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澳門(精選2篇)
七子之歌—澳門 篇1
七子之歌——澳門
——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教案之五
[教學目標 ]
1、感受作品的風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
2、能用深情的歌聲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
3、通過多種體驗,深化學生對祖國——母親其內(nèi)涵的理解,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
4、通過相關學科的知識滲透,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教學重點]
1、通過多種體驗,加深對不同作品情感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的理解。
2、認識弱起拍在樂曲情感表達中的作用。
3、通過歌曲的演唱處理,表達歌曲的內(nèi)涵。
[教學方法]
視聽結合法、類比法、分析、討論與實踐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鋼琴、多媒體教學用具。
[教學過程 ]
一、“音畫同步法”引導欣賞
1、欣賞交響樂《1997·天地人》序曲。
2、思考:樂曲表現(xiàn)了什么?你從中感受到什么?樂曲用什么方法來表達情感描繪的意境?
3、議論:曲作者用那莊嚴的鐘聲、美妙的歌聲和樂聲譜寫一曲中華兒女的愛國心聲。作品形象再現(xiàn)“1997香港回歸”交接儀式那神圣、令人難忘的時刻。樂曲不但喚起我們對往日的記憶與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樂曲還喚起每一位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與深深的愛國情。
4、師:《1997·天地人》序曲讓我們再次認識:音樂作為聲音的藝術,它具有再現(xiàn)生活、表達情感的功能,它還能通過自身特有的藝術魅力感染人、影響人,所以,作者常利用樂曲表現(xiàn)生活感受,抒發(fā)情感。從人的審美能力發(fā)展看,認識音樂所具有的表現(xiàn)功能是不夠的,我們還應通過作品,走進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他們對生活的感受,體驗他們對情感的表達。那么,請大愛與我一起再欣賞兩首同風格、同題材的作品。
二、比較欣賞
1、拖放歌曲《東方之珠》、《七子之歌》。
2、引導討論:聽過這兩首歌曲嗎?歌曲的曲名分別代表我國哪兩個地方的地名?你能在地圖上找到它們所處的位置?(直接在課件上點擊尋找)你了解這兩個地方的歷史嗎?能簡要地談談嗎?(在學生談的基礎上,教師補充介紹作者與創(chuàng)作背景。)
3、歌曲比較:
。1)會唱這兩首歌曲嗎/(引導學生跟琴哼唱這兩首歌曲,并思考問題。)
。2)思考:歌曲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曲作者用哪些表現(xiàn)手法來表達不同的情感?你的體會從哪而來?
。3)師根據(jù)生討論結果引導探索,強化對旋律、節(jié)奏、力度、色彩、歌詞等作用的理解。
如:A、舒緩的旋律與跳進旋律的對比;B、三連音、休止符應用;C、歌曲十度音高跳動形成力度、色彩的對比;D、歌詞含蓄與直白的對比。這些體會從聽、唱歌譜的對比中得來的。
。ㄕ故菊n件歌單)要求學生邊聽師演唱,邊畫出歌曲的旋律線,并通過旋律樂句的演唱對比,體驗旋律不同的組織形式對音樂力度、色彩構成的影響,進而體會歌曲的情緒的變化。用添加“三連音”、“休止符”朗讀歌詞的對比體驗方法,認識“三連音”、“休止符”在歌曲的情感表達中的作用。體會歌詞、節(jié)奏、旋律與情感表達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4)歸納:
曲目
相同
不同
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
曲式結構、風格
音樂與高潮處理手法
歌詞表達方式
表達的情感
東方之珠
前部分情緒平靜、旋律流暢;后部分為音樂的高潮,都用弱起拍的表現(xiàn)手法。
抒情、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體歌曲。
A、三連音的應用;
B、連續(xù)上行幾個樂音應用,形成樂段色彩的變化。
含蓄、富有詩意。
表達炎黃子孫對祖國的愛戀之情。
《七子之歌》
A、上行、下行音樂短語的應用;B、音程大跳,形成力度變化來構成音樂高潮。
通俗、口語化。
表達游子渴望回歸祖國母親懷抱的強烈愿望。
三、歌曲演唱處理
師:根據(jù)前面的歌曲分析與探討,加深我們對旋律、節(jié)奏、力度、色彩、歌詞等音樂要素的作品情感表達中作用的認識。針對《七子之歌——澳門》內(nèi)涵的思想感情,請學生思考用哪些演唱處理方法,能更好體現(xiàn)游子渴望回歸祖國母親懷抱的迫切心情。
1、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現(xiàn)對“母親……”的呼喚,其心情是否一樣,如何體現(xiàn)這一次比一次更強烈的愿望。(提示注意:力度強弱變化時“度”的把握,最后的呼喚“母親……”加漸強漸弱的對比,以及演唱形式的變化處理。)
2、根據(jù)歌曲原有的要求進行歌曲處理。
3、根據(jù)學生設想,進行演唱處理方案的交流與最佳演唱處理方案的選擇、應用。
四、總結
通過主題性歌曲的多種體驗互化,深化我們對不同作品內(nèi)在情感體驗和理解,并通過歌曲的演唱,體會作曲家融匯在作品中的真摯愛國情感和民族情懷。希望通過本課學習,大家在體驗音樂的同時,能夠喚起我們的愛國之情。
