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內容分析
《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作者是毛澤東。這首詩對舉世聞名的長征作了生動的描寫和熱情的歌頌。全詩共八行,一、二兩行總括全詩,說明長征中遇到無數艱難困苦,但在紅軍看來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詩人以“五嶺”“烏蒙”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為“萬水”的代表,以紅軍翻過“五嶺”、跨越“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典型事例,表現了紅軍把艱難困苦當作平常事的英雄氣慨。最后兩行表現了紅軍歷盡艱險,取得長征勝利的喜悅心情。由于文章所述的內容相對學生實際有較大距離,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具有崇高的歷史使命感,今天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借助多媒體網絡教學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從而體會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學生特征分析
1、作為六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能運用網絡查找收集有用的資料幫助學習,并能制作較精美的電子作品。
2、學生思維活躍,肯動腦筋,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尤其具備一定的借助網絡學習的能力。
3、學生的歷史知識較為匱乏,對長征的歷史背景、歷史資料、經過路線、歷史意義了解不夠。
三、教學目標和學習水平的分析與確定
1、知識點的劃分與學習水平的確定
知識點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水 平
識記
理解
應用
分析綜合
知 識
①理解“等閑、逶迤、磅礴、暖、寒”等詞語的意思。
②理解詩中所要頌揚的紅軍不怕遠征難精神,并且能用自己的話談談從詩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紅軍不怕遠征難”。
③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
√
√
情 感
利用網絡資源,依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長征的艱難困苦,懂得新中國來之不易,學習紅軍戰士的樂觀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
√
能 力
①利用校園網絡、互聯網絡自主查找收集資料拓寬視野,了解長征的史實資料,逐步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意識。
②培養團結協作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
√
√
2、學習水平的具體描述
知識點
學習水平
描 述 詞 語
行為動詞
知 識
理 解
知道有關長征的歷史背景。理解詩中所要頌揚的紅軍不怕遠征難精神。
能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瀏覽、制作
討論
能 力
理 解
利用網絡增強理解、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瀏覽、寫作
情 感
理 解
體會長征的艱難困苦,懂得新中國來之不易,學習紅軍戰士的樂觀主義精神。
朗讀、瀏覽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 學 重 點
解決措施
教 學 難 點
解決措施
(1)弄懂詩句意思,理解“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深刻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詞所要表達的感情。
討 論
朗 讀
網絡瀏覽
(1)能用自己的話結合詩句談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紅軍不怕遠征難”。
(2)能在理解全詩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自主學習
協作學習
網絡瀏覽
討論交流
四、教學策略
指導思想:體現素質教育要求,把評價的側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圍繞學生主動學習來評價;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評價具有客觀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師掌握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