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培養三個好習慣
“孩子就快讀小學了,他不急,反倒急死我們這些家長了”、“孩子上小學前,我們能夠做些什么,讓他們更好的適應呢”……眾所周知,在幼小銜接階段,部分家長會出現急于求成的心態,從而忽視了幼兒的可接受性,如此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而且還會使幼兒對小學和未來的學校產生恐懼感和不安全感。
在幼小銜接階段,家長該如何做呢?“訓子千遍,不如培養孩子一個習慣”家長應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良好習慣。
入學情緒:當小學生的愿望
一般來說,由于環境、家庭、學校的影響,大班幼兒會開始羨慕小學生的生活,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美好情懷。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聽到少數家長類似這樣一些話題,如“現在讓你多玩一下,以后上學就不能玩了”、“這么不聽話,,以后小學老師一定不會喜歡你的”。
孩子進入小學前,家長首先要讓他們擁有“我要做小學生”愿望,但要避免兩個誤區:一是把小學生活妖魔化;而是過度渲染小學生活。家長要讓孩子有上學讀書的愿望,產生當小學生的光榮感、自豪感。
生活習慣:時間觀念走在前
幼兒園的孩子自理能力薄弱,對父母和老師的依賴性大。進入小學后,孩子過的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活,像系鞋帶、準備學習用品等問題,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的動作慢、能力差,就容易影響學習。
家長先從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做起,除了教會孩子辨別整點時間、半點時間外、再延伸到幾點幾分,最后讓孩子感知五分鐘、十分鐘大概有多長,在這樣的時間內能做多少事情。這樣孩子上小學后,才會明白課間十分鐘到底能做什么事。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還應該從生活中的沒一件小事做起,如,指導他學會整理房間、掃地等。
學習習慣:任務意識很重要
幼兒教育是在游戲和活動中進行,教學方式表現出很強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學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學任務,系統地進行教學的,與幼兒園教育相比,只是性較強。
“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很重要”,剛入小學的孩子心理上的依賴性,行為上的無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適應小學生活,給學習帶來一些困難。家長從大班下學期開始要加強孩子的“承擔”意識,可從游戲中讓孩子懂得角色承擔的任務,從做家務中懂得值日生的任務,進入小學的學習后,孩子也才會適應學習的任務。
有意注意的習慣:多傾聽會質疑
注意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無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自然而然地產生注意,有意注意則是有預定目的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幼兒的無意注意占優勢。因此,大班幼兒的家長要重視有意注意的培養——讓孩子學會更多地傾聽他人的話,營造家庭的讀書氛圍,與孩子彼此交流感受,讓孩子學會思考、觀察、質疑、以此提高注意的穩定性,以期適應小學生活的學習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