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美術第4課 城市園林教案
第4課 城市園林課時建議:3—5教時一、本課概述園林是在一定的地域,以植物、山石、水體、建筑等為素材,遵循科學原理和美學規律,創造出的可供人們游憩和賞玩的現實生活境域。城市園林作為城市中的山林,不斷地滿足了人對自然環境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在生態環境、社會文化、休息游覽和經濟等方面的綜合效益,促進人與自然的健康長壽和共同持續發展,并由城市園林逐漸向發展。作為園林城市,包含有宅園、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單項建設、城市綠地系統和大地景觀建設等三個層次。現代城市綠地充分發揮了改善生態、保護環境、美化景觀、提供游憩場地等作用,而成為現代城市文明的標志之一。一個“城在林中、路在綠中、家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生態環境已在我們的身邊漸漸顯露出來了。 本課教學將引導學生感受與欣賞中外古典園林及現代城市綠地,嘗試椅凳、街道綠地和住宅小區綠地平面圖的設計,并拓展到現代城市綠地攝影、綠地音響器和背景音樂的設計。本課還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品味現代城市綠地,關注城市生態環境的變化。而“信息點擊”板塊,則擴大了學生學習的信息量。二、教學目標體驗與發現:感受中外古典園林及現代城市綠地的建園特點,發現現代城市綠地在改善生態、保護環境、美化景觀、提供游憩場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基本的設計方法。實踐與創造:嘗試椅凳、街道綠地和住宅小區綠地平面圖的設計。欣賞與評議:欣賞中外古典園林及現代城市綠地,欣賞同學們的椅凳、街道綠地和住宅小區綠地平面圖等設計作品,并進行評價。三、重點與難點重點:欣賞園林、綠地,嘗試椅凳、街道綠地和住宅小區綠地平面圖的設計。難點:凳椅、街道綠地和住宅小區綠地平面圖設計中的創意。四、教學準備教具:多媒體課件,專家或師生的設計原作、實物投影儀。學具:鉛筆、尺、圓規、墨水筆、鉛畫紙、水彩顏料、毛筆 五、教學過程與指導要點板塊
教學過程與指導要點
預期學習效果感受與欣賞1、運用影視或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感受中外古典園林,并發現其不同的造園特點。2、指導學生欣賞現代城市綠地,發現其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及各種設計方法與創意,為《體驗與創作》板塊中的街道綠地和住宅小區綠地平面圖設計作業作準備。通過感受與欣賞,了解古典園林和現代城市綠地的設計基礎知識。體驗與創作
1、啟發學生根據現代城市綠地中不同環境的要求,嘗試設計多種造型的椅凳,并以輕松的筆觸勾勒出來,如單體椅凳、連體椅凳、椅凳與桌的組合、結合綠化的椅凳、兼有其它功能的椅凳等。 作業要求: 基礎層面——實用美觀。 深化層面——與環境相融合。 探究層面——構思新穎,表現出獨特的創意。2、指導學生嘗試設計街道綠地和住宅小區綠地,并以適當的比例繪制平面圖。 作業要求: 基礎層面——景區劃分合理,造園要素布局適宜。 深化層面——文化娛樂設施的融合。 探究層面——體現出街道綠地歷史、文化特色或住宅小區綠地溫馨的“家園”氣息。3、在以上的設計嘗試中,可讓學生結合寫《設計手記》。其中包括“設計意念”、“設計過程”、“設計體會”等部分。體驗椅凳、街道綠地和住宅小區綠地平面圖的設計過程,共享創造的樂趣。拓展與融會1、“綠地攝影”的拓展,可以結合《感受與欣賞》板塊中“走進現代城市綠地”部分進行教學。2、通過綠地音響器設計和綠地背景音樂的選擇,嘗試綜合性應用。課堂上,可以在學生選擇的綠地背景音樂聲中進行綠地音響器的設計。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性學習。品味生活引導學生親近城市綠地,晨讀、晨練、漫步、休憩,融入現代城市生活。親近現代城市綠地。藝海搜索鼓勵學生嘗試通過各種學習途徑收集信息,關注城市的生態環境。關注城市的生態環境,進行自主學習。六、教學設計的開發1、 實地考察:結合學校秋游等活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運用速寫、攝影、攝像等方法加深感受。2、 椅凳模型制作:利用易拉罐、膠合板、卡紙、鐵絲等材料,以切割、折疊、彎曲、粘合等方法制作成椅凳小模型,呈現自己的創意。3、 街道綠地或住宅小區綠地沙盤模型制作:以小組為單位,按本組同學設計的最佳綠地平面圖制作成綠地沙盤模型。七、教學評價1、評價內容 ⑴知識與技能要求:了解有關中外古典園林及現代城市綠地的基礎知識,初步掌握椅凳、街道綠地和住宅小區綠地平面圖的基本設計方法。⑵學習過程要求: 主動收集資料,積極參與討論、嘗試設計。 ⑶獨創性要求: 以新穎的凳椅、街道綠地和住宅小區綠地平面圖設計,呈現出自己的創意。 ⑷其它要求: “體驗與創作”部分的評價,還可參照《教學過程與指導要點》中“作業要求”進行。 2、評價方法 ⑴學生自評:通過作業中的《設計手記》,評價自己的設計作品和學習過程。⑵學生互評:在設計作品與《設計手記》的交流中,學生們互相發表自己的見解。⑶教師點評:教師對典型的或有個性的作業或觀點進行分析、評價。