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學音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分析
2、讓廣大青年學生切實了解音樂文化,使他們正確認識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的基本要求,消除“為從事音樂工作而學習音樂”的錯誤觀念。廣義的素質教育是指在德、智、體、美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對學生來說,不僅要具備全面的文化知識,還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才能成為全方面的綜合人才,才能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相適應。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他常常和量子理論的創始人普朗克一起演奏貝多芬的作品,他拉小提琴,普朗克彈鋼琴。量子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沒有人知道這兩位偉人一起演奏時交流過哪些科學思想,但人們可以猜想到,科學美與藝術美在他們心中是相通的。在中國也是一樣,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是地質學家李四光1920年寫成的。錢學森也特別支持藝術教育,他會吹圓號、會彈鋼琴。他有一句名言:“科學家不是工匠,科學家的知識結構中應該有藝術,因為科學里面有美學。”藝術教育對人的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大腦右半球的能力培養都是非常有用的。正如美國《零點項目》執行主席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所指出的,人有七種智能,它們是:1、數理邏輯分析智能;2、語言技巧智能;3、音樂智能;4、身體運動智能;5、空間位置智能;6、人際關系智能;7、認識自己的智能。這里每一種智能的發展都對將來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3、適應歷史與社會發展的特點,更新中學音樂教材的內容。我們必須承認,流行音樂代表了一種音樂風格,自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也就有人去關心它、熱衷它。面對流行音樂的思潮,可以試試合二為一的“中庸”之道,在教材中注意吸納一定數量的通俗音樂,還可引進一些學生喜歡的“校園歌曲”。這些音樂大多旋律優美、節奏多變、篇幅短小、風格新穎,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當然還要著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水平和對古典音樂文化的欣賞水平。學生在這種體貼入微的教育下,對傳統音樂作品就不會再敬而遠之,相反卻有了一種親近感。另一方面,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研究教育策略,加強正面引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警惕和消除流行音樂帶來的某些消極作用,使音樂課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素質、培育一代新人的有用橋梁。
4、為中學音樂教師提供寬松的教學環境,保證他們的自主性,讓他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地安排教學活動。學校要開展好第二課堂教學活動,豐富中學生課外業余文化生活,寓教于樂之中,使學生喜歡音樂,用心感受音樂,真正達到陶冶情操,教書育人的目的。音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比如讓學生看一部感人的電影,欣賞一段優美的舞蹈,聆聽一支抒情的歌(樂)曲,觀看一幅動人的圖畫……,要盡一切可能讓學生多接觸有強烈感染力、震撼力的藝術佳作。從中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高修養、塑造人格。學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選修課與活動課,并可根據具體情況開設如“通俗音樂講座”、“合唱團”、“樂隊排練”等選修課程。通俗音樂講座課應使學生對流行音樂有正確的認識,避免盲目崇拜,而合唱團則可以使他們了解與實踐科學的發聲,避免對流行唱法的盲目模仿。合唱還可以協調同學們的人際關系,控制由心理閉鎖性帶來的不良后果。樂隊排練可以給喜愛樂器的同學提供一個有益合作的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