會
南京一中 陳玫玫
【教學目標 】
1. 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學生能夠準確地說出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內容與特點。
2. 反復誦讀課文,欣賞品味文中語言片段。
3. 在認真研讀文章的前提下適當進行小型的研討交流活動,用音樂構件的平臺,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教學重難點】
本文是一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個場面的內容各是什么,寫作手法上的不同特點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的。
教學的難點是環境描寫的對表現文章主題的作用。
【設計思路】
本篇課文用兩課時完成。按照整體感知——研讀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學,以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指導學生閱讀,組織學生討論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找出文章圍繞云南的歌會寫了哪幾個場合的歌唱情景,重點寫了什么,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會的特點。還要把握不同場合的歌唱又怎樣的特色。在寫作方法上,不同的內容是怎樣表現的。畫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賞的語段,通過反復研讀,及比較閱讀體會文章寫法和語言上的特色。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課外收集有關民歌的資料,在拓展中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
【教學準備】
1.學生利用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淳樸 即物起興(xìng) 引經據典 悠游自在 龍吟鳳噦(huì)
2.收集有關民歌的資料及沈從文表現湘西農村生活的有關文章。
3.教師搜集資料準備制作幻燈片,采用多媒體電腦教學。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沈從文從遙遠的湘西走來,他的《邊城》、《長河》、《蕭蕭》像一塊塊的冰清玉潔的翡翠帶著中國濃郁的鄉土氣息清新自然的展現在人們面前。沈從文想一座通往鄉土古寨的橋梁,湖南四川貴州交界的偏遠地帶的民俗風情,隨著他的文學作品的流傳,一天天被人們所了解。今天這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一齊來領略云南少數民族的風俗。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在掌握以下字詞的基礎上,朗讀課文。
應掌握的字詞:蹲踞酬和 熹微 譬喻淳樸 即物起興(xìng) 引經據典悠游自在 龍吟鳳噦(huì)
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思考:
1.課文中描寫了在的大的哪三種不同場所聽到的民歌演唱,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2.說說與你通過電視和其它途徑聽到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云南的歌會有哪些特色,作者為什么會對云南的歌會感興趣?
要點提示:
1.第一部分:山野對歌。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村寨傳歌。
2.云南的歌會淳樸自然、氣勢壯觀。對歌具有對抗賽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急性的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
三、研讀探究。
1.進一步閱讀云南對歌的三個場面,分別把握三個場面對歌的不同特點以及作者寫作的不同手法。四人小組在討論的基礎上全班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內容
特點
寫作手法
要點提示:
1.
內容
特點
寫作手法
山野對歌
對歌具有對抗賽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點寫唱歌人
山野漫歌
急性的自由歌唱,發昏性情,自然成趣
重點寫唱歌的環境
村寨傳歌
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云南民歌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重點寫唱歌的場面
作業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收集有關民歌的音像資料。
第二課時
三、研讀探究。
2.再次默讀課文畫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賞的語段,說說你喜歡它們的原因,注意分析這些語段的作用和寫法。(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要點提示:2.重點分析:第二小節的結合課后練習二比較兩種人物描寫在寫法上的不同。說說你更喜歡哪一種,及其原因。
文中的二小節,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度隱藏在字里行間。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如在眼前,著色濃重、艷麗。
《邊城》中對主人公翠翠的描寫,中在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為了寫出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意在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因此這段文字顯得飄忽靈秀。
這兩段人物描寫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節以寫實為主,寫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態;課后練習二中的第二段側重寫虛,寫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第四段用很多筆墨寫進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鳥的歌唱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呢,你覺得作者這樣寫有什么意圖?
