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對策:幼小銜接中幼兒心理調整
幼兒園和小學從教育體制上雖同屬基礎教育,但教育內容和形式、教學要求和方法、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等方面,卻存在較大差異。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標志著一個學習新階段的開始,是人生一大轉折,幼兒教師如何做好幼小銜接的工作是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務。本文試從銜接過程的變化、特點入手,探討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對策,提高幼兒教育質量。 一、幼小銜接過程的變化特點 學前兒童是以游戲為主要活動形式,處于受成人保護、養育的情況,對社會不負任何責任;而學齡階段的兒童則以學習為主要活動,學習成為兒童對社會承擔的義務,因此,幼兒教育后一階段,要充分提倡兩階段教育特點,使幼兒在過渡期逐漸適應以下變化,順利進入小學教育。 (一)活動形式的變化 幼兒園的游戲為主要活動形式,幼兒可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和同伴,每天戶外體育活動一小時,學習也往往采取游戲的方式進行。進入一年級后,課間休息和游戲時間很短,每天上課時間增多,平均每天4~6節課,每節課40分鐘。 (二)教學方法的變化 幼兒園粗淺的自然和社會知識的傳授貫穿于幼兒一日活動,教學具有直觀性、綜合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是在玩中學、學中玩。而小學以學習書面語言為主,強調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和讀、寫、算等基本訓練。 (三)師生關系的變化 幼兒教師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兒,并參與到幼兒一日生活的活動之中,師生之間形成了和諧、親密、融洽的心理氣氛。小學教師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重視完成各科教學大綱,注意教學進度、作業批改及課堂紀律,對學生生活關心的機會少。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大多局限在課堂上。 (四)生活環境的變化 幼兒園的活動室,一般布置得美觀、形象和富有幼兒情趣,設有自然角、玩具柜、圖書架,各類區角活動及體育設施,不僅有豐富的物質環境,而且包括和諧的心理環境,為幼兒創造了積極、寬松的學習和活動氣氛。小學教育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沒有自由角、玩具柜等,對幼兒缺乏吸引力。 (五)社會要求的提高 幼兒園教育是保教并重,注重全面發展,對幼兒進行粗淺知識的傳授。沒有嚴格的約束力和規范性,因此,幼兒不會感到厭倦和緊張。小學則實施義務教育,各種知識技能的傳授必須根據國家統一規劃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系統教育,要達到一定質量要求。二、幼小銜接不當所形成厭學原因淺析 由于以上諸方面的變化,幼小過渡階段的兒童往往會茫然不知所措,容易在開學初期感到疲勞,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在于 (1)生理、心理發育不成熟。學前兒童雖然在感知、思維、注意、記憶、想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發展,但是,他們由于對外界的新異刺激缺乏準備,反應極不穩定,對環境的變化缺乏適應性,從而導致精神緊張,無所適從。 (2)自制力差。學前兒童由于知識經驗貧乏、活動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掌握自己的行為,做事往往有始無終,缺乏恒心。 (3)自理能力差。幼兒園的教育強調老師像媽媽一樣地關心、愛護幼兒,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被教師取而代之,而家庭對孩子的嬌慣甚至溺愛更是司空見慣,因此,一旦孩子需要獨立面對新的環境時,使他感到束手無策。
三、幼小銜接過程中的教育對策 把握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差異是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一環,我認為要順利實現這一過渡,應讓幼兒園、學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主動適應兒童生活、系統發展的漸變規律,注重其發展的連續性。 (一)幼兒園應做好幼小銜接的教育工作 1.幫助幼兒完成入學前心理過渡。小學教育處在不斷改革、前進的動態之中,幼兒園教師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固定的基本印象,要加強與小學聯系,了解小學教育的特點,向幼兒進行學做小學生的教育,有計劃地向幼兒介紹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領幼兒參觀小學的環境,參觀一年級小學生上課,參加小學生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等,以幫助幼兒認識入學后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較高的要求,了解小學生的主要任務和各種行動規則,使之克服緊張、壓抑和焦慮的情緒,幫助幼兒完成入學前的心理過渡,從而樹立正確的入學動機和良好的學習心態。 2.適當調整大班下學期的作息時間與活動內容,適當縮短午睡時間,每節課可延長到35分鐘,培養幼兒對學習的持久性。適當增加智力活動的比重,以開發幼兒的思維能力。如計算課,在讓幼兒了解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多進行口算、心算能力的培養,進行空間思維與抽象思維的訓練;語言課應增加看圖說話及說話繪圖等方面的訓練內容,以此來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為入學后的看圖寫話及看圖作文等打下基礎。 3.大班后期,應逐漸把握筆姿式、學習習慣的培養作為一項活動,如繪畫的握筆方式與坐姿、幼兒自己名字的書寫、看書的方法等;在認識文具之后,可讓幼兒準備常用的文具,養成獨立整理文具盒與書包的習慣,也可模仿一年級的排座方法,兩人用一張課桌,以激發幼兒當一名小學生的強烈愿望,增強其積極樂學的情緒,但切忌把小學的教學搬進幼兒園,把銜接變成幼兒提前上學,那就明顯違反過渡期幼兒教育特點。 4.專家提醒:幼小銜接工作最基本的原則是將之納入素質教育的軌道,幼兒園教育的目的,不僅僅為了幼兒上小學,這只是一個近期目標而已。幫助幼兒為入小學做準備的最終目的,乃是為其適應終身學習做準備,不應急功近利。這一工作應當貫穿于幼兒園教育的全過程,不可能只靠大班后期來突擊完成。 另外,還可建立跟蹤調查檔案,進一步完善今后銜接中各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