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教學反思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教學反思
誠然,每一個教育行為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教育者的理念。在一堂十分欠缺的常態課中,通過教育專家和名優教師的點評和點撥,我對“教育理念決定教育行為”這一觀念有了更深的體會和理解。
回想以往對自己每堂課所做的點滴反思,不過只是針對自己在本課時內的教學目標達成度實施情況欠缺的指出,而一直沒有將矛頭直接指向本質性深層性的原因,沒有挖掘出隱藏在這些教育行為背后的根本原因——教育理念。用哲學領域內的觀點來說,我在教育行為實施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偏離了“以學生為本”的客觀規律,因此,即便這里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得再充分再深入,也收不到預計的效果。
1、關注過程與方法。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進一步明白,重難點的貫徹,并非一個結果,而更應關注實施的具體過程。對于《福樓拜家的星期天》第一課時,我設計教學時的初衷是把握住“怎樣抓住人物特點來刻畫”以及“根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這兩個重點,分組研讀,著重分析文中三個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畫,并通過解讀人物形象來分析人物各自的特點。但由于前半節課在導入、常規性知識疏通以及朗讀等方面花了較多時間,再加上本篇課文中人物的語言描寫跟以往學生所接觸的有所不同,找起來有些難以吃準,影響了教學進度。
最主要的問題在于,我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畫時,將學生的思維框在“外貌”、“語言”、“行動”三個圈內,學生被動地對這三個圈加以填充。試想,假如事先不給定這一思維定勢,令學生在“抓住特色刻畫人物”這一大框架下,通過自主尋找或組內交流,將尋找到的信息自行歸類,這就可以更加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尋找、歸納有效信息的能力,進而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備出我自己
在以往的備課中,我只注重涉獵、處理、整合各種參考教案、課件,(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可以說,以往上課都是按照別人的思路在走,都是將自己的雙腳踩在別人鋪就的路上,一路陌生,某些教學環節難免牽強附會。遇上公開課,便急于向其他幾位老師請教,但短時間內無法正確思量、消化幾位老師的綜合意見,總想將所有老師的精華部分全部加以呈現,結果往往是將一堂課上得思路不清,甚至一敗涂地。沒有自己的深入思考,穿著自己的鞋走別人的路,自然見不到什么精彩的風景,更無法將這條道路擴展、延伸。
4、用信任的心態施以教學,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
由這節課得出的反思還有很多,可以說不是對這節課的反思,而是對自己過去一個多學期教學方式的反思。這些都是在名師的點撥下,從本質上挖掘出來的問題,期望通過自身不斷的探索和實踐,逐步將自己的教學方式扭轉過來,順利地站穩講臺,走出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