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導學案(精選2篇)
湖心亭看雪導學案 篇1
課題 28.湖心亭看雪 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字詞:絕、定、拏、是、客、焉;注意2個字詞的寫法:“毳”“霧凇沆碭”。 2.翻譯重點句子: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3.通過朗讀和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靜清絕的美景。 4.體悟作者癡情自然,癡情山水的志趣和對故國(明朝)的懷念之情。 學習重點 積累重點文言詞匯;通過朗讀,感受雪后西湖凝靜清絕的美景。 學習難點 體悟作者癡情自然,癡情山水的志趣和對故國(明朝)的懷念之情。 學 習 過 程 備注 布置預習 1.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學習、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 2.給加粗的字注意:拏( ) 擁毳衣爐火( ) 霧凇沆碭( ) ( ) ( ) 3.讀順課文(字音準確,停頓恰當),疏通文意。 4.你有怎樣的疑惑? 第一課時 一、預習展評(1.請三位同學分別把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和注音寫在黑板,前兩項學生能寫多少就多少;2.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注意聽其讀音和停頓;3.結合注釋學生口頭翻譯課文。) 二、出示學習目標 1.積累重點字詞:絕、一、更、是、客、焉;注意2個字詞的讀音和寫法:“毳”“霧凇沆碭”。 2.翻譯重點句子: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三、合作探究 預設問題1:從文章的標題看,我們獲得什么信息? 預設問題2:“絕、一、更、是、焉”等的一詞多義;“客”等的活用; 預設問題3:“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的翻譯。 四、精講點撥 預設問題1:“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 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預設問題2:誦讀指導:要求學生抑揚頓挫地誦讀課文,養(yǎng)成吟誦、咀嚼、揣摩和品味的習慣。 五、當堂達標(20分) 1.解釋加點的字詞。(8分) (1)湖中人鳥聲俱絕 ( ) (2)是日 ( ) (3)更定矣 ( ) (4)惟長堤一痕 ( ) (5)上下一白 ( ) (6)客此 ( )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8)及下船( ) 2.下列加粗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 (6分) a.(1)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nbsp; b.(1)及下船 /(2)及魯肅過尋陽 c.(1) 是日,更定矣 /(2) 問今是何世 d.(1) 問其姓氏 /(2) 擇其善者而從之 e.(1)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2)而不知人之樂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譯文: (2)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譯文: 六、布置預習 熟讀成誦,思考并解決下列問題: 1.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癡”?為什么說湖中人比相公更癡? 2.令相公和湖中人癡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3.你有怎樣的疑惑? 第二課時 一、預習展評(1.請全體學生誦讀課文;2.個別學生背誦課文。) 二、出示學習目標 1. 通過朗讀和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靜清絕的美景。 2.體悟作者癡情自然,癡情山水的志趣和對故國(明朝)的懷念之情。 三、合作探究 預設問題1: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癡”?為什么說湖中人比相公更癡? 預設問題2:令相公和湖中人癡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 預設問題3:作者借西湖雪景寄托了怎樣的情懷?與柳宗元在《江雪》中所表達的情懷是否相同? 四、精講點撥 預設問題1:描寫景物的方法。 預設問題2:理解作者的“癡”。 五、當堂達標 (一)必做題(20分) 1.作者寫看雪的時間、地點、天氣狀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語句回答)(3分 2.文中具體描寫雪景的句子是: 。 (用原文語句回答)(3分) 3.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文筆精練,寫景很有特色,“_______________ ”從聲音角度寫出西湖雪夜的奇靜;“_______________ ”則從色彩角度描繪了西湖夜雪的全景。作者還抓住雪光的特點,捕捉了此時湖中特有的景物,運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痕”、“一點”、“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創(chuàng)造出一幅意境朦朧、悠遠脫俗的西湖夜雪圖。(用原文詞句回答)(8分) 4. 請找出下列各組加粗字含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 )(3分) a、上下一白。 / 一碧萬頃 b、更有癡似相公者。/ 即更刮目相待 c、湖中人鳥聲俱絕 /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d、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 5. 下列句子表達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映襯出環(huán)境的幽靜、空曠,也暗示作者的“癡”(不同凡響),為下文作伏筆。 b.“癡”與課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寫出了作者超然脫俗的性格。 c.作者寫作本文時,明朝已經(jīng)滅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號,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來收束全文,畫龍點睛,深化意境。對此迷人雪境,“癡”情人不止“我”一個,這也是一種巧妙的正面描寫。 (二)選做題(10分)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zhào,船槳,這里作動詞,劃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為下列橫線字注音。(2分) 突兀( ) 如頰( ) 目酣神醉( ) 丁酉( ) 2.解釋下列加粗詞語。(4分) (1)突兀層崖中( ) (2)山色如娥( ) (3)已不覺目酣神醉( ) (4)余游西湖始此( )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 4.哪些語句寫出了作者初時的心情?(2分) 六、布置預習 學習心得
