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2
5. 完整演唱歌曲
請學生情緒飽滿、完整準確地演唱歌曲,并嘗試背唱。(根據學生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糾正,學生不易改正和掌握之處,應重復正確練習3-4遍才能達到糾錯效果。)
6. 課堂小結
(1)今天我們試著用京腔京韻的感覺演唱了這首《重整河山待后生》,相信同學們從中也領會到了,歌曲所表現的中國人民面對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撓的精神。說唱藝術飽含了中國勞動人民對藝術的追求和智慧之結晶。大家還記得在本課的開始老師介紹我國說唱藝術有多少種?大致分為幾大類呢?
(2)同學們從音調、旋律走向、節奏、語言等方面,再討論并總結一下京韻大鼓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3)好的,在下節課上,我們要請同學們欣賞另外三種類型的說唱音樂,請大家回去分成3個小組,結合表格內容先做一個自主的欣賞,我們下節課一起來欣賞并討論完成此表格。
第二節
教學目標
1. 感受和領會三首說唱音樂的風格特點,認識不同地區不同類別的說唱音樂的區別。
2. 通過賞析四種說唱音樂,激發學生對說唱音樂及中國曲藝音樂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認識說唱音樂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通過方言、樂器、演唱形式等音樂要素,認識不同類別的說唱藝術。
2. 讓學生清晰地聽出每個曲種的最主要特征并加以記憶。
教學難點:
1. 通過方言、樂器、演唱形式等音樂要素辨認各種不同的說唱音樂。
2. 通過本單元兩節課的學習,總結歸納我國說唱音樂的特點。
教材分析
1. 單弦牌子曲
單弦產生于北京,又稱單弦牌子曲。是清乾隆、嘉慶年間,在北京的滿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說唱藝術,唱時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說唱者自己搖或彈)里的一種自娛娛人的演唱形式。八角鼓是滿族的一種小型打擊樂器,鼓面蒙蟒皮,鼓壁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兩個銅镲片,以手指彈鼓或搖動鼓身使銅片相擊而發出聲音。演唱時,演員手持八角鼓,故又稱之為“唱八角鼓”的。今能見到的最早的單弦曲詞,是清嘉慶九年(1804)華廣生所編《白雪遺音》卷三中之《酒鬼》。
單弦的演出形式最初是一人手持八角鼓擊節,一人以三弦伴奏演唱,時稱“雙頭人”。清光緒六年(1880)前后,有旗籍子弟司瑞軒(藝名隨緣樂)自編曲詞,自彈自唱于茶館,貼出的海報上寫著“隨緣樂一人單弦八角鼓”。自此單弦作為一個獨立曲種傳開。
《風雨歸舟》單弦牌子曲的一個傳統小段,運用寫景抒情的手法描寫了風雨中漁舟飄搖以及風消云散漁舟歸來的情景。唱詞典雅生動,押“言前”轍,一韻到底,流利酣暢。唱腔運用“岔曲”曲牌。岔曲的詞曲結構為“六、八句”,“六”指的是旋律可分為六個樂句,“八”指的是八句唱詞,也就是在六句旋律中排列著八句唱詞。
《風雨歸舟》在唱腔之前有一個篇幅較長(12小節)的前奏:
尤其是第1、2小節和第11、12小節是岔曲乃至單弦牌子曲經常運用的過門音調,在唱腔的間歇處反復出現,甚至可以看成是曲牌或者曲種的標志性特征之一。
唱腔的第一、二句節奏較為徐緩,稍自由,具有吟誦性特點,表現了一種怡然自得的情緒。尤其在“享清閑”“撫琴飲酒”處,更顯得飄逸悠閑、自得其樂。唱腔從第三樂句的后半部分進入到對風雨情景的描述,經過第四樂句的過渡,進入第五樂句時,唱詞采用鉗字、加垛等手法進行了句式擴充,其中多處狀聲詞的運用更增加了情景描述的生動性。唱腔善于根據唱詞聲調的起伏,抓住唱詞中所描述的狀態,使音樂具有鮮明的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