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八年級上冊第十課 誠信做人到永遠
【知識縱覽 高屋建瓴】
【攻堅克難 學海導航】
1.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是本課的重點。
誠實守信是人際交往中重要的道德品質,在人的品德結構中居于核心地位。對誠信重要性的理解可從以下兩方面來理解:個人角度誠信不僅是個人的一種道德情操,也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質的基礎;社會角度誠信是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基石。而社會生活中惟利是圖、坑蒙拐騙的違法行為滋生,導致了社會的誠信危機。結合反面的事例,從失信的危害,進一步理解誠信的重要性。
2.誠信的守則,是本課的重點。
誠信守則實質上是誠信做人的一些要求。誠信守則一:堅持實事求是;誠信守則二:在涉及利益沖突時,應站在多數人的利益一邊;誠信守則三:在涉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沖突時,應站在長遠利益一邊;誠信守則四:在涉及情與法的沖突時,應站在法律一邊。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3.講誠信要與具體的情境結合起來,是本課的難點。
誠信是做人的總體要求,是非常具體的。而社會生活是非常復雜的,一方面,誠信做人的根本不能丟,即遇到問題要堅持誠信的原則,不能因為人情、利益上的關系而放棄原則。另一方面,對待不同的人與事,運用誠信的智慧也是誠信做人所不可缺少的。堅持誠信的原則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誠信做人的有機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可通過對具體實例的分析來理解:如“善意的謊言”、“涉及隱私問題”、“面對壞人、惡人要不要將隱私”,將誠信問題具體化,在具體分析過程中增強誠信的智慧。
【命題預測 把握方向】
本課內容涉及誠信品質的重要性,具有誠信的守則和智慧。可選取學生生活中和社會生活中不講誠信的現象和事例,分析其危害,培養學生誠信品質;也可結合誠實守信道德模范的典型事例:如替夫還債的武秀君等,分析誠信品質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做人要慎許諾,重承諾。考察時多以漫畫、格言、典例為載體,以簡答、選擇的形式考察。
【關注社會 鏈接熱點】
1.XX年2月16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劉志賢在1953年7月向萬孝軍借了5元錢,由于工作調動始終沒有聯系上萬孝軍。1992年,劉志賢退休了。他常常想,欠萬孝軍的錢,難道這輩子不還了?經過多方努力,老人終于找到了萬孝軍的住址,可萬孝軍已死。XX年7月9日,劉志賢來到了萬孝軍的兒子萬招財家,了卻了53年的夙愿。劉志賢說:“這一輩子不還錢,良心過不去。人家對你好,你也要對人家好。對得起別人,才能對得起自己。”
2.XX年4月通過的《上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工作要點》披露,有關部門擬將欠稅信息、機動車輛交通違法記錄、故意交通肇事騙取保險金等不法行為等信息納入征信系統。同時,物價、勞動保障、醫療保險、房地產資源、環境保護等部門掌握的與民生關聯度高的相關信息也將逐步納入誠信系統。
3.XX年8月2日,國務院總理看望何澤慧老人,向她致以親切問候。3年前,曾在中秋節來到這里登門看望何澤慧先生,臨走時和老人約定每年來一次。一諾千金,繼去年再次探望后,今天又一次登門看望老人。而出門的時候,總理忽然回轉身來,用雙手握住何先生的手笑著說:“我一年來看您一次。希望您明年比今年更好。”這一約定已經兌現三年,并且還要繼續下去。這不僅僅是對何澤慧老人的崇敬和尊重,也表現了一個大國總理“誠信至上”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