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孩子為何在幼兒園比在家表現好
幼兒心理:孩子為何在幼兒園比在家里表現好一是幼兒園是一個集體,孩子到幼兒園后身份、地位發生變化。獨生子女的家庭是一個“成年人的社會”,孩子是少數,又最弱者,自然成為全家成年人關注的中心。在家里,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太陽”,全家人都愛憐他,讓著他,恭維著他,圍著他轉,地位特殊。“存在決定意識。”久而久之,勢必會養成與環境相應的“少爺”、“小姐”的脾氣。到了集體,生活環境變化了,失去了家里的特殊地位,自然也就漸漸地沒了在家里養成的特殊化脾氣。
在幼兒園,孩子在班集體的良好風氣,也就是“班風”的熏陶、漬染下,孩子就像是在物理學的“磁場”驅使下,不由自主地表現一般都比在家里表現要好。
二是家里的大人跟孩子的關系都比較特殊,具有血緣、親情關系。關系密切,環境寬松,會使孩子感到舒適、輕松和自由,但孩子和大人一樣也是有惰性的,容易隨心所欲、率性而為,逐步養成撒嬌、任性、懶散的毛病。
到了幼兒園集體,環境發生了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總是有一些距離,包括孩子與孩子之間,孩子與老師之間,跟在家里完全不一樣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會使孩子變得比在家時更謹慎、拘束,有集體環境的制約,一般會自覺不自覺地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漸漸地也就不撒嬌、任性、懶散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也是孩子在家表現差而在幼兒園表現好的一個原因。
三是幼兒園是兒童的樂園,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好玩耍的心理需求。在幼兒園里,孩子的一切活動都是進行游戲,甚至包括學習也是通過游戲進行,而且對孩子的要求也比家長要求低,適合孩子的年齡特征,孩子很容易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孩子習慣了集體生活,在集體活動中獲得了樂趣,心理得到了滿足,有很多的孩子在幼兒園玩了一天了,還意猶未盡,放學后也不想回家。
而在家里,得不到在幼兒園獲得的樂趣,滿足不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有失落感,所以在家里孩子很容易鬧情緒、發脾氣,為一點兒小事就啼啼哭哭。再加上有的家長往往就像對待小學生那樣指導孩子學習,要求比幼兒園高,脫離孩子的實際,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不能激發孩子活動、學習的興趣。所以,孩子在家表現不如在幼兒園好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