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物體為什么會下落3
合作中交流,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進行科學解釋。設計完全立足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獲取信息并處理信息的能力。
步驟四:應用拓展
1、你知道自己的重力有多大嗎?
學生根據公式進行計算,回答。
補充:在粗略計算時g可以取10牛/千克。
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理解科學是認識自然最有效的途徑。
2、媒體展示:一則宇航員的日記
空間站上的一切都像是飄在空中一樣,只要閉著嘴就能很麻利地刷好牙,只要一張嘴,輕輕一吹氣,就會看到無數的泡沫從你的嘴里飄出來。人在這里可以像魚兒在水中覓食一樣吃花生米,因為花生米是飄在空中的,你只要一張嘴,一吸氣,這些花生米就會自動“流”進嘴里了;至于喝的水嘛,科學家們成功地將空間站上的尿變成了地地道道的飲用水。
睡覺的時候你要是不想麻煩的話,那么站著,倒著,橫豎都可以睡,不過,大部分宇航員還是用一根細繩子把自己固定在墻上,以找到地球上床的感覺。
3、展開想象的翅膀:假如 一切物體所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
學生閱讀,然后自己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重力消失,會出現的事情,并說出,一起分享樂趣。
師總結:一切物體受到的重力都消失的話,世界一片混亂,人類的生存也成問題,可見重力對人類有多么重要。
3、鞏固練習
學生可以暢所欲言,一吐為快,把情感推向高潮。開辟 "想象空間",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延伸科學知識,讓學生運用已有信息釋疑、解疑,提高搜索篩選整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自覺地在信息海洋中學習研究的習慣,從而激活創新思維,進一步培養探索新知的興趣。
教后反思:
一、立足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設計,體現在:
1、讓學生從熟悉的瀑布圖入手,抓住主要信息能提出問題。
2、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讓學生先猜測、然后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探究,在討論、交流中得出結論。
二、創設情景,結合探究培養學生多種能力,體現在:
1、引入新課時,提供瀑布圖,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各種問題,引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看圖提問的能力。
2、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在讓學生判斷,結果利用已有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產生了矛盾,讓學生進入學習重力方向的狀態中。
3、通過情景變換,讓學生從掛在鐵架臺上的鉤碼無論怎么傾斜細線都處于豎直方向轉換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4、讓學生完成對重力和質量關系的探究,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通過交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
5、讓學生算自己的重力有多大,直接應用了重力的計算公式,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通過想象沒有重力可能會出現的現象,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豐富的想象力,體會到重力的存在意義。
三、本案例體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
1、 科學教學中需要大量的自然圖片作為問題的來源或知識的鋪墊,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容量大的圖片可以節省時間,效果顯著。
2、 科學教學中需要結合前沿科技信息,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達到立即搜索,立即呈現,學生興趣立即被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