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改革管理機制,拓寬幼小銜接之路
(一)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獨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是生命個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小學不同的生活模式,對學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課問10分鐘,需要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安排必需的活動,包括喝水、上廁所、解決簡單的問題等。由此,首先要加強孩子獨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堅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1)衛生紙投放到衛生間的墻上,然后旁邊標上小便和大便用紙量的刻度,讓孩子根據需要自己取用:(2)學習整理書包,保管文具。(3)做值日生。(4)到幼兒園門口后,幼兒自己人園。(5)學洗襪子和手絹。 (二)加強規則——完成適當任務 幼兒心理研究指出,4~5歲的幼兒已量其備了完成指定任務的能上汪幼兒完成適當的工作,有截于提高幼兒的任務意識。我們通過值日生、小組長等工作讓幼兒嘗試來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并通過游戲、設置情景等活動讓孩子掌握完成任務的方法,逐漸培養孩子的任務意識。同時根據幼兒園活動的內容,設計一些親子作業,如讓孩子把一些簡單的兒歌朗誦給家長聽,創編的故事由家長記錄后帶到幼兒園,或請孩子和家長一起做一件小制作等,讓孩子養成每日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由此增強孩子的任務意識。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要注重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充分利用創設環境和各種活動的情節讓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意識。如:上下樓梯靠右行,走廊里不打鬧,回答問題要舉手;別人發言不打斷等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做好準備。同時在一日生活中我們也模仿小學生課間生活,如設置提示鈴聲。當幼兒聽到《兩只老虎》的音樂時,知道早操要開始了.聽到《小松樹快長大》的音樂時,知道收拾玩具準備下一個游戲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有刊于幫助幼兒提早適應小學的活動常規,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 (三)、生成活動——激發入學情感 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只有兒童自己具體參與的活動.才能獲得真知,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設并給予證實或否定。”要培養幼兒渴望學習、愿意上學的情感,首先要讓幼兒對小學有一定的了鬃.才能使他們逐漸接受,并產生好感。 大班孩子即將進入小學學習.為了激發孩子入小學的愿望,讓孩子順利適應一年級的學習生活,減少心理壓力.降低精神負擔,幼兒園要安排家長老師帶領幼兒園大班的幼兒參觀小學.近距離了解小學的學習、生活環境,激發他們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在參觀的同時要組織孩子開展“小學生”的生成主題活動,幼兒在參觀調查、記錄表征、觀察分析中,了解小學生的生活,如:參觀小學微機室,和小學生一起聽課.參加小學運動會,在幼兒園開展升國旗活動,開展角色游戲.測量小學生身高,認識小學生學習文具,與小學生建立手拉手活動,幼兒通過戴紅領巾、背書包、坐小學生的課桌椅、請小學老師來上課等實踐活動,萌發當小學生的積極情感。幫助幼兒真正理解入學求知的目的。使幼兒在思想、情感方面作好入學準備,激發對小學向往之情。