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洋洋八千兵馬俑 (2課時)
第4課 洋洋八千兵馬俑 (2課時)教學目標:
學習觀賞秦兵馬俑中有代表性的塑像,尤其是通過對具體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身份的展現和衣飾、車馬等的刻畫,結合對古曲《十面埋伏》的學習,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認識作為寫實性雕塑的秦兵馬俑與我們民族的生死觀念、喪葬習俗、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具體的學習繪畫造型、聆聽音樂、表演舞蹈的過程中,使學生尊重、熱愛本民族藝術,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
表現秦兵馬俑的幻燈片、錄像片或圖片;繪畫工具、材料(臨摹陶俑頭像用。有條件的學校也可改為用泥塑臨摹);廢棄的硬紙殼、繩子、水粉顏料等。
教學思路拓展
本課主要從造型藝術切人。通過對秦兵馬俑塑像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秦俑藝術的獨特風格,掌握觀察和表現人物性格、動態及服飾的基本方法,感受中國秦漢藝術的博大精深,引導學生從參與、表現、創造的角度,學習藝術要素,感知藝術形式。
教學活動舉例
引入:由欣賞作品人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秦兵馬俑,教師可適當介紹一下有關秦始皇陵的歷史資料,結合雕塑藝術的特點去賞析作品。
如何理解陶俑這一形式?陶俑實質上是一種墓葬藝術品。學生要初步了解,陶俑并非是僅供觀賞的藝術品,它同時還凝聚著當時人們的理想和幻想,體現了創造者的藝術技巧,它是人類藝術實踐經驗的積累。
發展:對陶俑的具體感知與表現。結合秦兵馬俑的頭像造型,發現人物塑造性格鮮明、形象生動,這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陶俑的重要藝術特點之一。課本中所選的六件頭像,就說明了這一特點,學生的學習活動要采用由宏觀到微觀、以點帶面的方法,觀賞不同的臉型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性格。從眉眼、發式、冠戴上,表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有的巍然挺
立,剛毅勇猛;有的容顏開朗,機智聰敏;有的須鬢開懷,志氣昂揚。
進一步學習不同身份人物的造型。教材提供了將軍與戰士兩種類型的不同造型,這些造型不僅在人物表情、性格上有區別,而且在服飾、身姿上都有明顯的不同,車馬的塑造同樣是重要的學習內容。
體驗:綜合感受和表現。本課雖然是由造型藝術切人,但完成本課教學任務仍然需要綜合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形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在綜合性的藝術活動中進行感受、體驗。主要活動形式為討論、造型描繪、聆聽、分小組按角色進行造型制作、舞蹈創編等。完成這一活動,需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其活動形式是評價本課的重要方面。教師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應注意精心安排,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要使教學活動富有創造
拓展:有條件的地區可組織學生實地參觀或放映有關的專題錄像。
教學評價建議
1.欣賞作品時,引導學生聯系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結合雕塑藝術的特點進行賞
補充資料
秦始皇陵兵馬俑
音樂聆聽、舞蹈表演中獲得成就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的陵園,位于陜西省臨潼縣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1974年起,在秦始皇陵園的東南和西南角先后發現了三座埋藏著大型陶塑兵馬俑的從葬坑,出土了數千件與真人真馬等高的兵馬俑,其中有駟馬戰車百余乘,戰馬600余匹,各類武士俑7000多件。他們組成了雄壯的軍隊方陣, 氣勢宏偉,場面壯觀。兵馬俑中對人物的刻畫也相當成功,具有很高的寫實技巧。秦兵馬俑中有將軍、步兵、騎兵、車兵和弓駑手等,他們不但有等級、兵種的區別,連發式、冠帽、 甲胄、姿態也各異。陶俑還著力刻畫人物的形貌特征,表現具有個性的軍士形象。他們中間有老成持重、深謀遠慮的將軍,也有憨厚質樸、勇敢無畏的兵士;有身經百戰、神態安詳的長者,也有面帶稚氣、虎虎生威的青年。古代雕刻工匠嚴格地模真寫實,創造出一種宏偉實在的風格,具有真切動人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