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礪堅強意志 —— 初中政治第三冊教案
———莎士比亞
第三只眼看苦難
四川安縣出了個農民女作家雍曉華。她沒有耀眼的本科學歷,也不是出身于書香門第。是什么造就了這
1989年,高中畢業的她不幸被拐賣到了一處窮鄉僻壤。對于初出校門,對未來懷著美好憧憬的女孩,她無異于掉進了暗無天日的陷阱。她曾努力呼叫,不斷地逃跑,卻被一次又一次地抓回并承受著牲口般的凌辱和暴打。當她對逃跑失去信心的時候,苦難就如一張巨大的網籠罩了她的全部生活。也許,她可以在苦難中一蹶不振,進而茍且偷生,因為那份打擊實在太沉重了。可她沒有,卻將那段苦難和屈辱交織的歲月偷偷地記錄了下來。過了一個又一個痛苦的夜晚,她終于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凝練成一部血淚史,寫成了一部反映被拐婦女不幸遭遇的長篇小說《孽緣絕情》。當得知那部記錄著她人生屈辱的書稿被批準出版時,她幸福地哭了。那和著十年辛酸的淚水,終于有了一絲甘甜,而那甘甜是用苦難釀造的。正是那部凝聚著人生苦難的小說,奠定了她在文學界的地位。1999年得以營救返鄉后,她又一鼓作氣,創作了長篇小說《村野情迷》和《亂世情仇,獲得了文學創作的豐碩成果。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路上都不免要遇到坎坷和挫折。這些被我們稱為苦難的東西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人生軌跡。高爾基流浪乞討寫就了〈人生三步曲〉,海倫凱勒在黑暗的世界里看到了人生最美的陽光,張海迪用殘缺的軀體創造了完美的人生,霍金用他枯死的身體與宇宙進行著最鮮活的對話。本來,苦難就是一筆人生財富。苦難是流動于地底的地火,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屈服于苦難,那就在認命的同時也毀滅了自己;不屈服于苦難,用堅強作鋤,用樂觀作鏟,用深邃的思索作鍬,堅忍不拔地挖掘,苦難的背后肯定會有驚喜和意外發現。
挫折:
泥濘留痕
鑒真大師在剃度一年多以后,寺里的住持還是讓他做行腳僧,每天風里來雨里去,辛辛苦苦地外出化緣。要知道,這幾乎是寺里人都不愿意干的最苦最累的苦差事。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鑒真依舊不醒,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鞋。住持叫醒鑒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纟緣,堆這么一堆破鞋干什么?”
鑒真懶洋洋地打了個哈欠,憤憤不平地說:別人一年連一雙鞋子都穿不壞,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么多鞋子。
住持一聽就明白了他的弦外之音,微微一笑說:“昨天夜里落了一場透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看看吧。”
寺前的路是一塊黃土地,由于剛下過一場透雨,路面泥濘不堪。住持拍著鑒真的肩膀問:“你是否愿意做個天天撞鐘混日子的和尚,還是愿意做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我當然想做個名僧了。”
住持捋著胡須接著說:“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
鑒真回答:“當然。”住持接著又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十分不解地說:“昨天這路上又干又硬,哪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住持沒有再說話,邁步走進了泥濘里。走了十幾步后,住持停下了腳步說:“今天我在這路上走一趟,你是否能找到我的腳印了呢?”
鑒真答到:
那當然能了。“
住持聽后拍拍鑒真的肩膀說:“泥濘的路上才能留下腳步印,世上蕓蕓眾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雙腳步踩在又干又硬的路上,什么足跡也沒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