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級下學期教案
課堂小結。布置下節課的用具。
第二課時
組織教學。
復習舊課
書法藝術,在字體上可分為幾類?
什么是朱文印,什么是白文印,篆刻分為幾類?(提問學生,簡略回答所學知識)
講授新課:
篆刻的刻印步驟(分段進行教學,教師示范)
寫印稿: 選用毛邊紙或其它薄而能吸水的紙,蓋在用砂紙磨平的石章面上,按下石的輪廓,在輪廓內,用小楷筆蘸上濃墨(是墨汁而不是碳素墨水)寫印稿.根據已設計好的印稿,反復多寫幾次,最后選一張配篆、章法滿意的。
印稿上石(渡稿):待印稿墨跡干后,再對準所刻的印面將稿紙反復在上面,固定好四邊,把稿紙涂上清水,再用有吸水性能的紙,迅速吸掉浮在上面的余水。然后用四層毛邊紙或宣紙蓋于其上,用指甲在上面均勻地揉磨,于是墨稿便復印在章面上了。若揭下印稿發現個別的筆畫未印清晰,可用墨筆再勾描清晰,便可運刀鍥刻了。
運用刀法:沖刀法——包括橫沖、豎沖、逆沖三種姿式。初學者可先掌握由右向左的橫沖刀法,刻豎畫時可將印章轉過來一律橫刻,執刀如執筆,刀桿應向右傾斜,并用無名指抵住印面右側邊線用力,控制沖刀速度,避免打滑。
刻字的方法:在刻字運用時,無論是刻“白文”或“朱文”印線條,運刀的方向都要由右(外)向左(內)或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鍥刻。在刻弧形的線條時要石隨刀轉,轉石不轉刀,采用“雙刀”刻字,應先刻完筆畫的一邊后,將石章調轉達180度,再鍥刻未完成的另一邊。要求印面的凹處呈倒梯形,這樣處理,蓋印文的線條顯得變化,渾厚而不扁薄,求得金石氣息。
修改:印章刻好后不應急于蓋印,須從整體章法上審查,將小鏡照印面,細察印面效果,可補刀修飾。最后用牙刷刷去石屑,摁印泥蓋在白紙上。
巡回輔導,課堂總結
及時糾正學生中的不良做法,當場演示,以便學生更清楚地看到。發現好的作品及時進行表揚,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解決的辦法。
教學后記
本課時量安排較緊,第一課時內容較多,但必須講透徹,一定要布置學生課后設計印稿,可用工具書幫學生查找字體,這樣便于第二課時的完成。本課學生積極性很高,最好統一幫學生購買刻刀和石章,每人一元多錢就可購齊,學生也很樂意,效果也比較好,有興趣的學生可鼓勵課后多練習,并適當給予指導。
第四課 詩意畫(1課時)
課 型:綜合課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與創作練習相結合。
教學目的
在學習花鳥畫和山水畫的基礎上,運用筆、墨來表現生活和意境的情趣,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畫的優良傳統。
通過詩意畫的創作練習,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詩意畫的創作步驟。
難點:畫面意境的處理。
教具與學具的準備
準備2~3幅詩意畫和數幅學生作品。
國畫工具:筆、墨、紙、硯、國畫顏料。
選擇一首或一兩句可入畫的詩。
教學步驟
課前,將幾幅詩意畫和學生作品懸掛在教室里。
導言:根據墻上所掛的幾幅作品,介紹什么是詩意畫?詩意畫的特點以及學習畫詩意畫的意義,然后轉入新課。
作品欣賞:轉入新課后,引導學生欣賞詩意畫2~3幅,使學生懂得作詩意畫如何立意、構圖,以及筆墨的處理,為完成一幅詩意畫創作作準備。
作品欣賞之一:
著名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先生畫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畫面采用直構圖,以體現山的宏偉氣勢、山樹森茂、重重疊疊,幾道瀑布飛瀉而下,打破了畫面的沉靜;那道道彎彎的泉水,不僅穿透發畫面的直構圖,使畫面生動多姿,更使人如臨一個理想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