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改革管理機制,拓寬幼小銜接之路
作者:高淑春 來源:《幼教園地》 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都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幼兒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面對即將入學的孩子,幼兒園應該怎樣走寬銜接之路呢? 一、 以幼兒終生發展為基礎,打造生態教育環境 以幼兒終生發展為基礎,打造和諧的生態管理環境,是成功管理的最大秘訣。在幼小銜接工作中,發揮管理者的職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應整合協調幼兒園、小學、社區、家長、組織管理部門等子系統之間的教育功能,促其相互合作、密切聯系、共同發展,使幼小銜接教育保持持久性和連續性。 (一) 改革體制——消除人際關系的銜接斷層 教育行政部門要實行合理流動,動態管理,為幼小銜接奠基鋪路,保證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一體化。消除孩子從幼兒園步入小學的人際關系斷層。 (二) 參與式培訓——明確幼小銜接的生態目標 任何一種文化理念的傳播,都不是管理者一個人的事全員的參與、推動。教師只有通過參與,才會有同感、才會產生共鳴。采用一種全新的培訓方式——參與式培訓,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培訓活動中,把關注兒童知識技能的形成,關注全面素質的發展,作為幼小銜接的目標“學習感興趣”“活動能臺群”“生活有條理”作為幼小銜接的三個關鍵。將不遵守規則、我行我素;書寫姿勢不正確;時間觀念淡漠;情緒焦慮和意志薄弱作為幼兒不-適應小學生活的四種表現,組織教師分析幼兒園與小學教育之間存在的五個差異,即生活學習方式的差異,管理方式的差異,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習環境的差異,而是程觀念的差異。這些問題的解決,將對幼小銜接工作開啟一個全新的視角。 (三)幼小合作——營造幼小銜接生態空間 教室布置是幼小銜接教育生態中的重要變量,它為幼兒活動提供各種便利,也能促進師幼、幼把幼間的合作和交往。無論是小學還是幼兒園,都要為幼兒發展提供盡可能好的生態空間。在教室環境創設中,要本著既寬敞、優美、活潑、向上,又處處蘊含教育價值的原則,作為傳遞信息、展示其學習成果的有用之處。使教室的每一個角落和每一面墻壁都盡可能得到充分利用。 任何一種座位編排方式都暗含著一種教育觀念,暗含著教師所期待的交往方式。教師與幼兒彼此形成的空間關系影響著幼兒園的人際生態。 剛人小學一年級的兒童,從一個充滿玩樂、充滿童趣的生活環境一下子轉到一個全是書桌椅凳,充滿學習氛圍的新環境,開始會有新鮮感,但時間一長他們便覺得枯燥、煩悶。各種心理問題便隨之出現。為避免環境的反差給孩子身心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幼兒園教師要深,實行一對一結對子的合作方法,把銜接的焦點集中到相互靠攏,經常參與小學教室的布置,促使墻飾環境由原來的嚴肅單調型,變為活潑豐富型。小學的座位由一排排,改變成t字型、六人組型、馬蹄型、田字型等,這樣形成了“圓桌型”的師幼空間,促進孩子與同伴之間溝通交流。 同時。要把“小學生常規”列人班級評價內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園教師和孩子一起學習小學生fi常行為規范。把書寫“三個一”(一手、一拳、一尺),坐姿“四要求”(腰直、手平、腳平放,舉手發言有禮貌)滲透到一日活動中。這樣,孩子入學后,對一些基本的課堂常規也有所了解,從而減輕了孩子的心理壓力。為幼兒營造了良好的情感生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