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理念
依據(jù)著名教育家蘇截姆林斯基“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重點”的理論,將本課教學重點放在音樂的體驗與感知上,通過創(chuàng)設利于學生參與體驗、探索、實踐的條件,引導學生在欣賞、表達、比較、思考、交流過程中,不斷深化藝術感受與審美體驗,獲得聽覺經(jīng)驗與能力。
根據(jù)“音樂作為聽覺藝術,它雖任何 教育功能,但其功能是潛在的,必須通過音樂自身特有魅力對人的情感、心靈作用方能奏效”的特點,認真挖掘《七子之歌》、《東方之珠》等歌曲內(nèi)涵,將音樂的育人功能滲透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在演唱歌曲,朗讀歌詞、比較演唱風格,感情音樂內(nèi)涵過程中,激發(fā)學生民族意識,強化愛國觀念。
依據(jù)心理學:“任何知識經(jīng)過反復思考和比較,多次接觸與研究,能加深理解、強化記憶、誘發(fā)興趣”的原理,本課采用同題材作品類比方式,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情景,通過音樂教學體驗過程的引思、激思,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培養(yǎng)思考問題的能力,在不斷積累聽覺經(jīng)驗過程中,不斷發(fā)展音樂的感受、理解與表現(xiàn)能力。
七子之歌—澳門 篇2
課題:
課型:綜合課
教材分析:這是CCTV專題片《澳門歲月》主題歌,它反映了人民對祖國無限眷戀之情和迫切盼望回歸的愛國之心。歌詞選自愛國詩人聞一多在1925年創(chuàng)作的《七子之歌》組詩。全曲分為三部分:1,天真可愛的童聲獨唱,傾訴“不忘生母”的無限深情。2,中間的高潮合唱聲部重復演唱“三百年來........”達到全曲高潮。3,最后反復吟唱“我要回來”反映澳門同胞迫切回歸的依戀之情和愛國心。
教學目的:指導學生有表情,自然的演唱歌曲,激發(fā)學生對生活,對祖國的熱愛,培養(yǎng)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教學重點:1.了解4/4拍的強弱關系,把握好切分音的節(jié)奏。2.歌曲的情緒體驗,用優(yōu)美純凈的聲音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 :1.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2.歌曲情緒,格調(diào)的把握。
教具準備:錄音機,磁帶,教學卡片,鋼琴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聽音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進入教室。
二,新課教學:
1,導入 新課:
師:剛才同學們聽的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
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師:這首歌曲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
生:表現(xiàn)了人民不畏壓迫,起來反抗的精神。
師:很好,由這首歌曲可以看出他們的堅定信念,他們這樣奮起抗戰(zhàn),為的是保護自己的家園,收復失地。
在歷史上,我們國家有名的七個地方都曾被帝國主義侵略者占領,至今有的地方還未回歸。,聞一多先生
在1925年還專門為這七個地方創(chuàng)作了《七子之歌》組詩。今天我們學習的歌曲的歌詞就出自組詩,歌曲的
名字是〈七子之歌--澳門〉。出示歌曲卡片。
2,欣賞歌曲,讓學生欣賞后回答:歌曲是用什么樣的情緒情感來演唱的?(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是用樸實
深情的情感來唱)
3,朗讀歌詞。(結合剛剛說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誦歌詞,并說明全曲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人
民對祖國母親無限眷戀之情,和迫切回歸的愛國之心。)
4,模唱。(1),播放音樂〈七子之歌〉歌曲,讓學生跟隨音樂,輕聲哼唱,熟悉其中的旋律。
。2),再次播放音樂,讓學生用“拉”模唱。
5,學唱歌曲。(1),師:同學們唱的很好,下面老師范唱一遍,大家感受以下其中的強弱關系。(教師演唱)
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對,這是一首4/4拍的歌曲,那么它的強弱關系呢,也就是強、弱、次強、弱。
(教師板書強弱關系)
師:全曲呢還有一個典型節(jié)奏,大家找一找看它在哪里?(生回答第五小結)
師:對,它是一個切分節(jié)奏。。。(講解切分節(jié)奏的拍子幾強弱關系)
。2),找出學生喜歡的歌曲先教唱。
(3)教唱全曲。
(4)帶領學生完整的唱一遍。
三,復習鞏固:
1、分組接唱歌曲。(男女組)
2、師:同學們唱的真好,下面把全班分開四組,你們根據(jù)自己對歌曲的不同理解,分別用多種形式把它表現(xiàn)
出來。(可以有演唱打擊組、朗誦節(jié)奏組等)
3、師:同學們表演的非常好,,下面呢大家?guī)细枨那榫w情感把歌曲完整的唱一遍。
四、小結:這首歌曲在澳門回歸的日子里,響遍了大江南北,那滿懷深情的主旋律,幾乎家喻戶曉。今天咱們學習這
首歌曲,告戒大家在有一顆愛國心的同時,還要有愛國的能力。怎樣才有愛國的能力呢?這就要求大家立足
現(xiàn)在,努力學習,增長知識、才能,將來用大家的能力報效祖國,建設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