“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是這一段的主要內容。但是作者并沒有直奔主題來寫這些內容。首先是一種寫實:云南確實有著如此美麗的風光,也有如此動人的趕馬女孩,作者此時所做的只是據實而錄——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了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寫到女孩的歌唱。其次為“趕馬女孩子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生花爛漫,山鳥齊唱,這又是何等的生機活潑,而生活在其間的女孩兒日日領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上早已漸漸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鳥或悠揚或樸質的鳴唱與干“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為呼應,交織成一片動人的田園交響曲。
通過第五段學習場面描寫。文章中的場面,一般是指情節發展過程中的某一時間和環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發生關系而構成的生活畫面,即“一個或多個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連續的時間而有所活動”。因此,場面描寫是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動”的描寫。它往往是敘述描寫等方法的綜合運用,是自然景色、社會環境等描寫手段的集中表現。它要求通過人物的活動寫出全場的氣氛。它既有全場的鳥瞰也穿插有個別人或事的特寫。
找出第五小節中所寫的人物及人物活動,區分哪些世對全場的鳥瞰,哪些是對個別人或事的特寫。
四、拓展延伸: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在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于“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解答”,哪些屬于“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
收集有關民歌的音像資料,學習課文中三種不同寫作方法,把課堂上播放有關音像資料把聽到的民歌及其場景,結合聯想和想象,用語言表達出來。
作業 :課外收集其他文學作品中有關描寫民歌的段落。
冰心-->冰心文集-->
... 一幅一幅地從我眼前掠過: 1928年的夏天,她和胡也頻、沈從文到我上
海 ... 我的生活一直處在戰時不穩定的狀態之中。” 他到了云南大學,又建立起
了社會學系并擔任了系主任 ... 新聞聯播”當然要看了,音樂會和賽歌會我也愛 ...
一、導入 。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眾所周知,他是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的。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中華兒女用自己不同的方式紀念著他,不同地域的人們有著今年端午節的不同方式。高由地處江蘇淮安,一望無垠的高郵湖滋養了生長在高郵湖畔的兒女,賦予了他們不同尋常的聰明才智,他們以他們特有的方式歡度著明年的端午節。高郵湖畔的咸鴨蛋在全國都極為出名,端午節來臨的時間恰在咸鴨蛋腌制過程當中,鴨蛋就這樣和端午節取得了聯系,也就這樣被獨具慧眼的作家汪曾祺寫入了文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端午的鴨蛋》。
二、從整體感知課文。
1.一讀:用普通話正確、留利、由表情地朗讀。在不斷過程中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腌 門楣 莧菜 籍貫 城隍廟 囊螢映雪
《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 篇10
教學目的
1.分析本文結構,理解散文特點。
2.感知文章內容,體會云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的文化知識。
3.識記并理解積累文中的生字生詞。
4.體會沈從文的語言和文學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三種不同場合民歌的方式和內容及在寫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學方法:
以讀講、合作、探討和學習方式圍繞課文內容和結構展開。
教學時數:二課時
預習作業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諱(huì) 酬(chóu)和 鐵箍(gǖ) 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諱:忌怕而隱避。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別開: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熹 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 樸:誠實樸素。
3、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四單元的內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間文化。提問學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個民族、每個地區,他們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請同學們來聽一段音樂,聽聽是哪個地方的民歌?(教師播放兩個地方的民歌音樂,請同學們說說是哪個地方的民歌。)啊,你們都能聽出來,說明你們對民歌還比較了解。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云南的民歌。(教師板書:16 云南的歌會)
二、云南民歌的簡介
云南是我國少數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這里的少數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們以此來贊美自己的生活,他們經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傾訴青年男女之間的愛幕,或者歌唱激發勞動熱情,或者以歌唱表達豐收的喜悅和節日的歡樂……總之。云南的歌聲可以說是他們生命的組成部分,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是誰?提問學生:(沈從文),他是云南人嗎?(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鳳凰人)。那他為什么對云南的歌會特別了解?(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去了云南,后來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所以對云南的歌會比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說是《邊城》。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四、學習、研討課文
1、檢查預習作業 (課文早讀課已讀)
(1) 抽讀課后生字生詞。
(2) 解釋詞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熹 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2、分組討論課后練習一。(3分鐘時間)
