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澳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者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襁褓,受盡異族欺凌,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感情。
2、入情入境的朗讀詩文。
3、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詩歌是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是體會詩意,感受詩歌中的強烈情感。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課件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大家會唱的一起跟著唱。
同學們喜歡這首歌嗎?一起告訴老師歌曲的名字是什么?誰來說說從這首歌里你明白了什么?(世界上只有媽媽對我們最好,和我們最親。)是啊,媽媽是我們最親的人啦,讓你離開媽媽一天你愿意嗎?離開五天呢?一年呢?能說說理由嗎?
看來誰都不愿意長時間的離開媽媽,可是有一個孩子離開媽媽已經有300多年了,你說他該有多可憐吶!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這個孩子是誰嗎?(澳門)是啊,澳門在離開媽媽的這漫長悲苦的日子里,受盡了欺凌和壓迫,就像歌里唱的像一根草,找不到幸福,找不到歡樂,更找不到安全。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七子之歌==澳門》(板書課題)。這是一首詩歌,它的特點就是文字不多,篇幅不長,但是蘊含的感情卻很豐富,只要我們用心去讀,就能品出味道。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細細的品讀。
二、品讀感悟
(1)品讀第一句。
1、(課件出示第一句)學生自讀讀一句。邊讀邊想:從這句中你讀懂了什么?
2、學生交流匯報。
3、“媽港”這個名字記錄了一段屈辱的歷史,澳門人民很討厭這個名字,那你能把這種厭惡的心情讀出來嗎?(指名讀第一句)
4、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你還有哪些問題沒弄懂?
重點引導弄清:“你”和“我”分別指的是誰?師:澳門把祖國稱作母親,那他就是母親的孩子。詩人在這里用了擬人手法,說明澳門和祖國是一種血脈相連的母子關系。
(2)品讀第二句。
師:世界上最堅韌的力量就是母子親情,是任何力量都阻隔不了的。下面我們就來讀讀第二句,誰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學生質疑提問,全班討論解決。
重點理解 “我的肉體”和“內心的靈魂”是什么意思。同學門看看資料介紹,試著自己理解或同學間討論交流一下。
生:“我的肉體”指的是澳門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切資源,甚至包括澳門人民的人身自由。“內心的靈魂”指的是澳門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一心想著祖國的情感。
師:我們弄懂了“我的肉體”和“內心的靈魂”,那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句話,看看你能從中明白什么?
生匯報。
師:正如同學們說的那樣,這句話道出了澳門人民的心聲,那你就把自己想象成資料中那個英勇 的沈志亮,把那種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感讀出來吧。(多人次讀)
(3)品讀第三四句
師:在離開祖國母親的這段日子里,澳門人民最想念的人是誰?最想聽的又是什么聲音呢?讓我們齊讀第三四句。
生匯報:澳門最想的人是生母。
師:他是怎么樣想念生母的,用詩中的一個詞語來回答老師。(夢寐不忘)“夢寐不忘”是什么意思呢?誰有連做夢都想著一個人的經歷?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正因為心里想著念著,所以才會夢寐不忘。那我們把這種深深的思念和牽掛讀出來。誰有過夢寐不忘的人,誰就先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