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脊椎動物》說課
無脊椎動物是科學第一冊第二章第2節常見的動物的最后一課時。這節內容的體系是這樣的:動物是按其有無脊椎骨分為兩大類的;先介紹每類脊椎動物 ,再學習無脊椎動物。讓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比較熟悉的脊椎動物逐漸走向不是特別熟悉的無脊椎動物。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知道無脊椎動物的分類標準及相關的代表動物名稱;理解分類必須依據一定的特征逐級進行;知道昆蟲的特征。重點是無脊椎動物的分類標準。難點是怎樣給無脊椎動物分類。第二節常見的動物這節內容中貫穿整節課的主線是生物的逐級分類。而動物的特征是分類的依據,只有明確了每類動物的特征之后,才能給生物正確分類。學習了無脊椎動物的分類后,能對所給的一種具體動物,能根據其特征找到它們在動物界的位置、即它是屬于哪一類的。由于學生對大多數無脊椎動物的感性認識相比脊椎動物要少得多。因此本節課我采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無脊椎動物----蝦和蟹來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用了許多圖片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對圖片展示每種無脊椎動物都給以簡單的介紹。再以所給的特征作為分類的依據,逐級往下分。這部分內容主要以教師的講解與學生觀察、討論為主。把無脊椎動物按特征逐級分為8類動物,對每一類的代表動物要求學生有所了解。有無脊椎動物這部分內容學了以后,讓學生嘗試著給:蝦、海星、蛔蟲、蚯蚓、水螅等幾種無脊椎動物分類,在練習中體驗逐級分類思想。在所有無脊椎動物中,其中有一個成員最多的家族,來引入昆蟲這部分的教學。而學生們對昆蟲的了解相對來說要比其他無脊椎動物了解得多。因些,我展示了幾個昆蟲的圖片后,就讓學生分組討論昆蟲有何共同點,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學生發言,其他學生補充。通過昆蟲特征的列舉,可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關于昆蟲的認識進行整合。
在講解無脊椎動物的過程中,我采用了直觀教學法,課件中采用圖片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而在昆蟲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我采用了討論法,讓學生積極參與,在討論中獲取知識,培養交流和合作的意識。
通過對課本無脊椎動物分類圖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分組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