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級下學期教案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
(二)復習舊課,講授新課
提問:干畫法與濕畫法在技法上有什么不同?各有何特點?
總結:干畫法是在畫紙的干底子上著色或在第一遍色的紙面水分干后再著色的方法。這種畫法適宜表現體面轉折明顯的物體,濕畫法是濕時連接和重疊,趁第一遍色未干即著色,使各種顏色相互滲化,逐漸過渡。這種畫法適宜表現體面轉折不明顯的物體。
“水彩靜物”這一課,由于寫生條件不具備,故改為臨摹范畫《書》,基礎好的學生可臨摹《包壺》作業。
1、臨摹水彩靜物的作畫步驟(掛范圖),教師講解、示范與學生視聽、手臨摹同步進行。
①打輪廓
在大小適中的水彩紙或作業本上,用鉛筆輕輕打底稿,注意構圖適當,輪廓準確。
②略分明暗
用鉛筆將物體的明暗交界線,暗部及陰影部輕輕畫出,注意不要太黑太密。
③著色
《書》干畫法:第一遍整體色調應輕淡,基本平涂,色塊之間避免滲化。待干后再罩上暗部色彩,層層薄涂,深入刻劃,逐漸達到色彩與形體造型完美的效果,疊色一般以三遍為宜,避免造成色彩灰暗混濁。
《包壺》濕畫法:一般先畫亮面,待干時畫中間面,再畫暗面,使多種顏色相互滲化、逐漸過渡,達到塑造形體和質感的色彩效果。作畫過程中可將濕畫法和干革命畫法結合運用。
④調整畫面,完成作業。最后整體觀察,不足的地方適當調整。
(三)本課作業要求與注意事項
臨摹范畫《書》和《包壺》
1、要求學生以寫生色彩的條件色觀察方法塑造物象形體、空間關系,表現光線與色彩的冷暖變化。
2、學生應該將顏料擠入調色盤內用水稀釋調色,不要用毛筆直接在錫管中上沾一點畫一筆,干巴巴的往畫面上涂抹,使畫面枯澀而失去水彩畫潤澤流暢的特點。
3、濕畫法作業要求一氣呵成,用筆果斷迅速,色彩肯定,避免重復,接色的時間和水分的干濕要恰到好處,畫出的效果要明快流暢,能充分體現水彩畫的特點。
(四)總結
總結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對優秀的作業給予表揚鼓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七課 立體構成(2課時)
課 型:綜合課
教學方法:講解、演示與手工制作相結合。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對形體變化的訓練,培養學生對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2、通過形象思維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求知欲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平面和立體的過渡------半立體構成。
2、難點:什么是構成和構成制作方法。
三、教具與學具準備
1、教具:(1)立體和半立體構成圖片;(2)立體、半立體構成成品若干;(3)實物彩印包裝盒和湖南竹編半笠等;(4)畫好并剪下的六面平面正方形;(5)由十二根塑料管串成的立方形六面體;(6)學生平面構成的優秀作業若干并貼好。
2、學具準備:剪刀、單面刀片、直尺、圓規、鉛筆、硬紙板。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組織教學,并檢查學生所要求帶的工具。
2、拿出學生做的平面構成作業掛在黑板的一頭,啟發和回憶學過的平面構成。
提問:什么是平面構成?
平面構成--------是在二維平面上進行的造成活動,它的構成元素是點、線、面、按一定的法則,用規則或不規則的方法造成新的美的形態,使人產生有規則的起伏,有節奏的韻律、有條理的動感和新穎、奇特的視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