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音樂上冊全冊教案2
2.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有表情地學唱、背唱《搖籃曲》。
教學難點:
1.聽辨音樂主題旋律。
2.感受不同時期音樂風格的特點。
3.解決《搖籃曲》中的音準、呼吸和咬字問題。
單元主要教學方法
聽唱法、講解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直觀教學法、 比較法。
第一節
教學目標
1. 了解歐洲巴洛克音樂、古典音樂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聽賞音樂,熟悉作品的主題,感受和弦色彩,培養音樂審美情感。
教學重、難點
1. 了解歐洲巴洛克音樂、古典音樂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聽辨音樂主題旋律。
教材分析
1. 《g弦上的詠嘆調》(air on the g string)是德國作曲家、歐洲“音樂之父”約翰• 塞巴斯蒂安•巴赫創作的膾炙人口的名曲。原為《d大調第三管弦樂組曲》(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號管弦樂組曲》中的第二首,原曲創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間。經19世紀德國小提琴家威廉米(august wilhelmj,1845─1908)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沒有表情與速度記號,編曲者則指定“甚慢,極有表情”。此曲為二部曲式結構(a、b)。在低音弦的撥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長而莊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現新旋律,經過豐富的變化,最后在靜似祈禱般的氣氛中結束。這首作品速度舒緩,力度起伏大,音調深沉而動人,具有鮮明的裝飾性。整首作品抒發內心激動的情緒,同時帶有期盼、祈禱、虔誠、深邃的宗教色彩,感人至深。
2.《哈利路亞》選自《彌賽亞》,是這部大型作品第二幕的終曲。《彌賽亞》是世界清唱劇體裁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由亨德爾創作于1741年,以大型合唱為主體,全劇由57首作品(包括序曲、詠嘆調、重唱、合唱、間奏等形式)組成。亨德爾以無比虔誠的心和火一般的熱情,廢寢忘食地進行了這部作品的創作,寫作中樂思連綿,思緒萬千,音符就像噴泉般地從他筆下噴涌出來,只用了24天,便完成了這部巨作的寫作,成為音樂史上的佳話。當寫完《哈利路亞》這首合唱的時候,他激動得淚如雨下,對身邊的仆人說:“我確實認為我實實在在地看見整個天國就在我面前,我看見了偉大的上帝本人!”1743年在倫敦首演時,深深打動了所有的聽眾。演唱《哈利路亞》時,在場的國王喬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緒所感染,激動得突然起立,全場觀眾也隨之站立聽完全曲。從此,在歐洲的許多地方都保留著聽眾站立聽此曲的傳統。“哈利路亞”一詞的含義是指“贊美上帝”。整部作品雄偉、莊嚴而恢宏的氣勢感人肺腑,顯示出音樂對神謳歌的巨大魅力。歌詞大意:上帝啊我贊美你,你全知全能,無所不在……表現了作者對神的虔誠感情,充滿戲劇性。樂曲為d大調,4/4拍子,可分五段和尾聲。第一段氣勢雄偉的歡呼聲:“哈利路亞”。第二段為賦格段,主題和答題構成五度模仿,“哈利路亞”動機穿插其中。第三段出現了新的主題和答題構成的賦格段。第四段在主旋律下加入伴唱,“哈利路亞”動機再次出現在伴唱聲部中。第五段運用了第三段和第四段的主題,在相互交替中將音樂推向高潮。最后,樂曲在五個“哈利路亞”的熱烈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