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學音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分析
廣州某中學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其結果是:在音樂、體育、電腦、文學、美術等并列項目中,表示喜歡音樂的得票最高,占被調查人數的33.69%。而在這些喜歡音樂的學生中卻只有42.05%的學生表示喜歡現在學校開設的音樂課。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承認最喜歡港臺、歐美流行音樂并盼望當歌星。而喜歡古典音樂、民族音樂、輕音樂等的分別只占10%左右。以上調查雖不能說完全精確,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學生不喜歡我們中學目前的音樂教育呢?有什么解決的方法呢?下面,是我對這兩個問題的一些思考。
一、當前中學音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材導向與學生審美需求之間存在矛盾
大多數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不喜歡音樂課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課堂上的經典作品和德育內容提不起他們的興趣,現行的中學音樂教材,絕大部分內容都是以中外經典作品作為選編對象的,幾乎很難找到較通俗的音樂作品。其中一部分音樂作品政治色彩過分濃重,藝術技巧過分深奧,學究氣強,學生味弱。這就必然影響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造成課上得不到課外補的現象。他們更愿意欣賞的是流行音樂(包括聲樂、器樂)。這些音樂往往以通俗易懂的曲調,直接明了的歌詞,親切自然的歌唱,輕而易舉地抓住了學生的心。
2、家庭、社會對少兒音樂學習的兩極取向
目前家庭、社會對學生學習音樂的態度有兩種較為極端的價值取向:一種是過分重視。有些家長自己年輕時喜愛音樂但從事音樂工作的夢想未能實現,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些家長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不管孩子的自身條件如何,一廂情愿地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為音樂家。他們更多的是從自己的主觀意愿出發,強迫孩子學習音樂。在兒童時期,由于孩子缺少自我意識,因此對家長的選擇被動順應。而到了中學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逐漸成熟,他們渴望獨立自主,反權威意識很強,從本能上更愿意自己去選擇,而不愿意聽家長和老師的說教。另一種是不太重視。認為音樂課不是考試科目,不把音樂課作為一門重要課程來看待,僅僅把音樂課當成繁忙課程中間的休息和放松。學校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與評價手段,無法像其它文理科課程考試一樣,督促學生學習。所以,學生就更不把音樂課放在心上了。
3、對音樂功能的認識缺乏科學性、全面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的美育、德育、智育及許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功能正在被人們逐漸接受。音樂教學首先表現為一種美育教育,它的可感知性是其它美育教育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同時,它還會起到輔助德育、智育的作用,對于青少年慧敏能力、感受力和永恒心的培養,特別對聯想力、創造力的培養是其它學科所不可取代的。但是長期以來社會對音樂課就是唱唱跳跳的娛樂課的觀點還是深深地影響著今天的學生和家長。在他們看來,音樂課上通過經典作品學習音樂文化與人文知識未免有點勉為其難與小題大做。所以始終把音樂課看成“小三門”之一,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