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就是長不高
一般認為身高低于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的平均值三個標準差,稱為矮小體型。國外文獻報道成年男性身高小于1.45cm,女性小于1.35,為矮小體型。 凡身材特別矮小,不論胖瘦,常稱為侏儒癥。侏儒一般指身長低于同年齡30%以上或在同年齡兒平均值兩個標準差以下或在第三百分位數(shù)以下的兒童,部分兒童其身長雖在第三百分位之上,但根據(jù)其身高、年齡及骨齡推測其最終身高在父、母身高百分位中點8.5厘米之下仍被認為身材矮小。有人認為兒童期矮小應稱為生長障礙,侏儒癥只指成人期身材矮小而言。身材矮小是一個癥狀,也是一種殘缺,應當早期進行檢出,給予治療(如呆小癥給甲狀腺素治療),對無特異治療者,找出原因后,給予合理建議。
一、測量方法
身長為足底到顱頂?shù)母叨龋黹L在一日中的變化約為12cm。一日中有脊柱彎曲度的增大,脊柱、股關節(jié)、膝關節(jié)等軟骨的壓縮,所以測量身長一般在上午10時左右。身長(臥位長)用標準的量床或攜帶式量板測量,身高及坐高用身高計。量具的木料應當為不受熱脹冷縮影響及不易裂縫者。軟尺宜用布質(zhì)涂漆。用2m長的刻度鋼尺(精確至毫米)檢查量具的刻度,若2m相差0.5cm以上則不能使用。
3歲以下小兒量臥位長。小兒脫去鞋襪,穿單褲,仰臥于量床,脊柱恰在底板的中線上,助手固定兒頭使其接觸頭板,使兩耳在同一水平上,兩側(cè)耳廓上緣和眼眶下緣的連接線構成與底板垂直的理想平面。讀刻度時記錄到0.1cm。3歲以上小兒,青少年和成人量身高時應脫去鞋襪、帽子和衣服,腳跟、臀部、兩肩胛角間(如利用墻壁釘軟尺測量時,則是兩肩胛角)幾個點同時接觸立柱,使脊柱的投影正好重疊在測高的標尺上,板底與顱頂點接觸,以厘米為單位,記錄至小數(shù)點后一位。頂一臀長及坐高,3歲以下小兒量頂一臀長,取臥位。測量者左手提起小兒小腿,使骶骨緊貼底板,壓緊臀部,3歲以上小兒量坐高,大腿與凳面完全接觸并互相靠攏,令被測者挺身,移下頭板使與頭頂接觸,讀刻度至0.1cm。
身長的增長
出生時的身長一般作500mm計算,這不是平均值。我國新生兒的身長平均男性506mm,女性500mm(1975年)。在發(fā)育過程中第一年身長增加200mm,到周歲時約為出生時的1.5倍。至5歲時約為出生時的2倍,達最后身長的60%。到89歲時約為出生時的2.5倍,為最后身長的75%。到15歲時約為出生時的3倍,為最后身長的95%。到成年時約為出生時3.4倍(女3.2)倍212歲的身長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身長(cm)=(年齡215;5)+75
二、發(fā)病機理
身長是遺傳、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對生長發(fā)育以及體格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一般父母身材高,其子女也較高,例如95%兒童其身長在父、母身長百分位數(shù)中點上下8.5cm左右。
環(huán)境因素中內(nèi)分泌因素頗為重要。垂體生長素是促使長骨增長的主要激素,性激素促進骨骼成熟和骨骼愈合,同時也對生長激素起著制約作用。甲狀腺素促進骨組織的新陳代謝,對骨骼的成熟也起一定作用。腎上腺雄激素及男、女性激素促進蛋白質(zhì)的合成。故在骨骼未閉合前對軟骨及骨的生成有積極作用。以上幾種激素的相互作用,在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下,使小兒生長達到遺傳因素所制約的最高限度。營養(yǎng)物質(zhì)供應不足如缺碘可引起地方性呆小病,嚴重維生素d不足可引起的佝僂病性侏儒癥。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障礙如垂體前葉分泌生長激素不足,促進腺激素不足、促甲狀腺激素不足、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不足等可引起原發(fā)性垂體性侏儒癥。
三、病因
營養(yǎng)缺乏(包括鋅缺乏及醫(yī)源性食欲減退);胎兒營養(yǎng)不良;慢性心、腎、血液、肝病及腸吸收不良;骨骼病;內(nèi)分泌疾病,如垂體、甲狀腺功能低下,皮質(zhì)醇過多癥,假性甲狀腺旁腺功能低下癥,糖尿病;基因性,如體質(zhì)性矮身材,seckel綜合癥即鳥頭侏儒,糖元代謝病ⅰ型,粘多糖代謝病ⅳ型等;染色體異常,包括21三體證,turner綜合癥/noonan ullrich綜合癥;社會心理性侏儒癥等,其他伴矮身材的疾病尚有早老癥,prader-will綜合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