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2
3.《g大調弦樂小夜曲》作于1787年,是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最受歡迎的一首。這是一首充滿純樸、真摯情感的輕快樂曲。由于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樂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稱為《g大調弦樂小夜曲》或《弦樂小夜曲》。這部作品共四個樂章,本節課所聽是第一樂章,和聲古典、平衡、簡潔、透明。這一樂章為快板,奏鳴曲式結構。前兩小節為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節為屬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主部主題雄壯、有力,副部主題柔美而抒情,通過輕快的跳音、顫音以及短小的樂句展示出活潑、歡快的青春活力。再現部之后有短小的尾聲。
4.《驚愕交響曲》作于1791年,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頓所作。《驚愕交響曲》是海頓12部倫敦交響曲中最為著名的一首。這部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為主題變奏的結構形式,旋律典雅、高貴,功能性和聲進行體現了古典樂派典型的創作風格。其中,第一、二小節為c大調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節為屬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五、六小節為一、二小節的重復,七小節為g大調屬七和弦,八小節為g大調主和弦,第二拍強奏的主和弦即是著名的“驚愕和弦”。
傳說新作品演奏那天,音樂廳座無虛席,大家都想見識一下這是什么音樂。樂曲的第一樂章速度很快,感覺輕巧流暢。第二樂章速度變慢,開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輕,沒有什么變化,聽眾十分輕視這種催眠似的音樂,覺得和海頓以往的作品沒什么區別。貴婦們又在昏昏欲睡,剎那間樂隊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發出強烈的聲音,定音鼓猛烈地敲擊,模仿驚雷的聲音,狠狠地將打盹的貴婦嚇了一跳。樂曲第三樂章是小步舞曲,輕快活潑,音樂詼諧富有活力。第四樂章速度變得更快,好像是人們在歡快地舞蹈。樂曲演奏完了,貴婦們出了丑,海頓看到傻了眼的貴婦被驚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們就把這部作品稱為《驚愕交響曲》。海頓又被稱為“交響樂之父”。他奠定了交響樂為四個樂章的基本格式。
5.《歡快的農民集會》為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是貝多芬獨一無二的標題性交響樂作品。作品所表現的對大自然風情的怡然感觸與其通常所塑造的“英雄性”作品有明顯的區別。此樂章為三拍子舞曲,快板,3/4拍,三部曲式結構,描寫了鄉村興高采烈的舞蹈場面。第一部分弦樂在f調上奏出具有動力感的曲調,木管樂器呼應;第二部分雙簧管吹出一段牧歌風的旋律,大管用單調的兩個音作為陪襯。當旋律在單簧管和圓號上變換調性再現之后,樂曲進入中段,隨音樂發展,舞蹈變得更活躍、熱鬧嘈雜了,拍子也發生了改變,又出現一個粗線條的兩拍子旋律。第三部分,接著又是那個三拍子的旋律,但比以前更活潑了;音樂整個變得狂亂、來勁;興奮到了頂點。突然從遠處傳來一聲雷鳴,這場狂歡集會被打斷了,仿佛所有的人們都倉惶走散。
教學過程(一份供任課教師參考的完整教案)
1. 導入
(1)播放《g弦上的詠嘆調》音樂片段,教師提問:請學生思考并回答,這段音樂是管弦樂隊中哪個樂器組樂器演奏的?
(2)請學生邊看邊回答管弦樂隊的編制和構成(復習)。
(3)師:讓我們一起領略西洋音樂的發展歷程。
2. 欣賞《g弦上的詠嘆調》
(1)簡介作曲家和作品。
此曲是德國作曲家“歐洲近代音樂之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創作的。因主旋律只在小提琴最粗的一根琴弦──g弦上演奏而得名的。(小提琴定弦為g、d、a、e)出示(圖片:小提琴結構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