(主要討論哪三種不同場合,演唱的方式和內容,三種場合的特點,還有三種場合在手法上主要寫什么,以及作者為什么要感興趣。)板書如下:
三個場合 方式 特 點 在手法上主要寫什么 感受
見景生情即物起興(藍花花)
山野對歌 提問(猜謎音樂)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 對少數民
互嘲互贊 族風俗的
其他故事 熱愛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環境
村寨傳歌 “金滿斗會” 盛況空前
民歌課堂 氣勢壯觀 唱歌的場面
3、畫出自己喜愛的語句,細細賞析品味。
五、問題研究
(一)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群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二)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明確:用環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無?“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說的是云南對歌以情歌為主,但仍有其它他內容,因此一“多”字用得準精當,無可更易。
“種種不同方式”有總領作用,具體包含以下幾種對歌方式:見景生情,即物起興;提問;互嘲到贊。
六、小結
《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別開生面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教學中必須扎扎實實地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感受語言文字創設的美妙情境。
七、拓展訓練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于“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哪些屬于“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擇一兩首唱一唱。
學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較。
《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 篇11
一、導入新課。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師生欣賞。
教師講解導入:在云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贊賞。這節課我們共同來感受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
作者簡介: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諱(huì) 酬(chóu)和 鐵箍(gū) 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別開生面: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忌諱:忌怕而隱避。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三、聽讀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一)聽課文錄音,理清文章脈絡:課文可分幾個部分?請概括各部分內容。
明確:課文分為四部分,總分結構
第一部分(1)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引起下文的敘述。
第二部分(2―3)描寫山野對歌。
第三部分(4)描寫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寫村寨傳歌。
(二)默讀課文,思考: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
山野對歌――對歌具有對抗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這是即興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三)學生復述文中描繪的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學生自評、互評。)
四、小結
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從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我們要反復品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 篇12
教學目標:
通過語句的品讀,理解云南歌會所蘊含的美,感受作家對人生、對自然、對生活的理解。
教學方法:
品讀探討
教學過程:
一、音樂創設情境,導入話題
課間播放《采茶歌》
《采茶歌》是云南的民歌,云南是一塊美麗而神秘的土壤,那里山水靈秀,人們淳樸,歌聲動聽,它還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彩云之南”,人們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將通過《云南的歌會》去認識云南少數民族的風情。
“歌會”,也就是聚集在一起歌唱。那么有誰在唱呢?
二、自由朗讀,感知歌會
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做記號,
有誰在唱,在哪兒唱,唱什么,用什么方式唱······
交流:你對云南的歌會有了怎樣的了解。
例:歌者:年輕女人,趕馬女孩子,老吹鼓手······是男女老幼,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是全民參與。還有戴勝鳥,云雀等一些鳥呼朋喚侶。
地點:松樹林子和灌木叢凹處,山間小路上,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檐下······是處處皆是舞臺。
內容:情歌酬和,其他故事,來自自然、發乎性情的山歌·····是包羅萬象,事事皆歌
方式:對調子,有一路漫歌,有輪唱,唱和相續······形式多樣,不拘一格
歸結:這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歌會,這是一場來自山間的歌會,這是一場令所有人都可以沉醉其中的歌會,這是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歌會······
欣賞著這么一場別具風情的云南的歌會,我們不能不再回過頭來談談創造這美好一切的人們,談談那些可愛的歌者······
三、研讀課文,感悟生命
這些歌者來自山間,來自日常的生活,在他們身上有著一種令人難以忽視的魅力。請以文中的歌者為例,來探討這是一群怎樣的生命。(由學生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討論)
引導學生去文中尋找那些對歌者的相關描寫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例:(引句省)
和諧,快樂,輕松,悠閑,無拘無束,開朗活潑,熱情洋溢,淳樸勤快,張弛有度,健康美麗······
四、重讀課文,走近作者
這一場歌會,讓我們欣賞到了一群非常有活力的生命,沈從文先生曾說過,他覺得云南的歌會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可以讓人在活人中聽到生命的頌歌,我想這種生命應該就是一種鮮活、自然的生命。
有評論說,本文看似普通,其實隱含著作者的一個夢,一個尋找家園的夢。通過上面的分析,你能感受到作者夢中的家園應該是怎樣的?
