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邏輯-數學智能課程的研究
湖南師范大學教科院曹中平在幼兒數學教育活動中操作學習的實驗研究中指出,幼兒數學操作學習要與言語統一,教育主題與學習主題統一,操作的靈活性與規范性統一,操作材料的量與質的統一。這些對本課題的研究具有啟發和指導意義。
(二)研究特點
1、 本課題是自下而上的研究。
課程目標的制定從問題出發,從實際出發,從幼教實踐出發,從幼兒發展之可能性出發,更關注幼教實踐,更突出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主題地位,這利于幼教實踐的進一步發展。
2、本課題采用的研究取向是行動研究。
教師不僅是教育活動地實踐者,而且是帶有“批評”、“反思”眼光的研究者。教師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作出自我評價、自我調整、自我總結,從而不斷豐富與發展自身的教育實踐活動。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1、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哈佛大學成立的“零點項目”研究所所長加德納教授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其研究也發現人類具有八種智力潛能,均有著大腦區域的定位功能包括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認為兒童時期有著多元智能的天賦,他們在日常的活動中很自然地運用著多元智能探索周圍世界。
2、 兒童發展理論
皮亞杰認為,3-6歲幼兒處于前運算時期,只有在動作內化并在頭腦中產生思維順向、逆向、分散、收斂性思維時,頭腦里的表象才能“活”起來,他們的邏輯推理才會產生和逐漸發展起來。皮亞杰提出幼兒階段掌握邏輯數理經驗的特點是需要實際的操作與發展。并且需要通過成人的講解與傳授,這類知識的特點是約定俗成的。對這兩類知識的學習影提供不同的教學形式,以促進幼兒更順利地掌握。
3、 發展的心理學基礎
發展心理學所揭示的幼兒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尤其是心里特征以及發展趨勢。幼兒期邏輯思維開始萌芽,到幼兒后期,邏輯思維有所發展,但仍然是半邏輯的。但這并不是說幼兒時期邏輯思維的發展沒有意義,相反,這是邏輯思維奠基的重要時期。思維的發展是有進程的,前階段的思維充分發展了,有利于后階段思維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及預期目標
(一)研究對象及范圍
本課題以幼兒園中班120名幼兒為研究對象,具體情況見表
實驗班 對照班
中二班 中四班 中一班 中三班
30名 30名 30名 30名
課題研究以中班數學智能課程設置及中班幼兒數學智能提高為研究范圍。
(二)研究的內容
1、 概念的界定
本課程對智能的定義是: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新問題的能力;尋求特定問題的答案以及迅速有效地學習地能力;尋求特定問題地答案以及迅速有效地學習地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做出有價值地創造和服務的能力。
邏輯-數學智能指人能有效地運用數字、計算、推理、假設和思考地能力。兒童地表現是喜歡數學和科學類的課程,常常自己提出問題尋求答案,喜歡尋找事物的規律,對新的學科發展感興趣,喜歡發現別人言談行為的邏輯型缺陷,喜歡下棋和玩思考性的玩具。
邏輯-數學智能課程所認同的課程概念是在幼兒園安排下所進行的一切有組織、有系統、有意義的園內外學習經驗或活動。
2、 中班邏輯-數學智能課程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