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 G大調弦樂小樂曲
課 題:《二泉映月》《g大調弦樂小樂曲》課 型:欣賞課
課 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聆聽《二泉映月》、《g大調弦樂小夜曲》,能夠感受、體驗2首樂曲不同的音樂情緒,并能從音樂要素方面探索其與音樂情緒之間的關系。能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掌握有關弦樂合奏、弦樂四重奏、室內樂、小夜曲、魚咬尾等音樂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判斷樂曲多種音樂情緒的發展脈絡,并盡力從音樂要素上探索其相關聯系(魚咬尾、小夜曲、室內樂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夠對室內樂作品感興趣,并能主動探索與室內樂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感受、體驗樂曲的音樂情緒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光盤
教學前分析:聆聽音樂前,應唱一唱樂曲的主題。如:《二泉映月》的主題樂段;《g大調弦樂小夜曲》的(一)、(二)兩條旋律。這2首樂曲都不是那種單一情緒的音樂作品。因此,要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判斷樂曲多種音樂情緒的發展脈絡,并盡力從音樂要素上探索其相關聯系。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與其相關的音樂知識。如:魚咬尾、小夜曲、室內樂等。盡量培養學生獨立檢索資料、閱讀資料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做到有準備地、積極主動地聆聽音樂。
教學過程:
導課
(師生活動)演唱俄羅斯民歌《夜曲》,感受小夜曲的音樂風格,同時對上節課進行復習。
(老師)什么叫小夜曲?室內樂?
導入新課:《二泉映月》
1.《二泉映月》是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為二胡獨奏曲,經吳祖強改編,使其成為一首弦樂合奏曲。
2.介紹樂曲名字的由來(可以讓學生展示搜集的資料)
關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來,1979年8月14日《無錫報》上有祝世匡先生的一篇重要回憶文章,F摘錄如下:當年錄音后,楊(蔭瀏)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睏钕壬謫枺骸澳愠T谑裁吹胤嚼?”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說:“光名《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抄襲得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下來了。這段回憶資料告訴我們:這首樂曲本來是無標題的。它的曲名乃是幾個人即興而定,與樂曲內容本無密切的關聯。因此,我們理解音樂,不能囿于標題的含義,而應從樂曲本身的音樂表現著手。也只有這樣,似乎更恰當、更合乎情理。
3.欣賞全曲:(你認為這首樂曲的音樂情緒是什么?)學生活動:體驗、感受,共同探索。
4.分析作品
《二泉映月》有個短小的引子:
學生活動:這一句你聽后的感受如何?它好像一聲凄楚的長嘆,用一句古詩來形容,那就是“從頭便是斷腸聲”。在弦樂合奏中,這個句子先由中提琴奏出,繼而由小提琴在高八度處模仿,接著出現一串由低到高的撥奏,從而將人們引入一種凄涼、寂靜、冥思的意境之中。
樂曲的第一樂段是全曲的基礎,由三個樂句組成。其中的第一樂句是:這一句旋律,寧靜而平穩,好像凝神沉思,又好像在低聲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