例:有著鮮活自然的生命,有著淳樸悠閑的民風······
出示名人評論:
從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晝夜地流下去,潤澤當代的直到后代的無數饑渴的靈魂。現實生活中跋涉的是滄桑和沉重,是他讓我們在回眸間揀拾生命本應有的鮮活基因。
———— 邵燕祥
讓我們記住這位能洗滌人的靈魂的作家 :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很多傳奇:一個只讀了幾年私塾、自學成才的大學教授,一個寫了《邊城》《湘行散記》等偉大作品的文學大師,一個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為考古學家的奇人,一個永遠自稱為“鄉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請去拜讀沈從文的《邊城》,那里還有個富有詩意的淳樸女孩子翠翠等你去認識
《云南的歌會》語文導學案 篇13
云南的歌會
南昌鐵路第一中學 李琴老師
教學目的:
1.理解積累文中詞語,品味語言
2.把握文意,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云南民歌的特色,培養學生對自然、對人、對生活、對藝術的熱愛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把握文意,領會云南歌會的美。
教學難點:體會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讀懂作者寄寓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談話導課。
學生欣賞云南原生態民歌,體會云南民歌的美。
二、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京派小說代表人物,苗族,湖南鳳凰人。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海外將沈從文排在魯迅之后的中國最杰出的小說家及文學大師的行列。他的語言淳樸自然、雅俗共賞。
代表作有小說《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三、生字詞:
注音
蹲(dūn)踞(jù) 酬(chóu)和(hé) 熹(xī)微 龍吟鳳噦(huì)
迤(yǐ)西 柞(zuò)木 箍(gū) 桶 忌諱(huì) 譬(pì)喻
解釋:
蹲踞:兩腿彎曲,坐著或像坐著的樣子。
酬和:用詩詞應答。
譬喻:打比方。
熹微:形容陽不強。(多指清晨的)
即物起興:開頭先詠他物起興抒情,起興,指先言他揚以觸發聯想,誘發文思。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來說道理或抒情達意。
悠游自在:從容移動,不受拘束。
龍吟鳳噦:傳說中的神奇聲音。
生面別開:別外開創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生面:新在面目。
四、整體感知:
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所描寫的三個場景,試著給它加小標題。
五、分析文本、品味語言
(一)山野賽歌
1、 起小標題(提示:地點的形式);
2、 你覺得山野對歌美的哪里?作者分別從哪幾方面表現年輕女子的美,你能用一詞來概括嗎?
3、 作者為什么花那么多筆墨來描寫這唱歌女子,有何目的?
(二)山路走歌
1、 起小標題(地點加形式)
2、 作者寫了一路上的哪些自然景物?
3、 作者為什么花那么筆墨描寫這一路上的美景呢?
4、 趕馬女孩子的歌聲美在哪里?(淳樸本色)
(三)鄉村傳歌
1、 起小標題(地點加形式)
2、 “金滿斗會”由誰來傳歌?傳些什么內容?
3、 作者是怎樣評價這盛會中動人的歌聲?
4、 “十年難逢金滿斗”的難得在哪里?
(四)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朗讀,并說出理由。
(體會作者樸素、自然的語言)
六、體會云南民歌特點
學生根據三個場景從中找出云南民歌的特點,并分小組討論。
原生態 即興歌唱 形式多樣
生活氣息 生動活潑
淳樸本色 世代相傳
七、拓展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于“用提問方法,等待對方解答”……
例:“見景生情,即物起興”類
藍花花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英英采,
生下一個藍花花,實實在愛死人。
五谷子那個田苗子,數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兒喲,數上藍花花好。
正月里那個說媒,二月里定,
三月里交大錢,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個吹來,兩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進了周家。
藍花花那個下轎來,東張西又照,
照見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墳。
你要死來,你早早地死,
前晌你死來,后晌我藍花花走。
手提上那個羊肉,懷揣上糕
我冒上個性命,往哥哥你家跑。
我見我的情哥哥呀,說不完的話,
咱們倆死活喲,長在一搭。
例二:“用提問方法,等待對方解答”類
云南民歌·猜調(張以達填詞編)
1、(獨)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么長長上天?哪樣長長海中間?什么長長外外喲來,街前賣嘛?哪樣長長你跟前嘍。
2、(齊)(小乖乖)來小乖乖,你們說給我們猜:銀河長長上天,蓮藕長長海中間,米線長長,喲來,喲來來喲外街前賣,絲線長長我跟前嘍來。
八、作業
同學們課后收集些江西民歌,體會江西民歌的特色。
在歌曲合唱中結束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