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 G大調弦樂小樂曲
第二樂句圍繞宮音上下回旋。它打破了前面的沉靜,變得昂揚起來,流露出無限的感慨之情:學生活動:視唱樂曲主題:第三樂句多在高音區流動:一樂句中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也顯得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
在弦樂合奏中,第一樂段的全部主旋律皆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其它4個聲部與第一小提琴呈復調形態出現。音樂情緒由平靜、深沉轉為激動、昂揚。它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同時也流露了作者飽嘗人間辛酸后的痛苦、悲涼、哀傷情緒。樂曲隨后的幾個樂段,以第一樂段為基礎,采用“換頭合尾”的變奏手法寫成。這一系列變奏,把阿炳由沉思而憂傷、由憂傷而悲憤、由悲憤而怒號、由怒號而憧憬的種種復雜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經過幾次變奏之后,由于力度、速度、織體等因素的積聚與發展,使音樂情緒推向高潮部分的旋律。它激憤而輝煌,是阿炳的氣質、魄力之表現,是他的倔強、剛毅性格之表現,也是他反抗黑暗勢力并與其堅決斗爭之表現。因此,聽到這里,聞者莫不為之深深感動。
復聽全曲
5.介紹音樂家華彥鈞
華彥鈞(1893~1950) 民間音樂家。又名阿炳,江蘇無錫人。4歲喪母,自幼從其父學習音樂,21歲患眼疾,35歲雙目失明。早年曾當過道士。由于和民間藝人切磋技藝并用民間音樂改造道教音樂,因而被逐出道觀,成為街頭流浪藝人。抗日戰爭時期,他編唱過《漢奸的下場》等歌曲;抗戰勝利后,編唱過《金圓券滿天飛》等唱詞,揭露并抨擊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和《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和《昭君出塞》。
《g大調弦樂小夜曲》第一樂章
1.介紹作品:《g大調弦樂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寫同類體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787年8月10日。這部作品流傳最廣,也最受歡迎。
2. 欣賞樂曲的第一樂章(你對音樂的感受?)
1. 樂曲的曲式結構:樂曲的第一樂章用奏鳴曲式寫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題包括了兩段風格不同的音樂:主部主題的開頭是帶有那不勒斯風格的一段旋律:這部分音樂用主、屬和弦的分解和弦構成旋律,采用問答式的手法作為旋律的基礎,并在此基礎上予以發展,給人以雄壯有力、流暢明快的感受。隨后,呈現了一段柔婉輕盈的旋律。接著的旋律留給人們一種莊重典雅的舞蹈印象。接著,樂曲把人們引向一種熱烈歡快的景象之中。進入了樂曲的副部主題。
2. 學生活動: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的音樂一樣嗎?欣賞試唱,副部主題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帶有濃郁的維也納風格。它優美、抒情、溫柔、靚麗,富于青春的氣息。這段旋律精巧、活潑,輕盈、俏皮、歡快、活潑,給人以十分開朗的感受,樂曲的再現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調性上,再現部完全呈現在g大調調性上。整個樂章在絢麗燦爛的色彩中結束。復聽樂曲的第一樂章,
3. (進一步感受樂曲的不同情緒)
課后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