第28課 湖心亭看雪 第一課時 【合作探究】 預設問題1:文章的標題,交代了事情發(fā)生的地點、中心事情。 預設問題2:整理文中重點文言詞匯,如: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一詞多義: 絕: ① 湖中人鳥聲俱絕(動詞,消失,停止) ② 率妻子來此絕境(與世隔絕) 是: ① 是日(代詞,這,此) ② 問今是何世(判斷動詞) 焉: ① 湖中焉有此人(怎么) ②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語氣詞) 一: ①上下一白(完全,全) ② 一碧萬頃(數(shù)量詞) 更: ①更有癡似相公者(更加) ②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詞類活用: 客:客此(名詞活用為動詞,客居) 預設問題3: (1)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條印記的長堤,像一個墨點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葉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兩三個人罷了。(2)湖中怎么可能還有這種人? (3)別說您癡,還有比您更癡的人。 【當堂達標】 1、(1)消失、停止(2)這(3)止、停(4)只有(5)全(6)客居(7)怎么(8)等到 2、b、d 3、(1)湖中怎么可能還有這種人? (2)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條印記的長堤,像一個墨點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葉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兩三個人罷了。 第二課時 【合作探究】 預設問題1:(1)“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在“更定”時分,劃一條小船,“獨往湖心亭看雪”。(2)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鋪氈對坐”準備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賞雪;見到“相公”,甚為歡喜,拉著一起喝酒;最為重要的是,他們“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時近年關(崇禎五年十二月)。 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描繪了雪后西湖凝靜清絕的景象。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凈美精約,簡潔通透,寫出了雪中西湖的空闊感。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細微點睛,生氣畢顯。將靜闊襯得更加靜闊,而又為清冷增添了絲許活力,由遠而近,輕重有致,或潑墨或點染地寫意出來,“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雪在其中似有還無,似無還有,白色蒼渺之景,卻借影而得神,寥寥數(shù)筆,有酣暢淋漓之味,也引出秀影浮動的靈氣。 預設問題3:本文冰清玉潔、凝靜清絕的西湖雪景是作者志趣的外化。作者癡情于自然,癡情于山水,陶然自樂于真性情中。文章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國(明朝)的懷念之情。與《江雪》清奇意境、孤高情懷不同。 【當堂達標】 1.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2. 霧凇沆碭……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 湖中人鳥聲俱絕; 上下一白; 一芥 ; 兩三粒。 4. c 5. d (二)選做題(10分) 1.wù jiá hān yǒu 2.(1)高聳的樣子 (2)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 (3)喝足了酒 (4)從這一次開始 3.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紅,好似少女的面頰;暖風拂面,使人如飲醇酒;微波蕩漾,像綾羅般輕軟柔滑。 4.望保俶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
湖心亭看雪導學案 篇2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2.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
3.賞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5.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
學習重點:
1.賞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作者介紹: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
典型例題: 問題一: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敘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敘,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shù)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tài)與情趣。
一、基礎部分
1.解釋加點的詞。
(1)湖中人鳥聲俱絕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長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兩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3.解釋加點的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長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癡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絕:湖中人鳥聲俱絕________ 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________
二、閱讀
(一)閱讀下文,完成4~8題。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4.填空:張岱,字_______,號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貫)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5.分析“絕”字的妙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概括畫線部分的內(nèi)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
(2)作者寫雪景,為什么要著力去寫堤、亭、舟、人?
(3)量詞“痕、點、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寫賞雪,卻寫到亭上金陵人飲酒的場面,多余嗎?為什么?
8.作者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來收束全文?
(二)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4.作者寫作此文時,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號,你能說出其中有何深意嗎?
5.“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
6.“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么表達作用?
7.“天與云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畫線句子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有何特點?
(三)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9.補出下列語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飲
10.“強飲三大白而別”“拉余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xiàn)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話有何用意?
12.“癡”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結合全文來看,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