八、信息與資料1、園林園林是在一定的地域,以植物、山石、水體、建筑等為素材,遵循科學原理和美學規律,創造出的可供人們游憩和賞玩的現實生活境域。其宗旨是不斷滿足人對自然環境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在生態環境、社會文化、休息游覽和經濟等方面的綜合效益,促進人與自然的健康長壽和共同持續發展。園林循時而進,由城市園林發展到園林城市,包含宅園、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單項建設、城市綠地系統和大地景觀建設等三個層次。 2、世界古典園林的三大體系十八世紀以前,世界各國幾乎都有了自己的各種不同風格的園林,并形成了阿拉伯古典園林、歐洲古典園林和中國古典園林三大體系。阿拉伯古典園林:始于古波斯(今伊朗),影響到中東和整個伊斯蘭教地區。由于中西亞地區氣候干燥,人們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經營一小塊綠洲,水和綠蔭顯得特別珍貴。他們認為天國樂園(伊甸園)就是一個大花園,里面有潺潺流水,綠樹鮮花,美妙的樂聲在廟堂里回蕩。阿拉伯古典園林內布置多呈“田”字形,用縱橫軸線的十字林蔭道分作四區,交叉中心設水池,以象征天堂。后來水池又發展為噴泉與明渠暗溝互相聯系,深刻地影響著歐洲各國的園林。歐洲古典園林:古希臘在公元前5世紀仿照波斯形成的造園藝術,是經果樹園中引栽名花異卉后,發展成四周住宅圍繞、中央為綠地、布局規則方整的柱廊園。隨古希臘的園林藝術被古羅馬繼承,發展為大規模的山莊園林,出現了整形修剪的樹木和綠籬、幾何形的花壇,以及迷宮。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園林藝術向大規模的別墅莊園發展,園內一切突出表現人工安排,布局方整端莊,與園外疏落自然的天然環境判若兩個世界,以顯示人類征服自然的成就。重臺疊館的建筑、中軸線和軸心的運用,引水下山、雕塑裝飾、噴泉池沼、隨階降瀉的疊瀑等形式的綜合運用,充分顯示了歐洲古典園林藝術簡潔豪放的藝術風格。中國古典園林:以中國山水園林為代表的東方古典園林與歐洲古典園林截然不同。中國山水園林表現的是自然美,布局形式以自由、變化、曲折為特點,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最高境界,講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風景園林的獨特風格。3、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藝術手法l 善于仿造自然山水形象。中國古典園林是運用人工的力量來建造自然的景色,以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堆山,峰巒起伏;造水,曲折自然。并參以詩詞的情調,構成了如詩如畫的園景。l 善于突破空間局限,創造豐富園景。首先是靈活多變的布局,這一手法在江南私家園林中尤為突出。其建筑采用靈活的、不規則的布置,建筑之間多用曲折多彎的小路相連。道路有露天的石徑,也有避雨遮日的園廊。沿著這些道路和園廊,造園者巧妙地創造出具有不同景觀的景點,使人一路走來,移步景異。在有限的范圍內擴大了空間,延長了觀賞的時間,豐富了觀賞的內容。其次為劃分景區和空間的手法,即通過巧妙地利用山水、樹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園劃分為若干個景區,各個景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又著重突出能體現這一園林主要特色的重點景區。還如“借景”,把園外或近或遠的佳景,通過精心選擇和剪裁,收納到園林中來。這不僅使景觀更豐富、層次更深遠,而且還能擴大空間感受。中國園林中借景的手法很多,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等,借景還可以進一步引申為借香、借聲等。l 于利用具有濃厚民族風格的各種建筑物。這些建筑物不僅造型豐富多變,而且在園林中起著“點景”、“引景”的作用。各種建筑物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組成了體現各種情趣的園景。常見的有:樓閣,它是自然風景名勝和園林經常出現的景觀。人們登樓遠望,胸襟開闊,還可發思古之幽情。絕大部分的樓閣是為配合園林景觀而建造的,如頤和園的“山色湖光共一樓”、,蘇州拙政園的“見山樓”等。亭臺,其在中國園林里數量最多。亭臺包括亭子與平臺。《園冶》給亭子下的定義是“亭者停也”。意思是供人短暫停留的建筑就是亭。所以亭多建在觀景、點景的地方。亭子雖小,但有的園林名勝就以亭馳名,如蘇州的滄浪亭等。廊橋,廊把各個建筑聯系起來,橋是聯系水面兩岸的園路。廊橋對豐富園林景色的層次和景深有特殊的作用。園林中的廊有平直的、曲折的,也有爬山廊、疊落廊、過水廊、橋廊、單面廊、碑廊等。園林中的橋也很多,石橋、木橋、竹橋、平橋、拱橋、曲橋、亭橋、廊橋等。舫榭,舫是船,園林中的舫有畫舫、石舫等;榭是建筑在臺上的房屋。軒,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漏窗,又稱“花窗”或“花墻洞”,在江南古典園林應用很多。原是比較單調的墻面,經過形式各異的漏窗裝飾,不但富有變化,而且使園林景色更生動、靈巧而富有情趣。4、中國古典園林中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